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2013-05-11 02:25 旺報 【郭芝芸】
面對日圓貶值,台灣到底該不該跟貶?成為近來熱門議題,難就難在「跟也不對,不跟也不對」的窘境,面對我國出口衰退、競爭對手韓國跟貶,貶不貶,似乎也有身不由己的無奈。
匯率是雙面刃,不管升貶都不能太過緊握。若新台幣大幅貶值,不僅會擴大國內物價漲幅,減弱民眾購買力,更可以說削弱民眾手中幣值,拿去補貼出口商的匯率風險,民眾又得到什麼?若不貶,出口衰退是事實,但出口衰退的原因卻不能讓匯率全都概括承受,更應該檢討的是,除了匯率,難道我國產業就沒有競爭力了嗎?
畢竟出口好不好的因素不僅只有匯率一種,還有產品定價、品質、貿易協議及景氣問題,如果能在定價、品質上符合消費者需求,願意從口袋掏錢出來,以及政府積極往外拓展簽署貿易協議,台灣不被邊緣化,匯率還會是問題嗎?如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過的,如果只靠匯率,台積電早就完蛋了。
.chinatimes.com/focus/501013415/112013051100162.html
社論-台商的匯率魔咒
作者: 本報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1月3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本報訊】
「台積電如果要靠匯率的話,早就完蛋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痛批央行匯率政策,引發兩極討論後,旋即在自家運動會上做此回應,並自豪地強調「台積電是最能夠應付匯率的公司」。但他話鋒一轉,「宏達電業績不好,我心裡很好奇,如果匯率好一點,他們會不會好一點?」
張忠謀的論述引出兩個大哉問:一是「匯率是出口競爭的關鍵嗎?」;二是「品牌力靠匯率就撐得起來嗎?」
對於第一個問題,在上個世紀四小龍崛起的年代,對手的產品差異性不大,匯率確有左右出口競爭力的作用。當時奮進的東亞出口產業,創造巨額貿易順差,終於引來美國保護主義的大反撲,日圓、新台幣因此被迫大幅升值,業界不得不進行一波轉型。在另一方面,被日本企業壓得抬不起頭的美國企業則生聚教訓,浴火重生者大有人在,例如現在半導體業龍頭英特爾即是一例。
時至廿一世紀全球化競爭益熾的今天,匯率還會是出口競爭的關鍵嗎?張忠謀所謂「台積電如果要靠匯率的話,早就完蛋了」,其實已回答了問題。正因為台積電很早就洞悉產品力才是制勝的真正關鍵,方能在全球景氣逆風中,締造單季營收與獲利創新高的佳績,並加發令人豔羨的特別獎金。張董「化危機為升級轉機」的深謀遠慮,才是值得業界效法與政府深思之處。
對於第二個問題,張忠謀顯然認為匯率貶值有助於宏達電業績止滑,但實情是如此嗎?按張董的說法,近五年來韓元對美元匯率比新台幣多貶了30%,導致台商出口競爭力大降,「若是企業的CEO五年內增加成本三成,早就被董事會fired(開除)了!」但莫忘了,這五年,正是宏達電手機品牌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時刻,該公司業績急轉直下是今年內的事,但今年前十月,韓元兌美元升值逾6%,漲幅還超過台幣的3.4%,宏達電的韓國勁敵三星顯然沒有在匯率上討到便宜。這五年,更是宏達電的美國對手蘋果縱橫全球的年份,這期間美元指數升值逾4%,蘋果表現照樣亮麗,也再次說明了品牌力不是靠匯率撐起來的,產品力才是真正制勝的關鍵!
誠然,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幹的出口導向經濟體,中小型業者的應變能力不如大企業,政策適當的扶持有其必要。但面對複雜的財經危機,大張匯率保護傘,卻並非上策,反而會讓多數業者陷入「溫水煮青蛙」的險境,錯失轉型契機。
台灣應該慶幸自己不是日本,日圓做為國際流通貨幣,日本央行即使有心阻升,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日圓在「1美元兌80日圓」居高思危。然而在東芝、夏普、索尼、Panasonic等大商社頻傳巨額虧損的同時,根據日本經濟新聞調查顯示,2011會計年度(今年3月底止),仍有高達344家日本上市公司力抗311大震與日圓強升的衝擊,營業利益創下近20年高峰,其中更有逾六成企業預期,本會計年度(明年3月底止)營業利益將再創新高。由此可見,被匯率升值壓得喘不過去的日本企業,化危為安者大有人在;而網路科技的躍進,也催生出眾多不必仰匯率鼻息的新興獲利企業。
台灣更該慶幸,我們有個不計毀譽的9A央行總裁,以一貫的柳樹理論,維持新台幣的動態均衡,兼顧「對抗通膨與景氣循環」的雙重目的。對央行而言,目標既然明確,就沒有進退失據的問題,反而是業界,若仍以「台幣貶得不夠」做為自身無法進步的藉口,才真的是中了「匯率的魔咒」而無法自拔。
在同樣的匯率環境下,宏達電今年前三季營運螺旋向下,但財報亮眼堪與台積電爭輝的科技公司,信手捻來,就有華碩、聯發科、鴻海、F-TPK等等。細究這些企業之所以能「逆光飛翔」,靠的皆不是運氣、手氣或匯率,而是記取教訓、堅持研發(R&D),以及大破大立。
所謂記取教訓、堅持研發,知易行難,還要耐得住寂寞。以雙A品牌宏碁與華碩為對照組,2008年11月初,宏碁股價以48.8元首勝華碩,當時宏碁的「蘭奇大夢」正夯,反觀華碩品牌與代工分割效益未現、小筆電Eee PC盛極而衰,還慘遭庫存回馬槍。華碩高層痛定思痛,一方面嚴調庫存策略,二方面強化研發,在眾人皆喊市占率之際,反而提出「心占率」,還一度被譏為太過形而上。
然而整整四年後的今天,華碩第3季繳出五顆星財報,股價已是當年的6.5倍。反觀宏碁,在經歷通路衝量、暴起暴落的「蘭奇夢魘」後,股價較當年腰斬,如今才回過頭要強化自行設計的能力,但願為時不晚。
至於大破大立的典範,則非聯發科與晨星合併案莫屬。昔日兩強在市場殺紅眼,一朝竟能握手結盟,若非主事者的遠見與氣魄,實無法成就這樁「不可能的任務」。這樣的聯發科,在近來一片「聯日」、「聯陸」聲中,力挺台灣「產學大聯盟」的第三條路,就更值得各界關注與期許,也遠比「壓低匯率救台灣」的疾呼來得更有建設性。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
2011-7-15
多年前,台灣常拿芬蘭當借鏡,要學它的小國競爭策略。今日,芬蘭政府冷處理諾基亞危機,台灣該怎麼做,答案呼之欲出。
這趟芬蘭之旅,最讓我驚訝的其中一點是:從政府單位到一般民眾,大家對於芬蘭最大企業諾基亞從高峰墜落,都是「冷處理」。
早就做好準備!企業本有起落,失敗政府不會救
「企業本來就有起落,他們必須自己reborn(重生), 這是很自然的情況。」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執行董事何睿楷(Riikka Heikinheimo)說。「它失敗就失敗了,政府不該救,損失也是它們自己應該承擔的, 這就是市場經濟。」芬蘭經濟研究所(ETLA)研究主管亞爾柯(.Jyrki Ali-Yrkk?)說。
說得如此輕鬆。我看著手上的數字,諾基亞在高峰時,其出口比重佔全國四分之一;芬蘭政府傲視歐盟的高研發投資,諾基亞貢獻其中37%。
而且,芬蘭單一年度的稅收,超過十分之一是來自這家公司。即便如此,芬蘭政府的態度還是不救?
「諾基亞還是芬蘭最重要的企業,但是,影響力正在降低」,亞爾柯修正記者手上的數據。他說,諾基亞產值現在佔芬蘭國內生產毛額(GDP)已經降到1.2%。企業稅收比重已將降到3%。「它仍對芬蘭重要,但不是唯一。」
所以,芬蘭人已經準備好了?他笑著說:「對。」
翻開當地媒體《赫爾辛基時報》(Helsinki Times),左邊的專欄寫椎「Nokia is not junk.」(諾基亞不是垃圾),但右邊更大的篇幅報導,卻是寫椎「芬蘭軟體業的機會來了!」除了因為蘋果(Apple)與Google帶動的智慧手機風潮,讓各種應用軟體需求產生,更關鍵的是,諾基亞的墜落,讓更多的人才釋出,流往軟體產業。
數據顯示,2010年,芬蘭GDP成長約3.1%,雖高於歐盟27國的平均GDP成長率1.7%,若考量2009年芬蘭經濟嚴重萎縮8.2%。去年的經濟復甦力道仍顯不足。
但根據芬蘭中央銀行研究,未來在出口擴張與建築業復甦帶動下,經濟成長率將高於預期;今年的GDP成長率可達3.9%,明年可達2.7%,分別高於原先預估之3%與2.5%。
狂撒創新種籽!年花兩百億元,支 持近兩千個好點子
但芬蘭令人驚訝的不是這些數字,而是芬蘭怎麼能夠,少了諾基亞的貢獻,卻立刻生出了一隻「憤怒鳥」(angry birds,編按:App下載遊戲冠軍,由芬蘭公司Rovio研發,詳見未來出刊一二三五期專文報導),成長動能接二連三。
「我們十年前就投資憤怒鳥了。」何睿楷說。
所以是芬蘭政府很有先見之明,看到軟體產業未來發展趨勢,所以先行投資?
「不,事實上,我們不能,也不會決定,誰該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而且,誰知道好主意會從哪來?」何睿楷很誠實地回答。
對芬蘭政府而言,他們要做的,就是選擇來自各領域、具有創新性,並可能在該產業發揮關鍵影響力的想法,然後資助他們。「就像是撒下種子一樣。」何睿楷說。去年,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投入約6億3000萬歐元,支援1896個創新想法的發展。
「那回報率是多少?」我問了一個笨問題。
何睿楷對我說:我們不計算這些。因為他們早有準備,這些錢,大部分會被這些新公司拿來繳錯誤的學費。
每年,國家技術創新局就是看似「笨笨的」砸下6億歐元去投資創新想法。
種子撒多了,總有大樹長出。
於是,芬蘭軟體業長出了「憤怒鳥」、「哈伯飯店」(Habbo Hotel)與「英雄本色」(Max Payne)等著名軟體遊戲,在硬體業,長出了如ABB Oy、Beneq Oy與Savo-Oy等太陽能電源系統公司。
對芬蘭政府而言,責任不再是選定一棵大樹費心培植,保護它不受風吹雨打,而是,不斷撒下創新的種子,讓它在森林自然成長,並由市場決定,誰可以繼續存活。
芬蘭並非一開始就體悟到這點,而是繳了不少學費後,才學會這個道理。
時間回到1999年,諾基亞登上王座還不滿兩年,路透(Reuters)就撰文警告:一旦諾基亞出事,芬蘭也遭殃(As Nokia Goes, So Goes Finland)。
小國家、大企業,是當時國際上對芬蘭與諾基亞的第一印象,當年的諾基亞前景正好,1997年擠下摩托羅拉(Motorola)後,不僅順勢搶進全球前50大企業之林,還助了當時尋求連任的芬蘭總理利波寧(Paavo Lipponen)一臂之力.這位立場親商的總理說,「或許說我們倚賴諾基亞沒錯,不過我們就是要這麼做,這樣才能在紙漿與鋼鐵工業外,立下第三根經濟支柱。」這個決策讓他成為芬蘭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
曾扶植諾基亞!網路泡沫破裂,經濟被嚴重拖累
這種小池塘養著一隻大鯨魚不成比例的局面,其實是芬蘭政府過去十幾年刻意扶植的結果。
自1980年起,芬蘭政府先將隸屬國會的國家研究與發展基金(Sitra)轉型成為國營形態的風險創投單位,然後再設立國家技術創新局,專門投資通訊產業的創新業者。
根據亞爾柯的研究,諾基亞便是在這段時期接受兩個單位的研發補貼,總計共佔企業本身研發經費的25%。
諾基亞之所以能崛起,芬蘭政府那隻「有形之手」功不可沒。
只是,2001年,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緊接著又是光通訊產業崩盤,諾基亞淨利衰退約5成,也拖累身後以它馬首是瞻的電信產業,這個貢獻全國工業產出約4成的巨人,將芬蘭GDP成長率從5.3%一舉打至2.3%,跌幅逾半,這種市場瞬息萬變的變化,說明瞭要期待政府官員有「全面的知識」,選出「有前途」的產業來發展,根本是不切實際的。
現在痛定思痛!不再拿納稅人的錢去扶植產業
於是,芬蘭痛定思痛,現任國家研究與發展基金主席科索寧(Mikko Kosonen)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說明:「2003年內閣改朝換代,逆轉了整個鼓勵創新的方向。過去8年來,Sitra每年投資多項創新計劃裏,八成是規模3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而且不再鎖定高科技,更注重公共利益或國家競爭力。」
芬蘭政府也表明不會再支援諾基亞。掌握最多研發經費的教育部還放話:「芬蘭不會有一個新的諾基亞,所以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我們需要尋找新的領域。」
芬蘭已經看清楚,扶植「幼稚產業」的邏輯,不再適用於未來。因為環境不斷在轉變。
由政府扶植幼稚產業讓它壯大,可以用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論點來代表:一個具有潛力的產業,在成長的痛苦期間得到政府的協助,將來就可以在全球市場上,和其他國家的對手競爭。所以,政府或課徵關稅,或給予補貼,等到國內幼稚產業「長大成人」,就可以收穫果實。
只是,政府補貼就是人民被迫要拿出自己口袋裏的錢,去支援政府官員心目中認為「有前途」的產業。
姑且不論這些官員是根據什麼標準認定,事實上唯一值得政府補貼的產業,乃是這個產業在取消補貼後,還能把當初補貼時讓消費者付的代價連本帶利撈回,可以說,唯一值得補貼的產業,就是那種即使補貼取消,也能獲利的產業。但如果真有這種產業,那又何必勞煩政府來插一手?
無數經驗顯示,讓政府官員取代市場,選擇哪種產業「有前途」,絕大多數的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甚至,連諾基亞這種頂尖企業,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崩潰。企業原本就有起落,政府何須多事,重壓納稅人的錢?這是芬蘭政府的體認。
從芬蘭的例子看回台灣。台灣從政府到民間企業都說,要傚法芬蘭的小國經濟策略,才能走向全世界。但我們是否已經看到,環境改變對政府官員決策能力的考驗?這些年鼓吹政府扶植特定產業的聲浪始終不絕,例如雙D(DRAM、面暗產業的先例:幾年下來,已花了納稅人500億元紓困,約佔台灣GDP的0.3%。台灣政府真的清楚,自己砸的錢,是替未來種下希望,還是只是為幾棵根已腐爛的大樹,勉強延續生命而已?(撰文:曠文琪、邱碧玲,《商業週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