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於是,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誕生了:我要打造一座「24小時運轉的賺錢工廠」,目標是每年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換取時間的自由。當時背著房貸/車貸/學貸、年薪未破百的我們,這個目標猶如天方夜譚。但夢想這顆種子一旦種下,就會自己尋找生機。
第一階段:理債,才能理財
我們的第一步不是衝向市場,而是回頭審視自己。花了兩年時間,用APP鉅細靡遺地記帳,摸清了家庭的財務脈絡。我深信「理財前先理債」,任何讓心裡有壓力的負債,都是必須先處理的「負資產」。我們堅持地執行每年大額還款,用了近5年時間,終於讓房貸從「心頭大石」變為「可管理的負債」,家庭財務也正式進入「資產積累」階段。
第二階段:槓桿,是機會也是紀律
2019-2022年,市場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台幣升值加上貸款利率處於低點,我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開啟「負債投資」之路。
我們增貸的負債如下:
總貸款金額:1000萬,目前利率信貸/房貸: 1.95% / 2.14% 。
每月還款7.3萬,一年就是87.6萬。這無疑是巨大的壓力。借錢投資的想法源自「強迫儲蓄」——七年信貸420萬,等於一年存60萬。但經過精算,發現一次性投入420萬,在複利5%下,7年後的報酬會比每年投入60萬高出約45萬元(已扣除利息)。這成了我們執行的理論基礎。
關鍵在於,借來的錢,標的物選擇必須穩健。 我們的核心目標是:殖利率必須穩定高於借款成本,並且優先保本。
於是,我們將儲蓄險保單解約以及增貸的台幣換匯美金(當時匯率在27.X),主要投入美國公司債與地方政府債,構建了平均殖利率5%-6%的投資組合。房貸資金則因有抵押品,承擔稍高風險,分散至紐、澳、南非幣計價的債券,平均殖利率也守在5%左右。
投資工廠:數據與配置
截至目前,我們的「工廠」已初具規模,資產幣別與績效如下:
美金:51% (核心引擎,殖利率 6.65%)
台幣:24% (穩定輔助,殖利率 4.89%)
南非幣:13% (高收益衝刺,殖利率 8.98%)
日幣:5% (殖利率 6.65%)
澳幣:5% (殖利率 4.46%)
紐幣:2% (殖利率 6.18%)
在策略上,我採用 「衛星投資法」 來管理風險:
核心資產 (65%): 以長期債券為主,擔任穩定產生現金流的「發電機」。
衛星資產 (35%): 包含債券ETF/基金(20%)、股票(10%)、黃金與石油(5%),負責追求成長與抵禦通膨。
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面對台幣升值,帳面上資產台幣計價彷彿蒸發了12%,但如果用「美金計價」的角度來看待,似乎又是另一個觀點。我們也擔心過美國公司倒閉風險、國際政策變化。但因為有穩定的工作薪資作為後盾,我們能更平靜地看待這些市場波動。
退休,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
目前,我們的工廠已能穩定產出每年2XX萬的被動收入,超越了最初的夢想。計畫已走了1/3,
對於退休,我們的想法越來越清晰:
財務上: 目標是五年後還清信貸,屆子每月5萬的信貸現金流將得到解放。
生活上: 銀行有什麼外幣,就往哪個國家旅遊!最近興起去日本Long Stay的念頭。也曾想去擔任代課老師,維持社會連結。運動習慣是必須的,總之,要盡力保持一顆活躍的心。
我們深深體會到,退休不只是數字的達標,更是你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力競賽。
計畫還在繼續,很想聽聽前輩們的指教,或是與正在同樣路上的戰友們一起交流。對於我們的配置與退休藍圖,您有什麼樣的建議呢?預祝大家都能順利抵達財務自由與心靈富足的彼岸!
風險評估考量
家庭資產轉移分水嶺
12年累積1500W資金
投資債券創造穩定現金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