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8664 wrote:
有心的人 買張實體門票 找個角落位置坐下來安安靜靜看好戲
至於期貨市場 奉勸各位 若非功力高深 不要輕易嘗試
免得三兩下就被洗出場 多空都一樣 (恕刪)
阿波大,有些話還是不吐不快,請恕我冒犯。
各位應該也有想到,實體銀狂賣,店家進多少賣斷多少,
這情況會導致店家需要大量進貨,而且預期未來銷售更好得情況下,量會比之前還大,
造成的結果就是,店家要大量高價庫存,而這部份庫存目前都是虧損的,
也就是說,賣越多虧越多,但是還是得賣,因為不賣沒現金流,
更可怕的是,萬一現貨市場也開始多殺多,個人買家將之前買到的現貨回賣店家,
這將對實體銀店家的現金流起到最後一根稻草的效應。
所以,店家應該如何躲過類似這樣的災難?靠先見之明?靠足夠龐大的資本?
我想,有一定實力而且擁有足夠風險意識的的實體銀賣家其實應該是會去操作CBOT的。
當我有一噸庫存,買進價是45美金,則我計算保存人工運輸各類成本後得出總成本是46,
則我在CBOT放空47美金,賺取一美元利潤,如果銀價漲超過47,
那期貨雖然賠了,但我現貨這邊賺錢,反之,類似現在現貨大跌,則期貨起到保險保價作用。
當我是挖銀礦的,我認為今年我的銀礦有10噸的產量,而每盎司50美金我覺得是足夠的價錢,
則我放空遠期合約10噸每盎司50美元,將我未來會開採出來的銀礦利潤鎖住。
而,期貨為了不讓實體經營者發生資金流的問題,所以設計上,
才會有所謂的保證金制度,只要用少量的現金,跟一點點手續費,替我未來的產品買一個保險。
那麼,諷刺的來了,店家一面誇耀,實體現貨的好處,
一方面,他們其實該賺的是營業利潤,而不該是銀價暴漲的利潤,
如果店家有照我上面說的避險方式去作,永遠他就是每盎司賺一圓的利潤,
這個利潤來自他們開店營業的利潤。
而如果他們是因為我低價買入銀,高價賣出銀,則他們是在賺取利差。
這邊不覺得很諷刺嗎?有作期貨避險的,反而是正當的經營方式,
而沒作期貨避險的,心態上則是偏投機。
怎會這樣呢?CBOT不是投機的商品嗎?
更吊詭的是,阿波大你認為美國不可信,CBOT某天會崩潰,
但是,這次的事件我想大家都學到一點心得,
石油最大的生產組織是OPEC,但是價錢卻是華爾街說了算。
真讓你等到有一天實體銀的價值大於CBOT,
我想人類當下的生活環境實在會困難了,我會比較建議人要活在當下比較好。
事實上大家都知道美元是美國故意讓它貶,所以大家才會作一些貴金屬保值作用,
然而也很吊詭的是,美國其實也就是故意用貶值的美元去逼你投資保值,
再透過價值轉移來達到剪羊毛的作用,當初1990年的標的代表是日本房地產,
而今天,即使在黃金或者白銀上,它也能作到一樣的效果,看它肯不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