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leu wrote:剛剛看到SSWA暴跌0(恕刪) 看了一下目前收盤價,以至少還有2次的收息來說,25+((25*0.07125)/4)X2)=25.89不是才是它應該有的價格嗎?而且應該7月到~10月call回的期間還要再計利息才對,如果以目前25.75收盤來說,不是應該還是划算的嗎?請高手釋疑?https://seekingalpha.com/pr/17752299-seaspan-announces-intention-to-delist-7_125-senior-notes-from-nyse-in-connection-previously?fbclid=IwAR2nxMVfv9gw0p6UmMpXrdE9jjWXvG3A-I_yYa3gM79djQ5hx2x5sWVpQkY
skylarkchang wrote:看了一下目前收盤價,(恕刪) 1月的配息剛發過,下次是4/14,在下次是7/14,再下次就是10/14。10月10號Call回應該約有三次配息的利息。每次配0.45,以三期計應該是1.35,所以這支以不虧本而言,價格約在26.35。以目前收盤25.75,年質利率約為(26.35-25.75)/25.75/10*12=2.79%左右。雖然是類似定存穩賺的,但是比起其他利率更高的標,這個年利率還是低了點。不過至少沒有債券本身價格波動的疑慮,算是非定存資金短期停泊的替代方案。掉到25.3以下只有很短的時間,手還有些還未配置的現金,下25.3單進去沒撿到便宜貨,有點可惜。
ghleu wrote:剛剛看到SSWA暴跌0.6塊,就有不祥的預感。果然2020/10/10要被召回了。 雖說Seaspan旗下的幾檔已過了可召回日的累積型特別股規模都比SSWA小很多(SSW-D/SSW-E) 但是利率卻高於SSWA...SSWA預計10/10召回的宣告是否意味著這兩檔特別股也準備被召回了呢?
因為查一些SNH轉DHC的資料無意間發現此樓小弟也來貢獻一塊磚,順便分享一下從2018年開始的心得目前小弟在FT直接進行交易,主要的標的都是偏ETF為主只有少部分比例分配在各股與REITs當時的投資目標就是當成存股,然後配息再投入,抱持著長期持有的狀況來看待所以大概是一年交易一次,盡可能地將交易成本壓到最低目前的規劃是當匯出金額累計到等值台幣670萬的時候,才會停下來主要是因為台灣稅法規定等值台幣670萬(含)以下的海外金額不用被課稅所以屆時會提供匯款水單證明670萬事自己匯出的只要獲利金額沒有超過670萬,就不用被課稅兩個相加是1340萬,基本上當成退休金慢慢提領應該是夠用了(附帶一提,有人說FT的海外匯款一次收50鎂很貴但小弟是當成一年匯一次來看待,就會覺得這個價格勉強可接受當然還有其他的海外卷商手續費更低,這就看個人取捨了)回到標題,小弟是覺得每年3%~5%差不多畢竟不是專業或是積極型投資人,不會一直去做技術分析也因為這樣,所以一開始就抱持著買ETF的概念,讓市場先生自由發展至多每天早上看一下財經新聞讓心裡有數而已當然,不論任何投資,都要把時間拉長才有辦法除了尋找相對低點入場,剩下的就是耐心了下圖是小弟目前的配置,其中歐股跟新興市場的ETF是最近才回到正報酬前幾個月都還是負報酬的狀態至於大大們提到SSW特別股,小弟一開始是買普通股由於買在相對低點,所以現在的報酬有很大一部分都靠他目前也沒打算贖回,就是擺著繼續吃配息再投入以上,個人兩年經驗分享
aerwkimo wrote:因為查一些SNH轉DHC...(恕刪) 修正一下觀念 670萬是扣稅起點 不是說獲利+所得670 要扣稅舉例如下海外所得 > 670萬才需課稅。課稅部分只計算超過670萬,統一以20% 稅率計算。舉例:綜合700萬,則賦稅計算方式為( 700 - 670 ) x 20% = 30 x 20% = 6 萬。假若綜合所得200 萬,那麼海外股利所得需要470 萬以上才需要繳稅。以每年領470 萬股利,來反推持有投資標的的本金如下:以股利10% 報酬率來換算,持有海外投資標的總額要大於4700 萬,才需要繳稅。以股利6% 報酬率來換算,持有海外投資標的總額要大於7800 萬,才需要繳稅「全年海外所得」超過100萬元,應再加計其他「應計入基本所得額之項目」後(例如受益人與要保人不同的人壽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或非現金捐贈金額及綜合所得淨額),再計算「基本所得額」,「基本所得額」未達670萬元者,沒有繳納基本稅額的問題。第三,若「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要先扣除670萬元,再將餘額以20%稅率計算「基本稅額」,並將「基本稅額」後與「一般所得稅額」比較,若基本稅額小於一般所得稅額,一樣沒有繳納基本稅額的問題。最後,若「基本稅額」超過「一般所得稅額」,還要確認是否有「海外已納稅額」可扣抵。若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小於上述差額,才須按不足扣抵數繳納基本稅額。因此,簡單來說,當國內所得越高者,其海外所得無須課稅的機會就會越高,舉例說明如下(見表一)。雖然同樣是700萬元的海外所得,但因為國內的所得適用稅率不同,導致所得淨額較高的情況其海外所得無須課稅,而所得淨額較低者其海外所得須課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