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六年級生的槓桿投資與退休計畫進行式

我和太太是典型六字尾的雙薪家庭,經歷過買房、小孩出生,被生活與帳單淹沒的三十多歲。在那段「生存模式」的日子裡,一個聲音越來越清晰:「難道要這樣一路忙到65歲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於是,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誕生了:我要打造一座「24小時運轉的賺錢工廠」,目標是每年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換取時間的自由。當時背著房貸/車貸/學貸、年薪未破百的我們,這個目標猶如天方夜譚。但夢想這顆種子一旦種下,就會自己尋找生機。

第一階段:理債,才能理財

我們的第一步不是衝向市場,而是回頭審視自己。花了兩年時間,用APP鉅細靡遺地記帳,摸清了家庭的財務脈絡。我深信「理財前先理債」,任何讓心裡有壓力的負債,都是必須先處理的「負資產」。我們堅持地執行每年大額還款,用了近5年時間,終於讓房貸從「心頭大石」變為「可管理的負債」,家庭財務也正式進入「資產積累」階段。

第二階段:槓桿,是機會也是紀律

2019-2022年,市場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台幣升值加上貸款利率處於低點,我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開啟「負債投資」之路。

我們增貸的負債如下:
總貸款金額:1000萬,目前利率信貸/房貸: 1.95% / 2.14% 。

每月還款7.3萬,一年就是87.6萬。這無疑是巨大的壓力。借錢投資的想法源自「強迫儲蓄」——七年信貸420萬,等於一年存60萬。但經過精算,發現一次性投入420萬,在複利5%下,7年後的報酬會比每年投入60萬高出約45萬元(已扣除利息)。這成了我們執行的理論基礎。

關鍵在於,借來的錢,標的物選擇必須穩健。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殖利率必須穩定高於借款成本,並且優先保本。

於是,我們將儲蓄險保單解約以及增貸的台幣換匯美金(當時匯率在27.X),主要投入美國公司債與地方政府債,構建了平均殖利率5%-6%的投資組合。房貸資金則因有抵押品,承擔稍高風險,分散至紐、澳、南非幣計價的債券,平均殖利率也守在5%左右。

投資工廠:數據與配置

截至目前,我們的「工廠」已初具規模,資產幣別與績效如下:

美金:51% (核心引擎,殖利率 6.65%)

台幣:24% (穩定輔助,殖利率 4.89%)

南非幣:13% (高收益衝刺,殖利率 8.98%)

日幣:5% (殖利率 6.65%)

澳幣:5% (殖利率 4.46%)

紐幣:2% (殖利率 6.18%)

在策略上,我採用 「衛星投資法」 來管理風險:

核心資產 (65%): 以長期債券為主,擔任穩定產生現金流的「發電機」。

衛星資產 (35%): 包含債券ETF/基金(20%)、股票(10%)、黃金與石油(5%),負責追求成長與抵禦通膨。

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面對台幣升值,帳面上資產台幣計價彷彿蒸發了12%,但如果用「美金計價」的角度來看待,似乎又是另一個觀點。我們也擔心過美國公司倒閉風險、國際政策變化。但因為有穩定的工作薪資作為後盾,我們能更平靜地看待這些市場波動。

退休,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

目前,我們的工廠已能穩定產出每年2XX萬的被動收入,超越了最初的夢想。計畫已走了1/3,

對於退休,我們的想法越來越清晰:

財務上: 目標是五年後還清信貸,屆子每月5萬的信貸現金流將得到解放。

生活上: 銀行有什麼外幣,就往哪個國家旅遊!最近興起去日本Long Stay的念頭。也曾想去擔任代課老師,維持社會連結。運動習慣是必須的,總之,要盡力保持一顆活躍的心。

我們深深體會到,退休不只是數字的達標,更是你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力競賽。

計畫還在繼續,很想聽聽前輩們的指教,或是與正在同樣路上的戰友們一起交流。對於我們的配置與退休藍圖,您有什麼樣的建議呢?預祝大家都能順利抵達財務自由與心靈富足的彼岸!

風險評估考量
家庭資產轉移分水嶺
12年累積1500W資金
投資債券創造穩定現金流

六年級生的槓桿投資與退休計畫進行式
2025-10-31 11:21 發佈
恭喜,弱弱的問:這樣有打敗單一VT嗎?
20年
這就是長期投資的必須有的堅持

恭喜,耐心、堅持是投資關鍵
woxabank
woxabank 樓主

謝謝,一開始真的是需要堅持,尤其購買儲蓄險保單,要撐到IRR划算的年限,現在回過頭來看,也是感謝當時讓自己強迫儲蓄的決定[笑]

2025-11-02 20:22
woxabank wrote:
我和太太是典型六字尾...(恕刪)

直接說白,有負債永遠無法退休的,

投資需閒錢借錢投資開槓桿高風險,

當你認為算的精準時,人生就是有預料不到的意外,

儲蓄險保單解約保底沒了,外幣與XX債超高風險喔,

假設在六月底買大盤指數兩萬二到現在已過兩萬八,

或是當時買進AI伺服器股票現在應該已經賺超五成。
樓上的網友,點出的風險完全正確,也是我每天提醒自己的事。

「有負債無法退休」是正確的價值觀,我完全認同。所以我一開始是先理債再理財,
但現階段的核心目標是 「打造穩定現金流來覆蓋負債與生活」 ,這是一份需要嚴格紀律的「工作」。

您提到的「意外」確實是最大變數。因此我採取:

1.絕不用生活急用金,並保留至少一年緊急預備金。
目前2025家庭開銷支出包含貸款還款是250萬,
所以我將家庭現金水位提高到500萬,大部分放在 2.2%的定存。

2.嚴控標的風險,選擇的是有穩定現金流的美國投資級債券以及地方政府債,而非高風險垃圾債,目標是「利差」,而非「價差」。
資產一半美金,另一半持有非美金貨幣,來平衡匯率的虧損。

3.清楚 「流動性風險」 ,因此借貸金額是信貸與房貸個半。
計畫50歲時,負債只剩房貸大約400萬,屆時可選擇是否要還清或慢慢償還,也降低中年失業的隱憂。

關於買大盤或AI股,上方的網友說的完全沒錯,報酬率更高!
但與我們的策略本質不同:這就像「開穩重卡車」與「騎靈巧機車」的區別。
我們求的是穩定現金流這條「安全繩」,並放棄了追求高報酬的機會,
也是我期望能達到每年穩定"固定被動收入"的目標。
本身在先前的股市裡也有賺到一些甜頭,印象最深刻的是負油價的時候,
大量買進了元大石油00642,$7買進 $21 賣出,當時也將此獲利投入了現金流的工廠,
目前股市投資大約只佔資產的10%,主要是觀察產業動態,不要讓自己跟市場脫鉤。
所以非常感謝網友們的提醒唷!!!
本金一千萬....看似運作才五年左右,現在工廠已能穩定產出每年2XX萬的被動收入??數字給得有點籠統不知道2XX萬怎來的?有扣掉貸款的利息支出嗎?這2XX萬的穩定被動收入持續了幾年?我也六年級生借錢投資壓力太大這我不行
woxabank wrote:
目前,我們的工廠已能穩定產出每年2XX萬的被動收入,超越了最初的夢想。計畫已走了1/3,
總共已經投入多少錢?
標的目前的市值是多少?

woxabank wrote:
美金:51% (核心引擎,殖利率 6.65%)
台幣:24% (穩定輔助,殖利率 4.89%)
南非幣:13% (高收益衝刺,殖利率 8.98%)
這些殖利率是保證的嗎?
寫出幾個標的讓大家參考。

如果分享內容能更清楚一點,大家也比較好討論。
沒錯,我應該用更具體的數字來說明這個過程。

2019年算是我們家庭的財務分水嶺,開始資產能快速累積的核心。
底下是「2019年」前後的資金結構與加速邏輯

第一階段:基礎積累期 (2007-2019) – 打造「自有資金」引擎

總投入自有資金:約 1,500萬
這筆錢的來源,正如您從我提供的收入表所見,是過去十幾年來「薪資增長 + 高儲蓄率 + 投資收入」的成果。它包含了早期投資的獲利、儲蓄保單的滿期金,以及每年省下來的儲蓄。這段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靠著紀律,把「主動收入」盡可能地轉化為「自有資本」。

第二階段:策略加速期 (2019年後) – 啟動「槓桿」加速器

新增借入資金:約 1,000萬
隨著家庭薪資收入(雙薪)總和突破200萬並持續增長,我們才敢於且有能力啟動的計畫。
為什麼敢這麼做?

薪資基礎穩固:主動收入提升,意味著我們承受還款壓力的能力大幅增強。
儲蓄金額可觀:年儲蓄金額變大,足以輕鬆覆蓋貸款月付額。
投資認知成熟:經過十幾年的市場洗禮,建立了以「穩定現金流」為核心的投資策略。

從「投入」到「市值」的關鍵跳躍
2019-2022投資金額:約 2,500萬 (自有1,500萬 + 借貸1,000萬)
2025總市值:約 3,600萬
您可能會問:「為什麼市值比總投入多了1,100萬?」
這背後的驅動力正是 「槓桿效應」 與 「複利」 的結合:

利差收益:我將借來的低成本資金(利率~2%),投入平均殖利率~6%的資產,這中間的~4%利差,在2,500萬的基礎上,每年就能貢獻超過百萬的淨現金流。
複利再投資:這些豐沛的現金流(債息、股利)會持續再投入,
如同替火爐不斷添柴,讓資產雪球越滾越快。
資本利得:部分債券因市場利率變動而產生未實現的資本利得,也推升了總市值。

所以,這個「賺錢工廠」並非一蹴可幾。它是建築在長達十幾年的財務紀律上,等到薪資與儲蓄達到安全門檻後,才透過「槓桿」將成長曲線陡峭化的結果。

當然2019年後,幸運地還能在職涯末段,獲得提升自我價值的機會,在整體收入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下,也是讓計畫可以更完善且安穩執行的原因之一。

最後我想講的核心思維是:
「用穩定成長的主動收入與高儲蓄率作為安全後盾,用借來的低成本資金作為加速器,
去驅動一個能產生高於資金成本之穩定現金流的資產組合。」

底下是部分美金與非美金的債券標的,外幣初期都是國內複委託為主,2021年後美金就轉往國外券商




asd125968625

自有資金數目跟本文敘述不太相符合欸,感覺像編故事,照你12年可以累積1500萬還有買房養小孩,你照同樣方法再10年原本方式也是超過3000萬,根本不用去槓桿...

2025-11-01 5:30
woxabank
woxabank 樓主

因為這邊敘述只是粗略的動產累積,12年1500萬,薪水非頂標,儲蓄率不到50%,只靠儲蓄絕對不可能,所以還有不動產的資本利得,2009-2018的固定被動收入來源是租金。股票和房產資本利得不算在被動裡

2025-11-01 6:51
只能說你運氣好,剛好踩了這個時間點,如果你相同的想法再往前個5年、10年的,你這種做法,最後去跳樓都有可能!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