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ty05210521 wrote:只能說你運氣好,剛好踩了這個時間點,如果你相同的想法再往前個5年、10年的,你這種做法,最後去跳樓都有可能! 一針見血投資成功,運氣好其實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卻常被忽略另外有個疑問2019-2021是接近零利率的時代當時是債劵價格最高的時候經過2022年的急速升息債劵的本金應該是大幅虧損怎麼還能讓資產增值呢?
11樓的朋友,您說的沒錯,讓我來回憶一下:2019是我開始接觸債券市場的第一年,當時規劃整體殖利率平均只要滿足4%,以美金:澳幣:南非幣 = 1:1:2 分配,殖利率分別為3%:3.5%:6.5%,我記得那時南非幣匯率為2.1左右,一開始投入資金400萬,嘗試以複委託交易國外債券,一方面先熟悉市場,另一方面也開始觀察外匯走向,學習總體經濟,當然資金調動也是需要時間,所以也沒有大額資金可以立即投入,可以看到被動收入由2019-2021只從30萬增加到78萬。直到2022看到當時美金匯率達到27.x,投等級公司債殖利率普遍6%-7%,我先貸款了580萬,也將當時的儲蓄險解約,大約總額1200萬換匯成美金,並轉往國外券商,購買公司債以及政府債和少量的ETF,2023年因為信貸利率只要1.58%,隨即貸出了420萬,理由除了投資使用,也想要讓自己強迫儲蓄,所以資產能增加是因為基本的債券大多是2022後才購置,被動收入也從78萬逐步增加到246萬。當然運氣絕對是要剛剛的,人在厲害也是要老天爺能賞這口飯吃。
老實說如果你是投入sp500 大盤指數etf現在可能破5000萬我2019年時投資小白,資金只有400萬,金融股存股起步,2022年也將所有資金轉為美金資產voo,長天期美債etf,2024年我才開始趕開槓桿,但是我只是質押股票來調配資產用,平均報酬一年約20%,最近已經來到1900萬(無借貸資金),不過我沒買房我是7年級末期,因該跟你差10歲有我現在工作上已經開始放慢腳步,因為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超過2000萬就達退休目標,現在工作就是作一天算一天,今年開始把休假請好請滿,不要讓自己太累,看有沒有機會領到資遣費計畫領到資遣費後去考個初考公務員看看會不會上
我覺得蠻穩健的,沒什麼問題還有房屋在出租不過大部分以固定收益為主,效益可能受限20 年後如果年收入還是200萬,受通膨影響,等於現在的一百萬是否夠用?外幣收入支持旅遊,但是主力還是生活在台灣吧? 台幣收入還是比較重要我個人也是追求被動收入,不過我是以股票為主利用股票配息打造被動收入另外還有公司成長的資本利得,要打敗通膨比較容易股債平衡配置,也許可以考慮大盤ETF,建議可以參考綠角的文章另外保險要買好
14樓的網友您先前的疑問與建議我非常清楚與感謝,對「12年累積1500萬自有資金」的合理性提出質疑,這個觀察完全正確。若僅依靠薪資儲蓄,這確實是妥妥的不真實。這筆資金是「薪資儲蓄」、「房市資本利得」與「股市實現損益」三者疊加後的總和。2018年以前,我的投資策略聚焦於「資產增值」。除了提到的股市,保單,我們也把握了當時房市的趨勢,透過槓桿購置房產。在持有數年後,我們選擇處分了部分資產,這筆實現的資本利得,也是自有資金中的一大來源之一。同時,在股市的長期投資中,雖然過程中有賺有賠,但了結後的獲利也持續滾入本金。關於策略轉向:從「資本利得」到「現金流工廠」您提到「照同樣方法再10年就超過3000萬,根本不用槓桿」,從「資產累積」的角度來看,這個方向是對的。然而,我策略轉向的核心原因在於:「資產總值」與「穩定現金流」是兩回事。1.目標的本質改變:中年階段的財務目標,從追求「淨值極大化」轉變為「建構穩定現金流」。資產市值3000萬,不等同於每年能有300萬的穩定生活金。目前持有房產租金投報率僅2.5%,效率低落;而股市的收入則波動較大。2.效率的優化:我在2019年後接觸債券,並在2022年利率開始攀升後大規模布局,動機是進行「資產重置」。將部分資金從「低現金流效率」的資產(如投報率2.5%的房產),轉移至「高現金流效率」的資產(如殖利率5-6%的債券),基於利差誘因下使用槓桿,目的就是為了快速將被動收入的基盤做大,讓現金流能盡早覆蓋生活支出,換取人生的主導權。當時2009年-2018年規劃是以租金創造現金流,以那時的房市確實可行,當初購置公寓再出租,利用銀行寬限期,初期投入資金不用太多,獲得的投報率非常的可口,但面臨的壓力也不小。您的投資歷程也非常精彩,從存股到精準配置VOO與美債,不到5年從400萬累積到1900萬(無高槓桿)。但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投資方式。我的路徑是「先衝刺價差,再鎖定現金流」;而您則是透過指數化投資穩健累積資產。沒有絕對優差,只有是否適合當下的生命階段與財務目標。相信以您的能力,2000萬絕對只是一個里程碑,而非終點。期待您後續的分享,也祝您順利達成設定的目標!真的很厲害!!!謝謝
好激勵人心,理財真的需要紀律跟有耐心!!! 我自己因為GTC利多,衛星股票比較積極,目前配置00929捕捉AI成長,但用00950B的穩定月配息來做心理支撐,當股價修正時,債息依然穩定入袋,當然其他該買的還是買買,因為還有正職,好好入睡對打工人來說很重要~~~
目前遇到較大的問題除了商品的選擇之外就是換匯的時機,以前只有台幣對其他外幣換匯的需求,換匯時機選擇上也較為單純在建立多元幣別的投資組合後,我發現自己經常面臨這樣的困境:問題一:當蘭特部位過高,但想增加澳幣債券時,該如何決策?是應該台幣換澳幣?還是用蘭特換澳幣?什麼樣的匯率水準才算「好價格」?問題二:如何避免情緒化交易?看到某貨幣連續上漲,容易追高看到持有的貨幣下跌,又該往何處去缺乏客觀的判斷基準,事後經常後悔問題三:多幣別管理的複雜度各國利率政策、經濟數據、政治情勢都要關注不同幣別間的相關性難以直觀理解決策因素太多,經常陷入分析癱瘓畢竟在台灣要換成B貨幣,不是[台幣 to B貨幣]就是[A貨幣 to 台幣 to B貨幣],兩種匯兌方式最後我只能得出一套較為客觀的決策方法:1. 建立視覺化決策儀表板將各主要幣別間的相對走勢繪製成圖表,類似下圖所示設定明確的歷史區間與關鍵水位一眼就能判斷當前匯率在歷史中的位置2. 制定客觀交易規則只在匯率達到歷史極端區域(前10%或後10%)時進行大額調整嚴格執行預先設定的買賣區間3. 風險管理機制設定目標配置水位,並保留足夠流動性,避免被迫在不佳時點換匯想請教大家的是在多幣別投資經驗中:您如何決定不同幣別間的轉換時機? 是依據技術分析、基本面判斷,還是其他方法?是否有更有效的工具或指標,可以簡化這個決策過程?在執行幣別轉換時,要重視的風險控管措施是什麼?我相信在多幣別的投資世界中,我還是菜鳥一隻,尤其對於退休後持有那麼多外幣是否洽當,其實我也不那麼肯定?當然有一方面是覺得未來台幣的缺口,可以用勞退與房租填上,如果真的不夠的部分或者旅遊的需求就可以用持有的外幣補足
woxabank wrote:核心資產 (65%): 以長期債券為主,擔任穩定產生現金流的「發電機」。衛星資產 (35%): 包含債券ETF/基金(20%)、股票(10%)、黃金與石油(5%),負責追求成長與抵禦通膨。計畫還在繼續,很想聽聽前輩們的指教,或是與正在同樣路上的戰友們一起交流。 目前負債2422萬,淨資產430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