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不是人人都有
並且
每個人體質不同
是否會過敏也不一
就我知道
花生
海鮮
奇異果
不知道還有哪些容易引發過敏的呢?
針對這些有可能引發過敏的食物
該如何測試比較好?
從可以吃副食品開始測試?還是等長大會說話之後?
一次一點點的量先開始?還是一開始就正常人的量?
Smiggle wrote:
直接帶去醫院做測試,...(恕刪)
這不是很準唷 而且醫生也不推唷
疑難雜症的故事---馬偕兒科黃瑽寧醫師的診斷旅程
別再隨便抽血驗過敏原了~
台灣媽媽很愛抽血驗過敏原,最近一篇醫學報導顯示此風實不可取。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有125名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曾經抽血檢驗過敏原,也根據檢驗結果被家長停止了某些食物。研究者把這些孩子請到醫院來,針對這些已經被家長禁止的食物再給他們吃,並且紀錄過敏症狀。
研究發現,這些曾經被宣判不准吃的食物當中,89%給孩子吃了之後,一點反應也沒有,也就是說,他們其實對這些食物沒有過敏。這些食物包括奶,蛋,水果,肉類,帶殼海鮮,花生,豆類,以及大麥等等。
這些家長經過醫生的解釋後,回家恢復讓孩子吃這些食物,大部分也都沒有特別的問題,證明之前的禁食很多是不必要的。
在我的門診也很常有這樣的狀況:有一些孩子因為抽血驗了過敏原,從此就失去了吃某種食物的權利;有些孩子甚至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過的非常不快樂,瘦巴巴的。事實上,要抓出孩子對什麼食物過敏,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項一項找",而不是抽血驗過敏原。
如果孩子本身慢性過敏(比如說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可以將懷疑的某一種食物停掉兩個禮拜,看看症狀有沒有改善;兩週後再加回去,看看病情有沒有惡化。如果都沒有,表示這個食物是安全的,就繼續吃吧。
至於急性過敏(比如說蕁麻疹)的診斷也是一樣,如果不確定是不是某種食物引起的,可以等一陣子之後,再給他吃吃看,看有沒有再度發作。如果又發生蕁麻疹,才表示這個食物將來少碰為妙。不過這件事最好在離醫院很近的地方做,如果突然休克,至少可以馬上救回來(這種事發生機率極低,我只是小心謹慎而已)。
很多食物雖然在孩子血清中過敏抗體(IgE)偏高,但是本人並沒有任何症狀,此時表示這種過敏原在小孩體內已經產生耐受性,也就是安全無慮的。
什麼是耐受性?我常常以媽媽的耳邊碎碎念做比喻,一開始聽了會有點煩(過敏),但是聽久了就變成耳邊風,也就不煩了(產生耐受性),也不再有症狀反應。
這篇文章(以及我個人的呼籲)要告訴大家的是:抽血驗過敏原,應該非常謹慎的評估什麼時候該驗,而驗出來的結果,也不代表真正小孩免疫功能的狀況。不要隨隨便便因為抽血的結果,而讓孩子營養不良,得不償失。
乳製品
雞蛋
小麥麩質
玉米
芝麻
磨菇
大蒜
鳳梨
花生
黃豆
2006年, 台灣瀚仕功能醫學研究所毆忠儒院長統計, 台灣人十大過敏原依序為:
牛奶
蛋
小麥
黃豆
花生
堅果類
玉米
魚
甲殼類海產
鳳梨
酵母
葡萄柚
根據醫學研究, 亞洲人對乳製品的過敏最嚴重. 其實不同國家,不同單位的研究數據發現, 乳製品都是十大慢性食物過敏源的第一名,台灣人過敏原前三名為牛乳, 蛋和小麥。對哪些食物過敏跟飲食習慣,遺傳基因等有關,而且每個人的狀況和嚴重都不相同,我的孩子曾經嚴重過敏,他只喝母乳,副食品也避開上述能避之易敏食物...
一歲之後可採少量嚐嚐策略,仔細觀察他的反應,若有過敏現象(觀察皮膚/是否流眼油/情緒...),就紀錄下來並暫停這項食物。此外三歲之前孩子的臟腑消化吸收系統還未發展完全(3歲以前的兒童出現食物過敏的機率很大的主因),特別是蛋白質,若無法被完全分解,就容易引發一系列過敏反應或免疫問題,這也是乳製品和蛋高居過敏原的狀元和探花的原因。以上經驗之談,提供給版主參考。
mr.獅;:彘 wrote:
過敏不是人人都有並且...(恕刪)
現在沒過敏也不代表以後就不會,現在會也不代表以後也會
可以看一下這集副食品篇
http://youtu.be/WaJUW07_S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