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進取,只想用同一種模式持續獲利,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思想的侷限..會讓一堆人只想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然後最終一堆人一起失敗..)我不是說匯率啦
國際市場是這樣的..一但大家發現錢放你這會賺錢時,有機會大賺時.......錢就會一直來
反之..你只能撐下去時..前景不明...錢就就會一直離開
台灣到現在拿出去品牌...得到的結果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為什麼最終搞品牌都失敗了
除了品牌本身就會有的大起大落,還有就是那些人骨子裡的思維還是代工的複製思維..品牌只是嘴上說說的理念
台灣不是只能出口代工產業...而是我們被教育的只會出口代工產業
至於台灣人要做什麼才有機會..我覺得先認清楚這是什麼樣的世代吧
我讀大學那幾年..我認為那是屬於無聊的世代...滿足那世代無聊的人能賺到錢
至於最近幾年.....我認為這是個空虛的世代...
因為台灣島很小所以可以輸出的原物料很少, 而且台灣島小也造成內需市場小, 加上地理位置居於島鏈與大陸間樞紐, 所以要靠貿易來餵飽肚子, 必須進原物料, 輸出物產/產物. 這很像玩大航海時代的一些港口.
早期台灣的貿易包含了產出的農產品和木材, 旦木材資源有限, 而且隨著進入工業化, 轉型成為小工廠後來演變成大工廠的貿易輸出. 當然貿易也有將國外的產品送進來賣, 幫忙賣當然也可以幫忙組裝幫忙做, 久而久之就變成代工.
總之隨之而來的一切都是從貿易為基礎衍生而來, 有客戶有單就做, 沒客戶沒單就不做, 這是相當合理. 台灣以產品輸出導向的公司掌舵者就算不是業務起家, 也被磨到重視業務搶單的特性.
反過來說, 如果遇到有客戶有單反而不做, 這對於以貿易為重的公司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這也是代工廠為什麼可以容忍低毛利事業毛三到四, 因為貿易業務性格使然.
人最難的就是要做突破性格的事情, 就像鯊魚看到血肉就會一口咬上去, 要叫你不咬是很難的. 所以台灣人總是在低毛利事業打拼, 要不然就是那個產業毛利越做越低卻無法放手. 因為貿易和業務性格使然, 而且當沒有單的時候, 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去問業務, 業務最怕的就是沒單, 因為她們不知道沒單的世界要做些什麼, 而且沒單就要失業.
真正當沒有單的時候要衝出別的路, 並不是再去找其他的單, 那只是暫時的, 低價搶單最後剩下窮忙. 真正要衝出新的藍海靠的是堅實研發, 走在技術尖端的研發, 只有走在人類尖端才有可能預測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 而不是靠一直溺在紅海的業務去找藍海.
要找藍海要靠研發, 問題是, 真正的純技術研發公司, 台灣並不多, 不是沒有但不多.
要想轉型成產品研發導向, 從台灣國土條件, 內需市場和地理位置去看, 等於是逆著台灣人的貿易業務性格反方向走. 貿易業務性格的人無法想像為什麼研發單位可以完全拒絕看來唾手可得的錢, 也無法想像為什麼可以為了開發五年後的產品而拒絕現在的毛利還尚可的專案.
完全技術研發導向的公司怎麼向前走, 是公司內的技術專家一起討論出來的, 三五年後的產品長什麼樣子, 絕對是技術頂尖的專家才能預測的, 業務和市場能提供調查數據佐證和討論, 但是未來的產品怎麼做不會是業務來決定, 更不會是業務說客戶想要xxx, 所以我們就決定xxx.
身為研發人員, 從地獄來到天堂, 唯一侷限的是自己的技術, 自己的技術還沒有強大到可以進入專家團隊進行未來的產品決策. 而這座天堂自然可以吸引一樣嚮往的人才.
研發的天堂, 台灣缺! 但, 台灣擔得起嗎?
01乃嘴砲者的天堂, 取暖者之地獄.
http://tw.mall.yahoo.com/store/flowers
Pittsburgh wrote:
張忠謀的確被過度神化...(恕刪)
現在的情況是國際上沒有一家是真正賺大錢的太陽能及純LED廠,跟台積電有沒有能力沒關係。
是過度競爭的後果!
一個國家沒有製造業,或許就會跟歐洲部分國家一樣,陷入長期衰退。
台灣沒有歐洲的條件,台灣不靠賭博、色情,觀光業能有甚麼大搞頭?
服務業沒有製造業當後盾,規模只會萎縮。
因為,製造業沒競爭力去賺錢,誰敢投資,
沒蓋工廠,增加設備,那金融業的企金要貸款給誰?周邊的服務業(餐飲、民生...)要靠誰?
連造錢的能力都失去了,難道台灣可以所有人都做軟體、每個人都做進口商、當公務員?
只靠內需,上市8成公司早倒了。
台幣升值有讓你這幾年沒看到物價飆漲嗎?
進口商在國際物資下跌的時候,也不會降價給你的!
無良的是內需產業的廠商,咖啡豆一公斤漲一塊,它可以每杯咖啡漲你5元。
這邊反對貨幣貶值的人,或許都不是出口產業相關的人,
張忠謀要的不是匯率大貶,只是要匯率能跟上韓國的貶值幅度。
讓占台灣GDP超過七成的出口產業在國際不景氣下,可以保有適當競爭力,
不要讓產業被大幅拋開。
張忠謀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台積電也沒有因為匯率而競爭力不足,
都已經超過八十歲了,早可以閒雲野鶴。要不是憂慮產業,關心台灣的未來,
何必有所建言。
台灣的匯率早就僵化了,只要求穩定匯率,外匯存底那麼多,
台幣又不是甚麼國際貨幣,要控制難度不高。這五年的控制手法,的確讓<留在台灣>的出口廠商吃盡苦頭。
舉面板業的例子好了!面板報價用美金計價,假設2007年LGD跟友達年營收都100億美金,
兩者毛利率都是5%,五年後韓圜貶值20%,台幣升值10%,
在相同的報價下,無形中LGD的毛利率變成了25%,友達變成-5%(當然這不是精確的算法)
然後,LGD決定將台灣廠商趕出市場,降價20%,維持毛利5%,友達的毛利變成-25%,
當然,友達變成虧大錢的公司,市場只會罵聲連連,趕緊殺出股票,
假設,最後友達連虧五六年,沒現金了,政府、銀行都不願支援,真的倒了,
除了友達的員工兩萬多名員工外,零組件廠商、周邊的餐飲服務業也倒了,又引響了10萬人,
連同他們的親人,總共50萬人受引響。然後,LGD開始獨占市場。
上面只是舉例,適用於絕大部分的出口產業。
台灣目前的確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型態,然而,今天不救產業,明天消失的就是服務業。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台灣是島國,內需規模又不夠大,沒有能力擺脫出口導向的。
台灣產業就快滅亡了,大家要趕快加油,跟拿幾A的一樣!趕快去考公務員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