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k73 wrote:
請你再好好的回答我
在你心中....台灣是什麼地位??
你說的這些是社會現像,
但我所問的還是一樣
在你心中....台灣是什麼地位阿??
(政治強國??原物料強國??金融強國??觀光強國??主要貨幣的強國??武器強國??)
就拿澳洲來說吧,有原物料,所以可以說是原物料強國吧
你....該不會說不出來吧?????
台灣就是台灣
將一個國家所有產業用簡單幾個字就蓋括是錯誤的
而且是愚蠢的問法,沒有意義的問題,所以沒有必要回答
澳洲不是沒有製造業,澳洲也不是沒有電信業也不是沒有軍事工業
把澳大利亞簡單定義為原物料和農產品大國是愚蠢的
舉個例子,如果說台灣是半導體代工強國,那台塑石化和捷安特腳踏車、正新輪胎、賣蝴蝶蘭花朵的算什麼?
如果只以出口業為定義這個國家,那也有失偏頗和狹隘只是產業經濟裡的其中一環
如果把美國定義為以上你講的那幾點,那所有沒講到的1萬種產業並非是不存在
理解一個地區應該是全面理解經濟 歷史、文化、制度、科技水平、軍事能力、政治、宗教等等等.......
abc003 wrote:
因為升值之後資本家分的少,利潤率降低,
所以整體來講全國員工薪資分的多,薪資就增加
壓縮資本家的利潤...(恕刪)
資本家分的少 進口物資變少 物價上漲 員工分到的錢更少 怎麼可能薪資增加?
你連資本主義最基本的觀念都沒有搞懂...

abc003 wrote:
台灣就是台灣將一個...(恕刪)
所以我才請你認真定義
在你心中....台灣是什麼地位??
(政治強國??原物料強國??金融強國??觀光強國??主要貨幣的強國??武器強國??)
之所以拿澳洲來說吧,有鐵鑛,製造上才有成本優勢,才能針對這點去發展出優勢經濟
而且我也沒失偏頗阿,
只是定義台灣是什麼地位,有這麼難嗎???
(政治強國??原物料強國??金融強國??觀光強國??主要貨幣的強國??武器強國??)
去應徵工作,面試的人也會問你會什麼種不是嗎@@
主要會什麼,其它當然也可以會阿????
你只需回答幾個字
"台灣是什麼什麼的強國"
其它引言全部都不用,不是很簡單嗎??
難不成,在你心中,只是定義個小小的台灣
都做不到嗎????
P.S請不要叫我自已定義
討論的基礎在於你的論點
而你的論點基礎中的基礎在於台灣在國際上是什麼種的地位
放羊的孩子只有兩次的機會
華人文化有"事不過三"的機會
那請容許我再問你最後一次
在你心中....台灣是什麼地位阿??
(政治強國??原物料強國??金融強國??觀光強國??主要貨幣的強國??武器強國??)
只需簡答,不需繁答,更不需要引言
kk73 wrote:
所以我才請你認真定義
在你心中....台灣是什麼地位??
(政治強國??原物料強國??金融強國??觀光強國??主要貨幣的強國??武器強國??)
之所以拿澳洲來說吧,有鐵鑛,製造上才有成本優勢,才能針對這點去發展出優勢經濟
而且我也沒失偏頗阿,
經濟是多元化發展的,有鐵礦也不代表澳洲政府應該整個只剩礦業,
為了發展礦業就應該犧牲其他1萬種行業
台灣會只偏重半導體產業是政府政策長期指導下的結果並非自然
台灣「窮到只剩半導體」,也是政府長期偏重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補貼少數產業的結果
比較優勢理論只會犧牲經濟多元化發展而以美國在經濟崛起的過程中,堅持永遠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體現為美國刻意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根本不理睬英國人拚命「傳銷」的所謂自由貿易理論,
實行的是高關稅、高工資、重科技、強工業、大市場的思路。
自由貿易和比較優勢理論的推動者和鼓噪者,正是世界霸權國家自己,
其目的就是將其已獲得的巨大競爭優勢,永久性地固化成制度。
任何趕超型的國家都不能受這種有害的理論的蠱惑而自斷經脈
雖然台灣內需市場不是很大但是再看看小國以色列
以色列沒有任何高價值的天然資源、也沒有龐大的人口和國內市場,
他們唯一的比較優勢就是人材和創新
但是購買力平價和匯率的差值也沒有被低估這麼多
根本不必刻意壓低匯率,英特爾還是可以在那設立研發中心
之前樓上回我說什麼猶太人掌控金融,他根本沒有常識,
在美國的猶太人和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是不同的階級和族群
以色列本身的吉布茲公社,對他們早期的經濟崛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Kibbutz
以色列大多是左派經濟學,強調公平這和歷史上長期被壓榨是有關的
川普開始用北韓問題施壓中國匯率升值和減少貿易逆差?
其實美國的貿易逆差,就是自己為了做世界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不可避免之結果
引起的特里芬勃論邏輯矛盾,這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真實存在的經濟困境
放棄古典金本位的代價也就失去了價值之錨釘
以下是之前樓上回答過的問題
小客5509 wrote:
今天的轉角國際節錄---
鑑古知今,讓我們簡短回顧一下上世紀幾場著名的貨幣戰。首先是在六零年代,美元作為支撐固定匯率制的信心,已享有二十餘年霸權地位。但隨著越戰軍費高漲、詹森大社會政策的推行,世界通貨膨脹加速,美元價值開始下跌。繼任的尼克森決定使美元貶值,拯救美國貿易與國際收支赤字,跟著威脅對進口商品課徵10%附加稅,宣稱要等到美元貶值到令人滿意,才會廢除此稅。西方各國無法承受,於是在1971年通過《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讓美元對黃金貶值,造就事實的浮動匯率,也是日後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的先聲。
到了八零年代,日本取代美國,成為居主宰地位的債權國與金融大國,世界20大銀行,有6個屬於日本。此時的日本具高儲蓄、低消費的特徵:國內投資的利潤有限,過剩的資本無法有效利用,且國內市場不足以吸收大量製造的產品,美國就是她的出路——銀行把大部份的海外資金轉為美國債券與資產,製造業與出口商則賺取巨額貿易順差。美國當然不會坐視這種情形繼續惡化,也不再採取通貨緊縮政策,因為這固然可以消除貿易赤字,卻亦會拉低生活水準和就業。於是在1985年主要工業國完成《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美國成功迫使日圓升值,把貨幣不平衡的成本轉嫁到日本身上。
====
美國不玩匯戰降幣值救自己?
台灣升值到一比一最開心了, 因為前蘇聯跟未改革開放時期的對面都玩過
美元貶值就是因為他有貿易赤字所以匯率被高估,這是正常的
所謂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雙掛勾」,35美元和1盎司黃金掛勾,各國貨幣在跟美元掛鉤固定匯率
這是二戰之後的世界格局,是一種以美元為核心的「虛金本位制」,
但是這個體系設計的邏輯漏洞就是,「特里芬駁論」
當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和結算貨幣,各國就要增加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國貿易逆差與赤字
但是美元的供給增加,黃金總量是不變的,最終導致黃金擠兌,法國總統戴高樂派出武裝軍艦到美聯儲帶頭兌換黃金
最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就在1960年代被經濟學家特里芬預料到了
因此這個體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虛金本位」的一種而不是古典金本位制
特裡芬困境,或特裡芬悖論、特裡芬難題。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同時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時,有可能造成國內短期經濟目標和國際長期經濟目標的利益衝突。這困境最早是由比利時裔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裡芬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他指出,當外國想持有該國貨幣(全球儲備貨幣)時,該國必須願意提供額外貨幣供應,以滿足世界對於這個「儲備」貨幣的需求(外匯儲備),從而導致貿易赤字。
The Triffin dilemma or Triffin paradox is the confli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at arises between short-term domestic and long-term international objectives for countries whose currencies serve as global reserve currencies. This dilemma was first identified in the 1960s by Belgian-American economist Robert Triffin, who pointed out that the country whose currency, being the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foreign nations wish to hold, must be willing to supply the world with an extra supply of its currency to fulfill world demand for thes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thus leading to a trade deficit.
The use of a national currency, such as the U.S. dollar, as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leads to tension between its national and global monetary policy. This is reflected in fundamental imbalances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account, as some goals require an outflow of dollar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others require an overall inflow.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