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33222 wrote:
發表個小小意見大家都把焦點放在生產成本上,但是有想過黃金的化學特性或是他的本質特性嗎?還有黃金目前的回收再用率?
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 在空氣中從常溫到高溫一般均不氧化,不溶于單一的鹽酸、硝酸、硫酸等強酸 中,只溶於鹽酸與硝酸的混合酸(即王水)生成氯金酸H[AuCl4]
在常溫下有氧存在時金可溶於含有氰化鉀或氰化鈉的溶液,形成穩定的絡合物M[Au(CN)2] ;金也可溶於含量有硫脲的溶液中;還溶於通有氯氣的酸性溶液中。
金不與鹼溶液作用,但在熔融狀態時可與過氧化鈉生成NaAuO2。金的化合價有-1、-2、+1、+2、+3、+5、+7等,氧化物有三氧化二金Au2O3,氯化物有三氯化金AuCl3。
在酸性介質中,氯金酸H[AuCl4]或絡合物M[Au(CN)2]可被金屬鋅(鋅粉或鋅絲)、亞硫酸鈉、水合肼等還原為單質的金粉,鹼金屬的硫化物會腐蝕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土壤中的腐殖酸和某些細菌的代謝物也能溶解微量金。
自然界純金極少,常含銀、銅、鐵、鈀、鉍、鉑、鎳、碲、硒、鋨等伴生元素,自然金中含銀15%以上者稱銀金礦、含銅20%以上者稱銅金礦、含鈀5-11%者稱鈀金礦、含鉍4%以上者稱鉍金礦。
據科學家的測量和估算,地球的黃金總儲量大約有48億噸,而分佈在地核內的約有47億噸,地幔8600萬噸,而分佈到地殼的只有不到1億噸。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佈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豐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岩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豐度值高於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為金礦床的最早的“礦源層”。
綜上所述,金在地殼中豐度值本來就很低,又具有親硫性、親銅性,親鐵性,高熔點等性質,要形成工業礦床,金要富集上千倍,要形成大礦、富礦,金則要富集幾千、幾萬倍,甚至更高,可見其規模巨大的金礦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地質時期,通過多種來源,多次成礦作用疊加才可能形成。
wiki100 wrote:
我只知道當年娶老婆時的黃金價格是.一錢台幣1050元.
wiki100 wrote:
所以我的直覺黃金的價值是.....
現在應該是一錢..2010元..
閣下的直覺只有考慮到狹義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而不是廣義的通貨膨脹
大家都知道黃金不能生利息
那你有想過銀行利息是怎麼來的?
當然就是印出來的
銀行存款有利息
企業能夠賺錢有利潤
這都是各國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而來
當經濟不好時會印得更凶
錢沒有生命
所以錢並不能真的生錢
--------------------------------------------------------------------
通貨膨脹是由貨幣、利率和產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只是衡量通貨膨脹的主要指標之一而已
以台灣而言
衡量CPI指數就包括395個項目群
閣下單以漲幅最少的交通工具類做比較有失偏頗
過去幾十年漲幅超過黃金的品項太多了(例如食品化妝品等)
三十年前小弟讀高中時
一個肉圓5塊錢
現在一個肉圓30元(漲6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