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研院人類學家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經濟結構固然有其影響力,但在東亞文化中,低生育率與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3.先婚後育仍是主流觀念的情況下,低生育率的背後是高未婚率。研究員分析: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
1950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1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
「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臺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工時過長,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則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她直言:「經濟結構有它的影響力。但我認為,放到東亞文化脈絡來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5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她發現過去30、40年,臺灣的家庭模式經歷劇烈變化,晚婚日趨普遍、同居逐漸不再是禁忌,但同時許多傳統價值依然延續,例如香火傳承、孩子必須在婚姻關係中出生。
鄭雁馨運用戶政資料和社會調查進行人口研究,爬梳數據背後的婚育圖像,試圖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探究低生育率的根本構成。
「臺灣與東亞各國的狀況非常相似,經濟發展已高度現代化,但父權文化和家庭主義盛行,長輩對年輕人成家仍有很強影響力。我們需要從東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生育率議題。」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拆解PTFR、CTFR
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臺灣特殊的生育圖像。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臺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 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
這項指標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現生育景況,不過也有盲點。由於計算方式混合了35個世代,一旦社會急速變遷,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讓15~30歲的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 PTFR便會被低估而失真。
「時期生育率(PTFR)適合用來比較全世界的生育概況,描繪出巨觀的圖像。但是若一個社會經歷劇烈變化,要精準地分析生育狀況與診斷低生育率成因,世代生育率(CTFR)是比較可靠的指標。」
「世代生育率」 (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 )不受生育步調的影響,但必須等到女性年滿49歲 (或至少滿45歲) ,才能計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實際平均生育數。
當女性地位提升後,開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生育年齡因而逐步後延,會讓時期生育率(PTFR)顯著下滑這是已開發國家都曾走過的路。例如, 20世紀瑞典生育率從3.6 到世紀末腰斬至1.5。不過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國家,瑞典CTFR一直維持在平穩的2,PTFR雖然看似下降,CTFR卻能撐住在替代水準,主要是那些「行程 」延後的瑞典女性最後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
這個現象來到東亞,卻明顯不存在!
比對臺灣這2項生育率指標,自2000年初以來,PTFR已近20年低於1.5,香港、南韓和日本同樣低迷,始終看不到生育率回補逆轉。進一步觀察1950~1979年出生者的CTFR,東亞是全世界極少數持續下滑的地區。
主要原因是:15~30歲延後未發生的大量生育率,在30~45歲回補力道不足,造成PTFR和 CTFR雙雙下跌。其中關鍵,便在於日益增多的各年齡層未婚人口!
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
「同時參照PTFR和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臺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鄭雁馨強調。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結構。
那麼比對數據,究竟是「誰」不生孩子了?
1965年之後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開始低於2人。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依舊達到2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實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沒有結婚。以6年級中段班(1975年出生)為例,世代生育率為1.6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2名子女,細究來看,原因是有20%未婚女性。
「 一窩蜂只關注時期生育率(PTFR)超低,很容易陷入盲點,通通鎖定在『大家不想生孩子』。實情是,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7成生到2胎以上。」
換言之,低生育率的關鍵密碼並非不生孩子,更可能是:還沒結婚。
當越來越多人不只晚婚,且最後根本沒有走入婚姻,在東亞文化背景下,也意味著關上了生育大門,西方常見的生育率延後回補,因此失靈。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
1980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若3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 當時,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5%。
如今,大齡單身男女不再鳳毛麟角, 45~49歲仍未婚的比例已近2成。鄭雁馨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40~49歲男性未婚比例很可能將超過30%、女性超過 25%。換言之,假設非婚生育仍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幾乎也就預告了生育率一路下滑的劇本。
想要打破冰凍三尺的生育率,進一步理解這些未婚者的生命狀態,至關重要。「如果因為負擔不起成家壓力,提升薪資水平、生育補助或許有效;如果多數人是不婚主義,經濟政策自然無濟於事。」
為何她/他們還沒結婚?傳統婚育的壓力
結婚不好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另一條路?他們是堅持不婚?渴望成家卻找不到另一半?受限經濟壓力不敢「婚頭」?或者,想有孩子但不想結婚?
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來看,越年輕的世代,越傾向不把婚姻視為人生必選題,認同「未婚也能幸福和享受生活」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敗犬」標籤慢慢被「一個人也很精采」取代。
然而,許多單身者其實並非是不婚主義者。根據2013年主計處調查,未婚女性裡學歷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而且45~49歲仍有2成考慮成家。那麼,她們單身的原因又是什麼?
除了學生族群以外,「尚未遇到適婚對象」在各年齡、學歷都壓倒性勝利,尤其以大專以上最明顯。顯然,並非徹底拒絕結婚,而是難以找到共度人生的「牽手」,是不少單身女性的難題。雖然結婚和生育是兩個人的事,但弔詭的是:社會調查很少詢問男性未婚的原因,所以其生命處境是否與女性相似,仍亟待研究。
「許多人傾向結婚,但沒有找到合適對象。關鍵在於社會高速發展後,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而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這就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鄭雁馨分析

沒有老婆可以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