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孩子開始接觸副食品起,我便很用心的計畫他食用的程序,用心的程度連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
少女時代,我是一個極其討厭小孩子的人,覺得小孩子吵、講不聽、又愛尖叫,懷孕時也對孩子的存在與否不感到重要,萬萬沒想到自己如今變成這樣的母親,10年前更沒想過自己會決定要扶養孩子...題外話。
第一個要分享的是:我何時開始讓孩子接觸副食品。
我並沒有在四個月時就開始讓孩子接觸副食品,原因是因為當時我覺得還不是時候。此時很多身邊的人會開始懷疑你的育兒方式、甚至醫生也會跳出來「指導」,加上兒子的便便一直處於沒有成形的狀態,我開始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勸說,此時意志力薄弱、沒自信的媽媽必定會遭受無比的壓力,我依然照我自己的步調。
我不是要倡導孩子非得要在四個月或六個月之間一定要做個選擇,人是活的,沒有所謂的非黑即白,只是我判斷他能否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點有二: 一個是他看到大人在吃東西時是否流口水或流露出渴望的眼神,二是他是否能獨立坐在餐椅上而不是半躺狀態?我認為這兩個指標是上天造人早早就設計好的程式,在那樣的時機點才會啟動。
四個多月時,我也曾一度陷入被「勸說」後的後遺症,不小心被說服了,我偷偷嘗試將米湯給孩子喝,由於這不是孩子原本的進食模式(奶瓶),對大人吃的東西也是興致缺缺,想當然爾,馬上給你吐出來加嫌惡,自那次起我再也沒有讓副食品出現在他面前。
五個多月時,我媽跟我說他會看她吃東西也會動嘴巴,腦海迅速閃過念頭:「時間到了!」,隔天馬上準備米湯讓小子試試,雖然第一次用不一樣的方式進食總會讓他排斥,但一次比一次更接受也更喜歡,我暗自覺得這樣的判斷方式是對的。
第二個要分享的是:做副食品的方式。
很多媽媽在網路上公開分享一些冰磚食譜,一開始我當然也是一頭栽進所謂的冰磚世界,買了一堆製冰盒、每三天更換一樣食物,這樣的下場就是:冰箱堆滿各式各樣的冰磚,想要什麼口味就能變出來,但事實是有些冰磚冰了超過一個禮拜,吃也不是、丟也不是,尤其買菜時根本不可能只買單一品項,常常是供過於求,最後全部進了廚餘桶,因為大人也不想吃。
後來我的做法是,今天要吃米糊,就拿個小小的量杯(比如感冒藥水上的蓋子),取約半杯量(依照孩子的食量),到10元商店買一個*筒仔米糕杯(附圖),不鏽鋼的那種,把米和比例用水量好,吃飯前一個小時放進電鍋蒸,一天吃兩次的話就一次煮好分兩分,另一份蓋保鮮膜冰冰箱,要吃之前10分鐘再稍微電鍋加熱一下,當天吃不完請直接丟掉,因為煮的份量少,不用擔心浪費,我到後來抓準孩子的食量時連丟都不用丟。黑米、糙米我也是比照辦理。

如果孩子開始吃複合式時,就準備兩個米糕杯,我的大同電鍋可以一次蒸3-4個米糕杯,方便把不同的食材分開處理。
蔬菜的話加一點點水不要蒸超過10分鐘,打開電鍋看到軟化就趕緊拿出來以免變黃。基本上電鍋5分鐘維持在滾沸的狀態已經可以殺菌了,或者外鍋水量少一點,電鍋跳起來時也差不多是內部溫度已達到平衡狀態。
會選用米糕碗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我的聲寶攪拌棒剛剛好可以放進去,因為尺寸剛好也能打得均勻。攪拌棒到晚上我會拆下放進消毒鍋和奶瓶一起消毒。
不用擔心大量使用電鍋造成電費暴漲。電鍋的功率800瓦,平均用一個小時只有0.8度電,電費4元來算的話大概用一個小時是3.2元,而我們的電鍋平均加熱時間只有20分鐘(外鍋1個量米杯的水),所有實際只有1.1元,電鍋跳起後進入保溫模式,功率也才40瓦,超級省電。
用米糕杯真的很方便、省事、新鮮,孩子進入7、8個月左右我就是把所有不會過敏的食材一起進電鍋蒸煮,再一起打成食物泥。
買過市面上的食物泥(貝○福),用料沒我自己做的豐富,食材也沒我選的好。我每天晚上睡前會放兩個米糕碗在冷凍庫,早上上班前放到冷藏退冰,中餐晚餐用不同的食材搭配,剩下的食材大人可以煮,不用跟小孩吃一樣的東西。
舉例來說,中餐我用雞肉+南瓜+糙米+香蕉+青菜...等他吃過沒起過敏反應的食材;晚餐則可以換成吻仔魚+紅蘿蔔+山藥+栗子+青菜...等,基本上就是澱粉+維生素+蛋白質,口味每天都會改變,不但現煮現吃,不用煩惱冰磚的食材再加熱造成營養破壞或產生不良物質,大人也可以一起消耗那些食材,不會有浪費的情形。
如果家裡本身不開伙,建議可以將根莖蔬菜買好切小或刨絲冰在冷凍庫裡,我家總是會有一包包冷凍南瓜絲、紅蘿蔔絲、山藥丁...等庫存交替使用。綠色蔬菜也可以先稍微川燙再分小包冷凍。
從我開始做副食品之初,最常光顧的就是有機商店,購買魚、肉回家分裝至3號夾鍊袋再壓平,要用時將需要的量折斷取用;青菜的話我會選擇跟一些小農買,不用怕農藥殘留,托小孩的福自己也能吃到好東西。
現在孩子一歲半了,米糕杯成了他一餐的食量指標,他已經可以吃固狀食物,由於體積、材質很適合用電鍋,所以米糕杯在我家成了一個必須品,偶爾還會拿他來蒸碗粿換換口味。
碗粿的作法更簡單了,粉:水的比例1:6,小孩喜歡南瓜時我也會把南瓜泥拌進去增添甜味,還有一次先把吻仔魚炒過打泥拌進去,孩子也是很捧場吃個精光。
第三個要分享的是:關於鹽巴這個議題
一歲以前幫孩子做副食品時,基本我是不調味的。
理由不是什麼吃鹽會腎臟病高血壓...等被成人病洗腦的理由,而是我認為孩子一開始對食物的認識是很單純的,他們有權利品嚐食物最原始的味道,也該這麼做,原食物本身的鈉含量對他們小小的身軀已足夠,並不需要額外添加。
加鹽的時機點也沒有一定的準則,兒子一歲五個月前完全可以接受沒調味的食物,能不調味我就避免,然而隨著他越來越懂事,對口味的要求明顯產生變化,喜歡跟大人吃一樣的東西,對自己的食物感到厭煩,此時就是我所認知的時機點。我調味的方法還是會盡量避開鹽巴,轉用味增、泡菜、豆腐乳、醬油...等這些含鈉量稍低滋味卻較豐富的調味品,當然這些調味品我就會盡量挑品質較好的,比如味增我會去百貨公司下面的進口超市找日本進口的,泡菜會找韓國進口的,豆腐乳、醬油會找認識的人自己做的或對該工廠品質較放心的來源去選擇,沒找到安心的食材我寧願捨棄那個項目。
第四個要分享的是:果汁
我認為果汁不是食物,而是飲料。
記得兒子剛開始接觸副食品時,長輩偷偷給了一口蘋果汁,還跟我說,我們小時候第一口副食品就是果汁!當下我真的是勃然大怒。我從一連串的飲食計畫中,果汁完全不在我的設定範圍內。原因有二:第一,果汁雖然是水果來的,但他整個形態就不是水果的樣子,小孩子就該要認識食物最原始的模樣、應該有的口感。蘋果可以磨成泥吃,但變果汁後渣渣不見了,不只吞嚥輕鬆,連一些纖維質都吃不到。第二,果計的甜份太高。在我認知內,小孩子沒有不愛甜食的,倘若你一開始就接觸甜食,將來很容易不甜不食,進而養成挑嘴的毛病。
所以我很誠心的建議媽媽們,果汁只有在「必要」時候才能拿出來。通常我會選在小孩生病、胃口不佳時,試圖用果汁挑起他的食欲,但下場常常是:只想喝果汁。後來我乾脆不讓果汁出現在他的生活中,或只會在特殊場合出現,盡量不要養成他的壞習慣。
第五個要分享的是:水果
由於台灣的水果甜份太高,盡可能的,我會讓孩子嚐試比較低甜份的水果來開始認識「水果」這個食物。什麼都會讓他嚐試。
比如蘋果泥、香蕉泥、芭樂泥、蓮霧泥、木瓜泥....等。一歲前沒給他碰西瓜、葡萄、荔枝、芒果這類的東西,其實是怕他挑嘴,一歲解禁給他吃西瓜,從此再也不愛其他水果,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