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明天發生金融風暴,多久前會有警訊讓大家跑

如果明天金融危機,股市崩盤,多久前可以嗅到警訊,
以2008年金融風暴為例,
一年前市場就出現次貸借款人違約率上升,
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
當年在股市的,故事最後都知道,

不要煩惱下周或下個月會有金融危機,
危機跟情緒一樣都要醞釀的,
吉凶未來先有兆,
股市不要猜高點也不要天天想著崩盤,
多注意總經新聞,危機出現時再跑都來的及。

---------------------------------------------------------------------------------------------


次級抵押貸款(次貸)危機相關的金融業損失報告在2007年初開始顯現,並在2007年下半年(特別是7月至10月)逐漸加劇,成為財經新聞的焦點。以下是次貸相關損失報告開始的時間線和背景:

次貸相關損失報告的開端
1. 2007年初:早期警訊
時間:2007年2月至3月
事件: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問題開始浮現。房地產市場放緩,次貸借款人違約率上升,特別是那些信用評級較低的借款人。一些次貸放貸機構(如New Century Financial)報告財務困難,甚至申請破產。
金融業反應:部分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開始報告與次級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債務抵押債券(CDO)相關的損失。例如,2007年2月,匯豐銀行(HSBC)宣布因美國次貸業務減記約18億美元,這是最早的重大損失報告之一。
新聞報導:彭博社、華爾街日報等媒體開始報導次貸市場的風險,但此時尚未成為頭條焦點,市場仍相對樂觀。

2. 2007年6月至7月:危機擴散
時間:2007年6月
事件: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旗下的兩隻對沖基金(專注於次貸相關證券)因巨額虧損面臨清算。這標誌著次貸問題從小型放貸機構擴散至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
損失報告:貝爾斯登報告數億美元損失,震驚市場。其他機構(如美林證券、摩根士丹利)開始審查其次貸相關資產敞口。
新聞報導:彭博社等媒體報導貝爾斯登基金崩盤,標題如「貝爾斯登次貸基金崩潰,市場擔憂加劇」。這使次貸危機成為財經新聞的焦點。

3. 2007年10月:損失報告高峰
時間:2007年10月(包括10月31日)
事件:多家金融機構在第三季財報中披露巨額次貸相關減記。例如:
美林證券:10月底報告約80億美元的次貸相關損失,導致執行長Stan O'Neal辭職。
花旗集團:報告約55億美元的減記,預示更多損失。
瑞銀(UBS):報告約35億美元的損失。
新聞報導:彭博社等媒體廣泛報導這些減記,頭條如「美林因次貸減記80億美元,執行長下台」或「華爾街銀行次貸損失激增,市場動盪」。這些報導突顯危機對金融業的廣泛影響。

為何2007年初是起點?
房地產市場轉向:2006年美國房價達到頂峰後開始下跌,次貸借款人違約率上升,觸發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價值下滑。
金融產品複雜性:次貸相關的MBS和CDO被廣泛持有,風險被低估。當違約增加時,這些證券的價值暴跌,迫使金融機構開始報告損失。
市場意識覺醒:2007年初,匯豐等機構的減記報告讓市場意識到次貸問題的嚴重性,促使更多機構披露類似損失。

彭博社的報導角色
彭博社在2007年通過其終端機和新聞服務,實時報導次貸相關損失。例如:
2007年2月:報導匯豐銀行的次貸減記,標題可能為「匯豐因美國次貸業務減記18億美元」。
2007年6月:聚焦貝爾斯登基金危機,標題如「貝爾斯登次貸基金崩潰,投資者撤資」。
2007年10月:報導美林、花旗等銀行的巨額減記,強調市場波動和領導層變動。

總結
開始時間:金融業次貸相關損失報告始於2007年2月(以匯豐的減記為早期標誌),在2007年6月(貝爾斯登基金危機)和10月(美林、花旗等減記)達到高潮。
彭博社報導:彭博社從2007年初開始報導次貸問題,6月和10月成為關鍵節點,頭條聚焦銀行減記、市場反應和聯儲會政策。
2025-07-10 12:55 發佈
跑不了的
可以去看看電影。



我是在前一年跑掉。
剛好梭哈現金買房。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