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好為人師,但同樣身為有幼齡小孩的父親,小孩的飲食也是我在意的問題,
提出來大家理性討論一下
先說生魚片,
先排除漁港那種現撈現宰就切來吃的生魚片不談,
因為生魚片不是吃「新鮮」,而是吃「風味」,
沒經過熟成的魚肉,質感軟爛、風味不佳,
你可以叫它「鮮魚片」,但它跟日本人認知中的「生魚片」是不同的東西
坊間正規銷售的生魚片,都要經過「熟成」才會拿出來販賣
「熟成」的標準,視店家本身投資的設備和貨源而有不同,
有些店家願意付出比較高的成本從船家取得剛捕獲就馬上放血腦絞的魚貨,
或者最低限度也必須一進貨當天,趁剛死不久就放血,否則魚肉會發酸,
然後去泡鹽水清洗、去血和、分割,視魚肉種類進行差不多三到五天不等的熟成,有些可能熟成時間更長
問題來了,現成的生魚片是不是有真的比較衛生乾淨?
我覺得真的不一定,店家在處理的過程中從魚身上發現了甚麼,消費者不會知道,
對店家來說,熟成是不是成功的最低標準是:賣出去的生魚片本身有沒有甚麼異味?
就這樣而已,沒了!
如果自己常買活魚或是當天捕撈的魚貨回來開魚,
其實在魚身上發現東西並不罕見,例如魚鰓、內臟上有孢子蟲之類的寄生蟲,
只要寄生蟲沒有出現在魚身,或是寄身在魚身的範圍不大,頂多就是取肉時會剩下比較多的邊角料,
取好的肉跟沒問題的魚肉擺在一起,你肉眼也分辨不出來
當然,如果你煮熟吃,並不需要太擔心寄生蟲的問題,
但我的觀念裡,這種現成處理好拿出來賣的東西,
怎麼樣都比不上我自己處理,從頭到尾能自己看到過程來的安心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設備可以弄生魚片,
所以賣生魚片的店家有存在的價值,
但邏輯上的問題,既然你最終是要煮熟著吃,那你何須花比較多的錢買生魚片那幾兩肉???
每個人家裡都有刀跟砧板,如果只是要吃「鮮魚片」,
並不存在甚麼太高的「設備門檻」,頂多就是存在著處理魚的「技術門檻」,
不過這問題其實也不大,自己試個幾次,很快就能上手(不考慮專業廚師的標準),
再怎麼手笨學不會,最起碼還能花「時間」,煮熟後再慢慢挑刺也不是不行
至少在我的理解裡,為了不要吃到有刺的魚肉,而選擇買處理好的魚片,
方便是方便,但我很難說服自己這種方式,比自己處理魚來的安全
再者,買處理好的魚片,卻不要下腳料,很不划算;魚種的選擇也會很少!
如果買一條完整新鮮的魚回來處理,取完肉之後的下腳料還是有很多的泛用性,
最基本的是魚骨煮湯,看是要單獨煮一鍋清湯,還是跟其他有腳的食材一起吊一鍋底湯都行,
其次,既然要熟食,那怎麼樣都不會有比「新鮮」還要重要的考量因素,
現成處理好的魚片,跟新鮮打不著關係!
何況它還不是處理過程嚴謹的生魚片,那所存在的風險問題自然也比較高了
處理的過程、包裝的過程、運輸的過程,每一段都是在提高風險
我的觀念裡:魚從離開水到你家餐桌,間隔時間越短越好;中間經過的環節越少,越能保有原本食材的真實狀態。
而為了滿足讓小孩覺得好吃,又不要有過多調味的情況下,
「新鮮」就會是最決定性的因素,
冷凍魚片口感不佳,且要嘛不容易去掉腥味,要嘛煮熟後沒有鮮味
不像新鮮的漁獲,就算不灑鹽、不用酒,也能靠其他方式拿掉腥味,還能保有鮮味
如果真的覺得宰魚苦手,至少也可能讓攤販幫你把魚鱗刮掉、開肚、去魚鰓,
你回家只需要單純洗乾淨血和就能直接取肉了,取肉時可以再仔細觀察魚肉狀態,有沒有甚麼奇怪的東西?
既然是要給寶寶吃的,種類能夠越多,寶寶就越不會膩
我喜歡每次買菜回家的時候,給小朋友看看今天買了甚麼食材,教他怎麼辨識
讓他摸摸各種不同雞鴨魚肉,提高他對不同物體的認知
有時候我下廚或是我太太下廚,另一個大人會帶著小朋友在廚房外面看,
哪個處理後要丟掉的下腳料,例如魚骨頭、菜根甚麼的,
會先拿給小朋友摸摸,告訴他這是甚麼,就算他聽不懂也不關係,
重點是小朋友會覺得很有趣,也讓他自然習慣等待
反正是要給小朋友吃的,我們最不在乎的就是麻煩,其餘的都會很在乎
親子從互動中去找到樂趣,就不會把「準備食物」這種事情當成家務看而覺得麻煩了
不論甚麼事情,你現在在他身上所花的時間,都是在為他將來面對這個世界時做的準備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