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案例說明一切。我認識不少年紀較大收入不高的人,在早期他們都買得起房屋。大約民國70年代有送瓦斯工人買國宅公寓才幾十萬,有清潔工買不到百萬的透天厝,有基層公務員買電梯大樓住宅基本的三房兩廳才一百多萬,那時的家庭生2~3個孩子很常見,更早期的人生3~4個孩子也不為奇,因為孩子多,有些婦女要親自帶孩子沒去工作是單薪家庭,可見他們負擔得起。如果這些人活在這個房價千萬,格局像鳥籠的時代,他們買得起嗎?就算勒緊腰帶,踮著腳尖去買,還敢生孩子兩個以上嗎?
古早年代確實比較容易買房但以前的房子附近沒有捷運、全聯、7-11更不可能有星巴克、costco、屈臣氏康是美以前的房子也沒有電梯、收垃圾、收包裹也不定有附室內停車位現在都市化程度高,人口密度更高了少子化造成鄉村人口流失,人口更往都市集中都市建設的高額成本都轉嫁到居住上市府出脫土地做都市重劃,哪一次不是創區域新高?各種條件下,房屋價格想下降確實困難應思考的是自己的需求跟經濟能力如何取捨一昧的抒發對高房價抱怨,或期望現實有所改變通常只能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