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zc5959 wrote:
最近去了國泰世華買...(恕刪)
cing1109 wrote:
幾個重點提供給版大...(恕刪)
版主提的這種保單,本質上應該沒有保險的功能(不是很確定,有錯請指正),我沒看仔細國泰這張的內容,不過依照我去國泰跟富邦請教的一些6 年期保單,名義上是保單,實際上則是一種存錢的投資工具而已,這拿正常具有保險功能的保單來比,意義並不大,反而比較像定存,公債,公司債的性質。
這種保單,每年就給你生存金,跟買公債每年給利息相近。被保人死亡,你能領回的保險金金額也沒有很多,只是相當於你已經匯給銀行的總金額,名義上叫死亡理賠,實際上只是退你錢而已。 保戶想解約,就照合約走。整個設計看起來,就像財政部門給保險公司開了一個融資的管道,給大眾一個投資工具罷了。名義上是保險,實值上則比較像保險公司賣給你公司債。繳多少,利息怎麼付,解約怎麼解,保險公司自已設計,投資人則是讀它的遊戲規則,如果覺得有利可圖,就可買進。如果覺得條件不好,沒價值,就不要買。
整個合約,我看不出有任何保險的本質,反而比較像規則比較特別的公司債。
台灣的投資工具有限,沒有方便安全的公債可買,只有定存,造成這種所謂的年金/防老險,有生存的空間。
如果銀行很容易買到小額,流通順暢,利率約在 1.5-2% 的公債,我想我就沒興趣去研究這類的年金險。
要不要買這種保險,看個人的條件,有閒錢,6 年內用不到,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投資工具,或想節稅,這類的保險就有些機會。
不要把它當成保險,一點都沒有保險作用,本質上是依合約存錢,領利息,解約照條件的一種存錢工具,適用就存,不適用就謝謝再聯絡。
股海神經 wrote:
版主提的這種保單,本...(恕刪)
其實只要是跟保險扯上關係,大多都有保障功能,只是保障高或低而已。
舉例常說的儲蓄險,不管是年金型、增額型、還本型還是躉繳型,都會有「低保額的壽險功能」,只是這一類的儲蓄險壽險額度比一般壽險還要低很多,讓人覺得幾乎沒有用。
就像您說的,儲蓄險的主要功用還是用在儲蓄。
但台灣的儲蓄險要比較小心,如果不像您一樣有在研究商品、投資或是有基本觀念的人,很容易被業務牽著鼻子走。
一般來說,通常建議保戶手邊有緊急資金或流動現金為好,儲蓄險盡量都是閒錢中的閒錢。因為儲蓄險一旦開始就得綁年期,不像股票、基金等具有一定的變現性,從開始到結束都不能中斷繳費、降低保額或解約,不然就是虧損。
也有一些人對於自身的繳費能力過於高估,或許應該說「沒有想到人生會變化的如此快」,可能因為碰到結婚、生子、職位變遷、風險發生...等等多種因素而必須改變儲蓄險繳費模式。
因此誠心建議,不論是儲蓄或是投資,都要謹慎些。在基本盤做好的情形底下,手頭有多餘的閒錢,而且是虧掉也不會影響生活模式的閒錢(繞口令就是閒錢中的閒錢),再來考慮綁年限的儲蓄險(最好年期也別太長,躉繳也是不錯的方案)。不然,還是定存就好了。

我微笑,世界因此燦爛。
wangxyz wrote:
原來買股票是穩賺的啊!
版上常有人賠得哇哇叫,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穩賺,台灣大也可能會倒,自己要懂風險評估,不然你買中信金,兆豐金,銀行倒了,台灣大概也不行了
但關鍵還是,自己要懂風險評估,最簡單就是雞蛋不要放同一個籃子
但,台灣大可能會倒,你買的保險一樣可能會倒,世事無絕對!
多數人賠的哇哇叫,你要看買股票的心態吧…
多數人不是在投資,是在投機,今天買了,過幾天就想獲利了結,玩短線
如果台灣大你買在 100 元,跌到 80 元了,你賣不賣?
投資的心態就是再加碼買進,殖利率更高!
但你信不信,跌到 90 元的時候,就一堆人心慌慌急著賣掉止損了
大家都知道複利的原理,但人性就是如此,多數人都急著想要短期就獲利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