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美股 - IBM --- 大象早已躺在地上, 四腳朝天, 即將一命嗚呼

三子父 wrote:
大大 小弟比較有興趣的是群聯重編財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金管會的說法不是說因為子公司間的交易金額...所以要求重編
小弟感覺應該是 群聯為了讓每季的帳務好看,所以透過子公司間的交易
讓賺錢時候不要大賺,挪到虧損季度 這樣盈餘比較平均
請問
1 我隊群聯的解讀有誤嗎?
2.請問 與IBM的離職潮有關係嗎?...(恕刪)


群聯的重編財報事件與 IBM 2005 年的 "400 之亂" 並無關係, 只是操作手法應當雷同.

群聯這件事我並無深入了解, 不過依據網友的描述, 可能與以下的概念有關:
商品銷售流程正常狀況下:
產品原廠 ---> 產品配銷商 ---> W ---> E (終端客戶)

非常有創意的商品銷售流程:
產品原廠 ---> 產品配銷商 ---> X ---> Y ---> W ---> E
X 與 Y 公司其實都與 "專案合約" 無關, 可是可以經由此商品銷售過程中賺取 "過水費". X 與 Y 營收都增加, 也有一點利潤.
當然 X 與 Y 都欠 W 一個人情 (或不可告知的事).
需要營收的公司, 通常會是上市櫃的公司.

產品原廠 ---> 產品配銷商 ---> W ---> Y ---> E
根本沒有 W 公司的專案終端客戶, Y 銷售商品給 E 公司, 經 W 公司過水, W 公司不費吹灰之力營收增加.

產品原廠 ---> 產品配銷商 ---> X ---> W ---> Y ---> X
根本沒有任何專案終端客戶, 商品最終回到 X 公司, 但是創造了 X ,W 以及 Y 公司的營收.

產品原廠 ---> 產品配銷商 ---> X (提供商品) + (W 提供服務) ---> Y ---> E
什麼是 "服務"? 人到場關心也是服務?
W 可能是買空賣空.

上述只是創意銷售的其中一部份, 當然可以有很多變化.
有的公司要營收, 有的公司要利潤, 有的公司要還人情, 有的公司有人拿好處, 所以業務大爺們就要關起門來商討, 共創經濟榮景.

我回來了 wrote:
群聯的重編財報事件...(恕刪)


大大學長

你只差沒放入公司名,股票代號,專案名稱了

還有最後的價金

這話題還是停了吧。

可以說說商業怎樣賺錢模式嗎?


childk ΘςΘ wrote:
大大學長

你只差沒放入公司名,股票代號,專案名稱了

還有最後的價金

這話題還是停了吧。

可以說說商業怎樣賺錢模式嗎?...(恕刪)


長官不要叫我學長, 我的學長很多下場都不太好.


當年的離職事件, 其實有幾個人是好人, 只因是經管業務中的出問題專案, 在高層指示下不得不參與其中.

當然, 也有真正參與其中的人現在還在 IBM 服務, 躲過那次風暴.
2014 年, 列為 IBM 戰略發展業務之一的 mobility 讓 IBM 與 Apple 世仇得以解凍.

2014 年 7 月, IBM 與 Apple 共同發表合作方案, IBM 將銷售 Apple iPad 與 iPhone 產品, 並為 iPad 與 iPhone 裝置提供企業用 Apps. IBM 並率先引進 mini iPad 提供給相關業務員工使用.

Apple 在此合作方案讓銷量逐年下滑的 iPad 得以消化庫存, 並可以藉由 IBM 在企業市場的資訊系統解決方案滲透進入企業的營運核心資訊系統, 可以說在這次合作大獲全勝.

然而, 就在這星期二清晨, IBM 盤嘔發佈的 2016 Q3 財報來看, Mobility 的營收仍是不具影響力, 近一年來, IBM 甚至很少提到 Mobility 業務.

IBM 有一群軟體工程師, 開發 Mobile 終端裝置的 App 自是輕而易舉, 透過 mobile device 以銷售 IBM 的企業資訊系統或服務卻是資訊生態的大變革. 以往企業資訊部門以伺服器或是軟體開發人員為主力, 今日卻是要透過 Mobile Device 來推銷資訊系統的價值.

Mobile Device 已經發展多年, IBM 沒有這種個人消費型的產品, 只能求助他廠, 不過似乎也太晚了, 就好像 Security 的業務一樣, 業界都已經發展了好多年了, IBM 才要進入這個市場.

當今的 IBM 到底是資訊界的先知, 或是老年痴呆?


IBM 再度創下連續 18 季營收衰退, 當日盤後下挫 3.5%.
IBM 當然不是真的要賣 Apple iPad. 一來 IBM 沒有個人消費型產品的業務, 二來單價太低, 對於背負高業績壓力的業務大爺也不具吸引力, 三是 IBM 向來不喜歡當 OEM product reseller, 但是 IBM 既然要轉型, 銷售戰略產品與服務就有獎勵 (Incentive).

IBM 的 Mobility solution, 著重的是 mobile device 的管理, 這包含了資產管理 (mobile device, Apps, ...)、安全管理 (Account, Data Access, business or personal ...).

Mobile Device 的確可以帶給企業更高的行動力, 但是投資在 Mobile Device 的管理成本也是企業關心所在.

目前 IBM 的 Mobility Solution 在 MDM (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的評比落後於 SOTI、VMware、Citrix, 或許 IBM 還有機會擊敗對手, 但是 Mobility Solution 的營收帶給 IBM 是主要獲利來源? 還是只是 Analytics (Watson) 這個頭腦的附屬?

原屬 IBM 軟體部門一環, 如今 mobility services 因高層的對公司的 Financial Re-engineering 而在 Software 部門解體後歸類為 Integrated Technology Services 一支.

IBM 在 Mobility 的業務發展看來並不如意.
2013 年, IBM 以 20 億美元併購了小型的 Cloud Service 公司 SoftLayer, 大張起鼓的宣佈進入 Cloud Service 市場.

在落後 Amazon 七年之後才公開進入 cloud 的市場, IBM 巧巧放棄自家的 Cloud 業務, 轉而投向 SoftLayer 的業務, 一時之間, IBM 全體上下全部動員起來, 業務出門就喊 Cloud, 工程師出門也喊 Cloud, 顧問出門也高叫 Cloud, 好似 Cloud 是 IBM 發明的.

但是 IBM 的 SoftLayer Cloud Service 充其量只是用一堆硬體組合, 包含 PC Server, Storage, Network 組成的 cloud, 其上的應用極端的少, 也就是客戶僅是將自家的資訊硬體設備由公司的機房搬移至 IBM SoftLayer 的機房, 就只是為了 IBM 所宣稱的可以降低成本? 這種 Cloud 的模式不但對於企業毫無價值, 亦對於 IBM 自身的硬體業務銷售也帶來極大的衝擊.

請問你會把家裡的冰箱電視搬到 Cloud 嗎?

對於 Cloud Service 一直意興闌珊的 CEO Ginni Rometty, 如今真也面臨到了 SoftLayer 是否又是一件失敗的收購?

IBM 花了 20 億美元收購 SoftLayer, 其後又投資了 10 億美元, 整整 30 億美元如今可能只剩下 4 億美元的價值.


Cloud let IBM cry.
IBM 台灣負責 Cloud Service 的主管今年初離職.

更糟的是

澳洲傳出 50% 的 GTS 部門人員工作不保.
我回來了 wrote:
IBM 台灣負責 Cloud...(恕刪)


最近 Cloud 不太妙, HPE 軟體合併前在灣區據說也裁了人, 數量不詳.

Cloud infrastructure 現在看起來是幫 google, facebook, amazon, 阿里巴巴, 騰訊 這些大型網路服務公司作嫁, 因為只有這些公司的 business 有需求去運行超大型 data center.

Cloud 原本的用意就是活化公司既有的運算能量, 靈活佈署或出租, 如果公司原本的 business 並沒有 host 大量的 server, 而是為了運行新的 cloud business 才去 host data center, 這樣就是本末倒置了.

可以確定的是, 這一波下來, 虛擬化和一些雲端基礎軟體架構的技術得到長足進步, 這些都是優秀的技術毋庸置疑, 但需要有人找出更多的獲利模式, 而不是只為了運行 data center...
IBM Q4/2016 財報優於預期, 財報發佈後股價盤後下跌超過 2%.

Why?

Financial Engineering.

IBM 在 2015 年年底組織重新編組, 突顯五大戰略業務的業積, 2016 年 Q4 在重要策略事業上佔整體營收比重的 41%。

然而華爾街的分析師依然看好 IBM 的股價將會逐步上揚, 最高將會來到 191 美元一股, IBM 昨日大漲 2.21%, 股價來到近來新高 170.55 美元.

雲端部門 1/30 又要組織重整了.

====================================================
作者 Atkinson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1 月 20 日 9:20
IBM 轉型逐步展現成果 2016 年第 4 季財報優於預期

藍色巨人 IBM 於 19 日美股盤後公佈 2016 年第 4 季財報。根據財報顯示,IBM 當季持續性的營收為 218 億美元(約新台幣 6,886.6 億元),較 2015 年同期減少 1%,為連續第 19 季收入較前一季下滑。淨利潤則較 2015 年同期微幅增長 0.9%,每股 EPS 則為 4.72 美元,剔除特殊項目後每股 EPS 則來到 5.01 美元,較 2015 年同期成長 3.5%。

過去幾年來,IBM 正試圖進行組織重整,並且調整營業項目,將主力放置於雲端、大數據等新興戰略產品市場上,使得營收一直沒有太大的起色。而 IBM 也藉由包括裁員在內的各項樽節措施,來降低營運成本,改善營收狀況。因此,就 IBM 所公布的 2016 年第 4 季財報來說,雖然仍擺脫不了營收下滑的狀態,但是營收情況似乎已經在逐漸改善。

根據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調查的分析師的預期,IBM 在調整後每股 EPS 預期達到 4.88 美元,收入 216.4 億美元的水平。而實際公布的財報數字,在剔除特殊項目後,每股 EPS 則是來到 5.01 美元,收入金額也達到 218 億美元的數字,都明顯高於分析師的預期。受此激勵,IBM 股價在美股盤後交易中上漲 2.8%,每股來到 171.40 美元的價位。

據了解,IBM 所公布的財報資料顯示,2016 年第 4 季營收在重要策略事業上,較 2015 年同期增 11%,合計全年營收金額來到 328 億美元(約新台幣 1.036 兆元),佔整體營收比重的 41%。顯示出自 2010 年以來,IBM 總共投資約 300 億美元在此領域的努力,使新興業務成長抵消傳統業務銷售金額下降的策略已經逐步顯現。

此外,財報中也公布針對 2017 年的展望。IBM 預期本業在調整後,每股 EPS 至少達到 13.80 美元,高於分析師所預期的 13.74 美元。而《華爾街日報》也報導指出,2016 年 IBM 在美股的股價已上漲 21%,是標普 500 指數漲幅的兩倍以上。顯示投資者相信,該公司在長期不振之後將重新開始有所成長。
===================================================
2017-01-21 03:44經濟日報 編譯林筠/綜合外電
IBM上季財報優於預期

IBM上季交出優於預期的財報,獲利與營收表現雙雙超乎市場預期,但營收連續19季下滑,該公司仍在努力透過快速增長的新興業務,扭轉受傳統業務銷售下滑拖累的頹勢。

IBM去年第4季淨利從一年前的44.6億美元增加到45億美元,扣除部分項目後經調整後的每股盈餘年增4%,為5.01美元;營收下滑1%,成為217.7億美元,高於華爾街預期的每股4.88美元以及216.4億美元營收。IBM的營收自2012年4月以來連續19季都下滑,稅前獲利和未經調整的每股盈餘也各有四年和三年不見好轉。

不過IBM預測,本年度經調整後的每股獲利為13.8美元,高於湯森路透預估的13.48美元。

IBM財務長施洛特強調,上季雲端銷售大增33%,而快速增長的新興業務營收全年度增長14%,如今在總銷售額中已占41%,超越公司先前設定的目標。IBM曾預期,到2018年新興業務對總營收的貢獻將達到40%。

為順應科技業的轉變,IBM執行長羅梅娣的策略是放棄低增長、低利潤的業務,整頓剩餘的核心資產。

聚焦她所謂具戰略意義的事業,其中最重要的是IBM自身的雲端運算業務及其人工智慧平台Watson。

投資人近來似乎也開始恢復對IBM的信心。IBM股價在2013到2016年間萎靡不振,但過去這一年來反彈了逾20%,預估本益比也從9.1上升到11.8,高於另一家傳統科技大廠惠普企業。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