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罐子是來自於《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書, 老實說, 我沒看過這本書的內容(現在大概只看得了使用手冊), 只憑藉那篇文章提到的六罐子, 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分門別類記帳, 有點心甘情願地半強迫儲蓄, 實行一年多, 成效確實不錯。
一聽到記帳, 大概有一半的人就在這裡把網頁關了, 剩下來的我們已經被動式的成功一半了。記帳這部份稍後會補充說明, 要看到最後才能笑到最後。😁
簡言之, 就是把薪水依功能(目的)及按比例分別存到六個帳戶, 就是所謂的”罐子”。功能分別是財務自由, 長期儲蓄, 休閒娛樂, 教育學習, 贈與貢獻及生活開銷帳戶, 分類好也算是給自己訂目標, 有研究顯示, 把計劃寫下來, 執行效率也會比較好。
每個罐子的比例和功能都可以視自身情況微調, 下面是我的比例和賦予罐子的定義:
財富自由 30%
存在這裡的錢只能用來投資, 像是買賣股票, 與投資相關的手續費、稅金等也從這個帳戶支付; 而投資產生的股利、收入和租金, 也必須回到財富自由這個罐子裡, 繼續投入投資。所有和投資相關的, 都收在這個帳戶裡。
我頭腦簡單, 只碰自己熟的股票放長期, 電子股和金融股都有, 若接近個股低點就買個一 二張, 或低於上次成交價時也買一點(平均成本), 買了就放著, 只要你選的公司本身是健康的, 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這個有點心理戰, 要先了解一個中心思想:股票不可能只買在低點, 賣在高點, 除非有內線(可以私訊我嗎?

教育學習 6%
當有想上的課程或想買的書, 就用這個帳戶的錢來投資自己。我會買幾本自己有興趣的書, 或學第二語言, 手作/繪畫/球類運動(請教練)這類也可以。
長期儲蓄 25%
這個罐子比較多功能, 初期是生活備用金的儲備帳戶, 當備用金準備到6個月或12個月(按自己能力即可, 逼屎自己就沒戲了), 達到生活的安全水位時, 就可以作為長期要支出費用的帳戶; 比方說買房/保險/孝親/繳稅/結婚/創業基金…等。
假設每月基本開銷2萬, 備用金抓8個月, 即16萬, 若工作有什麼狀況, 至少8個月內生活不會有問題; 所以16萬也是不能動的。☝️
生活開銷 30%
日常生活必要支出的帳戶, 不能衝動買; 每個月就是只能花這30%的金額, 如果不夠用, 就要過濾一下非必要性支出, 或想辦法開源(增加收入), 增加副業賺到能夠支持生活開銷的費用; 如果開銷不到30%, 可以把剩下的錢移到財務自由帳戶, 增加投資理財的本金。
我因為這個罐子, 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 像是泡麵/零食/飲料...這些不吃會變更美的東西


休閒娛樂 4%
存錢不是虐待自己, 透過玩樂帳戶, 也是給努力管理金錢的自己一個獎勵; 無論是買衣服、按摩、旅遊...或平常捨不得花錢的奢華服務, 就用這個罐子的錢好好享受。可以每月花光光, 也可以累計到需要的金額一次灑出去, 隨喜~~

贈與貢獻 5%
捐贈或是買禮物送給朋友, 請吃飯等等; 我的朋友們很上道, 不太過生日, 也不太需要禮物, 太搞禮數會被虧沒吃藥, 加上現在也有輕微社恐, 所以這個罐子我是設定逢年過節給父母的紅包和姪子的零用錢。

建議分配優先順序:財務自由 > 教育學習 > 生活必需 > 玩樂 > 長期儲蓄 > 贈與貢獻。所有的罐子都不能超支或隨意挪用, 堅守這個原則至少六個月, 就會上軌道了。為什麼至少要六個月? 因為在這之前你可能沒有儲蓄或記帳的習慣, 每月花光光, 六個罐子端出來, 先從預留準備金開始, 達到水位後, 接著就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了; 所有比例都可依自己的收入,支出和家庭狀況來調整。
再來說一下一開始提到的記帳, 我只保留二張信用卡, 刷卡有明細, 也可以清楚知道目前已消費的金額, 想裝死都賴不掉, 在結帳日前大概知道還有多少生活開銷額度可花, 平日消費幾乎就是流水帳,不需要特別記, 要用到現金的再記一下, 像是大樓管理費/孝親費/紅包…等; 保險費/各項政府稅這類都可以刷卡, 不是常態性支出, 可以另外註記。做個簡單的個人(家庭)每月收支明細, 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 知道銀彈都花在哪, 要如何開源+節流。

我並沒有因為六罐子把自己弄得很苦(一樣白白胖胖), 生活反而變得更簡單, 物慾也不高, 看到罐子們越來越滿, 很有成就感。財富自由, 不一定是滿坑滿谷花不完的錢, 有聚寶盆當然棒, 沒有就此時此刻開始存, 當有能力吃想吃的, 買你想買的, 這也算是財富自由啊

客製化理財, 分享給大家, 一起缽滿盆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