如果是自住的房子,個人的觀念是這樣
戶數多少不是住戶水準單純的篩選條件,是價格
戶數太少就會面臨管理費每戶均攤金額過高的問題,其實這問題在台北市很常見,因為土地取得不易都更困難,很少有大基地的案子
自住的房子如果每個月付出高額的管理費用,結果管理公司請不起,只能自聘日班管理員,垃圾清潔維護只能請兼職人員,幾點車道大廳就要關燈,住起來的舒適感會下降,這部份的管理費繳起來很像按月繳房屋稅
當付出一樣的管理費,除了維護社區基本運作外,可以多評估住戶可以享受到的服務有哪些?
例如聘請社區總幹事、社區工務及事務服務人員,認領社區開放空間清潔,定期清洗大樓公設,送貨入戶,每層收家戶垃圾⋯
完善的社區公設開課及維護,服務性的部分會大大提升自住的居住品質。
批歐西 wrote:
只請一個日班(估7萬/月),扣掉水電消耗估3萬/月 ,清潔 3萬/月 這樣一個月也只能在盈餘3萬,完全不知道要遇到大樓需要大保養該怎麼維運?....(恕刪)
不要保全,改用磁扣等門禁,頂多請一個正常上下班的人員幫忙看門收信就好了,三萬就解決了吧?
水電一個月三萬? 平均一戶要分攤一千五,一期一戶三千,感覺有點高,我們二十幾樓的大樓外牆天天點燈,建商帶看房子,噴水池,游泳池,KTV,遊戲室一堆有的沒的,平均分攤下來公共電費一期一戶兩千大家就呱呱叫了。這部份好好研究一下,應該有辦法再省一點。清潔一個月三萬,是一位全職的清潔人整天在清公共區域嗎? 不需要吧?
反而沒看到你列電梯保養費,不過那應該才幾千快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