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E wrote:
你講的都是事實沒有錯...(恕刪)
如果真要展開,那可以寫一本書了
而且我沒這個能力
簡單的來説吧
1. 底層設計錯誤: 股票的性質其實就是為企業融資,特別是有潛力的賽道以及公司在經過幾輪資金注入後就應該能上市了,至於投資者買不買,這是投資者的事情。
但是大陸的A股設計本身就是錯誤,他要求上市企業已經開始度過最艱難的時刻,到了連續三年甚至已經進入輝煌的時間才能進場。那麽這些廠商上市幹嘛?不就是預備賣了?這導致了很吊詭的一幕“上市鑼響聲,股東退出時”。
2. 投資者的問題: 大陸的投資者一直無法建立一種長期投資的心態(當然,這不能單怪投資人,連股東都套現走人了,你要他們怎麽辦?),這個就導致了除了穩定的四大行還有股息外,大部分(請注意我説的是大部分,不是全部)上市公司根本不給紅利,那麽你要投資者死忠?怎麽個忠法?
3. 政府打壓: 每次股市飄紅(大陸),一定是伴隨著政府的號角,一些(通常是一大堆)的利好政策出臺才產生質變。問題是政府出臺時一定是經濟陷入了困境的時候。平常就直接擺爛,那麽已經被馴化的投資者怎麽敢隨意出手?每天還在2800保衛戰的時候,政府幹嘛去了?現在發現沒人消費了,錢要爛在銀行了,才會有點動作。那麽投資者怎麽辦?真的陪著政府在打什麽2800保衛戰?爲何而戰?大不了平常根本0倉位或者直接在四大行滿倉,守著每年5~7%的紅利以及偶爾的股票票值升降而進出不是更好?
這是簡單的答案,當然不同面相會有不同的看法以及解答,但是基本上大概就是這樣。
一個設計錯誤,用戶錯位,產品經理不負責任的產品,然後希望大家買單。
我們又不是傻子,買港股四大行不是更好?平常股價大概是A股的80%,沒有所得稅,照樣是5%左右的分紅不是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