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被康橋國小的"多元學習" 話術了...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人會覺得我說得重了,但身為家長,我願意真誠分享自己的經歷與反思,這不是為了批評,而是希望為所有關心教育的家長提供一個值得思考的角度。
我是個重視孩子品格、學習態度與興趣發展的家長。一直以來,我從不以「成績」作為孩子的唯一評價標準。作業該寫就寫,考試該準備就準備,考得好當然值得開心,考得不好也沒關係,因為我相信學習是長期的,只要持續努力,每一步的進步都值得肯定。
當初選擇康橋,是因為被他們宣傳的「多元學習」理念所吸引。官方網站與社群經常分享豐富的社團活動、課外探索與學生活動,看起來是所強調人本、重視多元發展的學校,學校的說明會也大肆強調學校更注重多元發展,讓我們以為這裡能提供孩子一個更有彈性與創造力的學習空間。
孩子就讀期間,我們也的確感受到老師在溝通上重視態度與興趣,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耐心、有包容。那時我以為,我們找到了理想中的教育環境。
但直到孩子準備升上國中時,我才驚覺,現實並不如我們所期待。導師通知我們:「國中部直升是依照成績排名來篩選的。」也就是說,孩子在國小六年所累積的社團參與、態度表現與多元能力,在升學評比中完全不被納入考量。
我並不是反對用成績作為參考依據,而是感到困惑——如果成績仍是唯一標準,那麼「多元學習」究竟在哪裡發揮了實質作用?孩子這六年來培養的軟實力、熱情、探索精神,真的一點也不重要嗎?
更讓人無法釋懷的是,在「直升制度」中,學校既然強調「依成績排名」,卻又完全不公開任何個別排名資訊。我們既無法得知孩子在班級中的具體位置,也無從判斷自己是否真的不具資格直升。學校既可選擇不公布總名次,至少也應以信件方式私下通知家長個人名次,這不會觸及隱私問題,反而是基本的資訊透明與尊重。
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樣的不透明制度,是為了保護學生,還是便於操作空間?若直升的決策標準始終無法查證,那麼是否成績只是表面說法?會不會誰家的孩子有權有勢、誰講話夠大聲,就有優先直升的「特權」?一個強調教育理念的學校,是否也淪為了另一種形式的黑箱操作?
這不是對某一位老師或行政人員的不滿,而是對整個制度邏輯的提問。如果一所標榜多元發展的學校,在最關鍵的升學階段仍只認可分數,甚至連分數的透明性都欠缺,那這份理念會不會逐漸變成一種口號?
我寫下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抱怨,更不是為了否定康橋的努力,而是希望提醒所有像我一樣重視孩子整體發展的家長:在選擇學校時,我們除了看理念、看宣傳,更要留意這些價值是否能貫徹到制度設計與實際行動中。
我相信教育沒有完美的答案,也理解任何學校都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但若我們真心希望孩子能在多元中成長,制度就不該只回應分數,更不應讓資訊變成少數人掌控的工具。我們期待的,是理念與實踐之間更一致的努力,而不是在關鍵時刻被一句「還是要看成績」或一份看不見的排名,推翻了所有初心。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