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社) - 分析師本週預測,亞洲貨幣將在短期內陷入困境,只有通過區域央行積極的政策正常化以及中國經濟復甦才能緩解上半年的跌勢。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利差收窄共同對大多數亞洲貨幣構成壓力,其中一些貨幣在最近幾週觸及多年低點。
由於各國央行不願加息,外國資金已連續五個月從中國以外的新興亞洲流出。
今年以來,台幣、韓元和菲律賓比索兌強勢美元均下跌逾 6.8%,而印度盧比則接近歷史低點。
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日益擔憂迫使投資者逃離股票和風險較高的亞洲資產,轉而青睞債券和美元,美元兌主要貨幣最近觸及近兩年高位。
儘管亞洲中央銀行最近變得更加鷹派以控制飆升的價格,但對增長的關注和相對可控的通脹意味著加息並不像美聯儲那樣激進。
星展銀行利率策略師 Duncan Tan 表示:“與美聯儲相比,(亞洲)加息的幅度最終會更小,速度也會更慢。因此,政策利差將繼續對亞洲不利,”說。
在本週接受采訪的 13 位分析師和策略師中,超過一半預計只要美聯儲繼續積極收緊政策,亞洲貨幣將繼續承壓。
“一旦達到鷹派的高峰,我們可能會看到新興市場外匯企穩,但任何有意義的收益都將取決於經濟增長和美元回落的程度,”馬來亞銀行外匯策略師 Christopher Wong 表示。
儘管解除 COVID-19 限制後中國經濟的複興可能會推動資金回流亞洲,但投資者在看到能夠衡量任何復蘇步伐的數據之前,將避免大舉押注。
“現實情況是,中國發現自己對全球經濟放緩持開放態度。這使得這個面向外部的國家在 2022 年下半年變得脆弱,”IG 策略師丹尼爾·杜布羅夫斯基 (Daniel Dubrovsky) 表示。
大宗商品淨出口國印度尼西亞歷來被認為容易受到全球政策緊縮的影響,但這次仍保持彈性,強勁的大宗商品出口和因 COVID-19 限製而重新開放有助於其表現優於其他市場。
雅加達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 (JCI) 是該地區今年唯一大幅上漲的主要股票指數,上漲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