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研究:不是因為年輕人不生小孩

1.臺灣生育率警訊近年頻成關注焦點,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高工時是年輕人不生孩子的原因。

2.中研院人類學家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經濟結構固然有其影響力,但在東亞文化中,低生育率與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3.先婚後育仍是主流觀念的情況下,低生育率的背後是高未婚率。研究員分析: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

1950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7人,但近年生育率卻呈現雪崩式下滑,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指出,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1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後,與東亞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重視家庭、強調傳承,東亞生育率為何持續探底?
「新生兒再創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臺灣生育率警訊年年登上新聞。多年來,政府從育嬰假、生育津貼、第二胎獎勵等各式政策輪番端上桌,但生育數據卻似乎鐵了心,一去不回頭。

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許多人直指低薪、高房價、工時過長,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則把焦點轉向文化與傳統價值,她直言:「經濟結構有它的影響力。但我認為,放到東亞文化脈絡來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別文化脫不了關係。」

在美國主修社會學與人口學的鄭雁馨,5年前開始投入生育議題的量化研究。她發現過去30、40年,臺灣的家庭模式經歷劇烈變化,晚婚日趨普遍、同居逐漸不再是禁忌,但同時許多傳統價值依然延續,例如香火傳承、孩子必須在婚姻關係中出生。

鄭雁馨運用戶政資料和社會調查進行人口研究,爬梳數據背後的婚育圖像,試圖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探究低生育率的根本構成。

「臺灣與東亞各國的狀況非常相似,經濟發展已高度現代化,但父權文化和家庭主義盛行,長輩對年輕人成家仍有很強影響力。我們需要從東亞文化的角度出發,來分析生育率議題。」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麼不一樣?拆解PTFR、CTFR
東亞家庭與性別文化,交織出臺灣特殊的生育圖像。一大特色是:相較於西方多數國家,臺灣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沒有「回血」的跡象。

媒體報導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時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以2020年為例,計算方式是:將1971~2005年次各年齡的女性生育率加總起來推算,如果女性依循這一系列年齡別生育率,度過可生育階段(15~49 歲)後會有幾個孩子,以此推估婦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數。

這項指標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現生育景況,不過也有盲點。由於計算方式混合了35個世代,一旦社會急速變遷,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讓15~30歲的生育率明顯大幅下降, PTFR便會被低估而失真。

「時期生育率(PTFR)適合用來比較全世界的生育概況,描繪出巨觀的圖像。但是若一個社會經歷劇烈變化,要精準地分析生育狀況與診斷低生育率成因,世代生育率(CTFR)是比較可靠的指標。」

「世代生育率」 (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 )不受生育步調的影響,但必須等到女性年滿49歲 (或至少滿45歲) ,才能計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實際平均生育數。

當女性地位提升後,開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生育年齡因而逐步後延,會讓時期生育率(PTFR)顯著下滑這是已開發國家都曾走過的路。例如, 20世紀瑞典生育率從3.6 到世紀末腰斬至1.5。不過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國家,瑞典CTFR一直維持在平穩的2,PTFR雖然看似下降,CTFR卻能撐住在替代水準,主要是那些「行程 」延後的瑞典女性最後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

這個現象來到東亞,卻明顯不存在!

比對臺灣這2項生育率指標,自2000年初以來,PTFR已近20年低於1.5,香港、南韓和日本同樣低迷,始終看不到生育率回補逆轉。進一步觀察1950~1979年出生者的CTFR,東亞是全世界極少數持續下滑的地區。

主要原因是:15~30歲延後未發生的大量生育率,在30~45歲回補力道不足,造成PTFR和 CTFR雙雙下跌。其中關鍵,便在於日益增多的各年齡層未婚人口!

年輕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關鍵:未婚人口越來越多
「同時參照PTFR和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實結構,進一步分析為何臺灣或東亞生育率無法回補。」鄭雁馨強調。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獨特的「婚育包裹」文化,讓不結婚幾乎等同不會生孩子,因此分析CTFR、並對照未婚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結構。

那麼比對數據,究竟是「誰」不生孩子了?

1965年之後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開始低於2人。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婦女的平均生育數依舊達到2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實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沒有結婚。以6年級中段班(1975年出生)為例,世代生育率為1.6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2名子女,細究來看,原因是有20%未婚女性。

「 一窩蜂只關注時期生育率(PTFR)超低,很容易陷入盲點,通通鎖定在『大家不想生孩子』。實情是,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7成生到2胎以上。」

換言之,低生育率的關鍵密碼並非不生孩子,更可能是:還沒結婚。

當越來越多人不只晚婚,且最後根本沒有走入婚姻,在東亞文化背景下,也意味著關上了生育大門,西方常見的生育率延後回補,因此失靈。

翻倍增加的單身男女
1980年代以前,「不結婚」這個人生選項鮮少出現。若3字頭還是孤家寡人,左鄰右舍、叔伯阿姨早已爭相出手牽紅線。 當時,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5%。

如今,大齡單身男女不再鳳毛麟角, 45~49歲仍未婚的比例已近2成。鄭雁馨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40~49歲男性未婚比例很可能將超過30%、女性超過 25%。換言之,假設非婚生育仍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幾乎也就預告了生育率一路下滑的劇本。

想要打破冰凍三尺的生育率,進一步理解這些未婚者的生命狀態,至關重要。「如果因為負擔不起成家壓力,提升薪資水平、生育補助或許有效;如果多數人是不婚主義,經濟政策自然無濟於事。」

為何她/他們還沒結婚?傳統婚育的壓力
結婚不好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另一條路?他們是堅持不婚?渴望成家卻找不到另一半?受限經濟壓力不敢「婚頭」?或者,想有孩子但不想結婚?

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來看,越年輕的世代,越傾向不把婚姻視為人生必選題,認同「未婚也能幸福和享受生活」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敗犬」標籤慢慢被「一個人也很精采」取代。

然而,許多單身者其實並非是不婚主義者。根據2013年主計處調查,未婚女性裡學歷越高、結婚意願越強,而且45~49歲仍有2成考慮成家。那麼,她們單身的原因又是什麼?

除了學生族群以外,「尚未遇到適婚對象」在各年齡、學歷都壓倒性勝利,尤其以大專以上最明顯。顯然,並非徹底拒絕結婚,而是難以找到共度人生的「牽手」,是不少單身女性的難題。雖然結婚和生育是兩個人的事,但弔詭的是:社會調查很少詢問男性未婚的原因,所以其生命處境是否與女性相似,仍亟待研究。

「許多人傾向結婚,但沒有找到合適對象。關鍵在於社會高速發展後,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而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這就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鄭雁馨分析









沒有老婆可以結婚...
2022-05-13 8:11 發佈
轉貼文章不著名來源處,有侵權嫌疑,很糟糕!

除非你說你就是作者!
台灣社會風氣把女的捧上天

導致啥毛都有,去看低咖就知道台女有夠多毛

啥都能挑剔、抱怨,這不要那不要(包括生育、照顧小孩),
說到要享受的、錢、女權啥都要


不單是低薪、雙薪家庭、房價貴的問題,多數問題在某方
tcm0502

所以小鮮肉的都想要找阿姨??....但是坦白說台灣目前的女權的確發展的很旺...稍微有能力的女孩子當然會挑剔一點也不意外...

2022-05-13 19:22
scopin5200

真的很難伺候 很多不是公主 卻得了公主病

2022-05-21 22:54
提高生育率其實很簡單 連掃地阿北都知道
修改兵役法 役齡男女皆得服一年期義務役
唯有孕役齡女子育嬰緩徵三年 兩胎者免役
hank60218

照你這樣還不如結婚生兩胎就送一套房不是更快

2022-05-13 12:32
低薪為維持一定生活品質
或為了買高房價的房子
高工時是免不了...
這裡是簽名檔吔
醫學發達讓人有一種假象產生就是不需要靠實體的另一半也可以善終,另外就是薪資級距拉大非常大,造成大家都想要找一位讓自己無憂無慮的另一半,太在乎物質生活,再來就是不想為自己以外的人(包括孩子)負更多責任~~
為執政無能找藉口?

甩鍋給虛無飄渺的社會文化?
allenhuang1971

與執政有何屁關係 藍綠白都一樣

2022-05-17 11:42
charmingsun

中國大陸也面臨少子化,現在還要推『三孩生育政策』

2022-06-02 8:16
主要是對於未來沒有保障的感覺,所以不婚不生,怕連累到別人
現在工作很難保證做一輩子,房子車子貸款了都怕還不出來,生孩子不怕養不起被埋怨嗎?
現在連養活自己都沒有十足把握,養隻寵物都要考慮很久很久,養孩子更是先不要

要解決台灣生育率問題,最簡單粗暴就是給一個保證養育的機制
或許剔除人性方面,把問題縮減到純粹要孩子這部分

那可以學習養殖戶,強制每名男性定期捐精,女性定期捐卵給國家
挑選出好的基因組合,全額補貼代理孕母懷孕期間的費用讓她們生孩子
所有孩子生下來後由政府的社福機構養大不見父母
由全民納稅錢來養育,吃住穿生活育樂都由大家納稅錢一同支付
就純粹想要提升生育率來講,或許行得通

這樣台灣人能過自己原本的生活,不用擔心自己出狀況時會連累家人
只要每人的稅金都多提撥一些養育稅,全民共同撫養,就能達成了
也因為孩子不分你我,都在一起長大所以也沒有家世比較,不用有種當父母收入輸人的委屈感

還是政府想要的生育率就是階級複製? 那就大可不必了
食衣住行樣樣漲翻天!唯獨薪水不動如山,誰敢生
假設今天有錢結婚,接下來要有錢找地方住,然後要有錢養小孩,還要有時間陪小孩,接著小孩長大還要有錢金援結婚、買房、生小孩…,以上算是好結果了!
如果小孩不孝,被逼得走投無路..

看一看就知道原因了
別老是在找藉口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