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科技大蕭條」美股泡沫即將發生,康波週期低谷即將到來?

pineman wrote:
 個人覺得Tesla比較像新藥股,長期虧損乃至收攤是常態,風險本來就大,不一定能回收,但若回收會有鉅大利益。
  搞清楚股票性質就好,不要把不同性質的股票用同樣方式對待。單純只是不該去碰的人不要去碰而以。


不只是特斯拉而以,許多科技股最近價格都非常的高,很可能重演一次2000年的網路泡沫

從美股那斯達克上漲的幅度可以看出來

例如台積電市值也突破了5兆新台幣,最近幾個月財報營收卻下滑,

而台股上萬點過程中有很多股票市下跌的,但是科技股金融股卻是屢創新高

而亞馬遜也是最近市值超越4500億美元但是利潤卻如此之低

總總的泡沫現象都證明一種觀點,科技正在發生大停滯

因此投資人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

伴隨了美國+中國兩大經濟體政府準備縮表+加息

期望用更高的利率來拉高生產,但是能成功嗎?孩視只是製造更多負債罷了,我們拭目以待

或許克魯曼真是的對的,馬克斯的利潤率長期下降趨勢是「資本主義的內在規律」

只有經歷經濟大蕭條和「大規模資本價值消滅」能夠挽救利潤率下滑和資本主義本身

abc003 wrote:
 1.4.4 需求...(恕刪)


2.3 比特世界和真實世界
  過去40多年來,半導體技術領域內的摩爾定律給全世界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人群沉浸在比特世界之中。在這一個「熵不 增」的世界裡,每個人似乎都是王者,只要願意付出金錢,在比特世界裡可以無所不能。但過去40年,和比特世界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實世界在很多領域 躑躅不前,甚至於若干領域還有退步。最典型的是航天推進技術,按照NASA一位資深工程師的說法,美國已經沒有能力(不是金錢)製造土星五號火箭這一級別 的巨無霸了。



  相對於現實世界的憋屈,比特世界的擁護者信心滿滿。IT技術的終極樂觀者是雷·庫茲維爾及其奇點理論。 他認為,人類正在接近一個人工智能超越人腦的時刻,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他認為,這一刻不僅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 睫。根據他的計算,純粹的人類文明(「人類純文明」)的終結是在2045年。這一理論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
  似乎一個美好的世界即將展開。


  拋開庫茲維爾的立場(他是比特世界的巨人google公司的副總裁)不說,仔細閱讀其代表作,似乎感覺到一種濃濃的傳銷味道,口號,口號,還是口號!如何 實現人工智能?作者語焉不詳,說到時自然實現。真正深入IT技術就會明白,IT世界的一切突破都是「模擬」,按照tier的說法,比特世界重新安排那些已 經存在,或者永遠不會存在的東西的虛擬映射,人類大腦想不出來的東西,也別指望IT技術。更不要說,真實世界是一個熵增的世界,比特世界並不能帶來真正的 熵減。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創新性廁所實驗:
  假設你需要在A選項和B選項之間做出選擇:A選項是保留2002年以前的電子技術,包括谷歌、亞馬遜、維基百科,可以使用自來水和抽水馬桶,但不能使用 2002年之後發明的任何新東西。B選項則是保留過去10年內發明的任何東西,如Facebook、Twitter網站和iPad平板電腦等,但不能使用 自來水和抽水馬桶,你必須自己提水進入房間並把廢水提出去,即使在雨夜的凌晨3點,你也只能走過濕漉泥濘的道路去外面上廁所。你會選哪個選項?
  大部分人的選擇是確定的,因為人類的血肉之軀生活在真實世界內。

  即使考慮到比特世界的喧囂,也必須指出一個事實:IT技術發展到現今這個階段,深度上很難繼續做下去,已經開始邊際效用遞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 魯格曼5月25日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不要高估技術革命的影響,延續了40年的數字時代令人失望,新技術帶來了許多頭條新聞,但其經濟上的成就很一 般。克魯格曼寫道:「道格拉斯?亞當斯1979年在科幻小說《銀河系搭車指南》的開頭說,地球上的生命太原始了,還認為電子錶是一個很巧妙的創意。但那是 信息技術革命的初期。自那以後,我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可2015年重大的技術創新還是一個電子錶,只不過這個電子錶在你坐太久之後,會告訴你該站起來 了。」

 2.4 部分和整體
  部分和整體的關係是哲學論上的一個常見問題,部分構成整體還是整體生成部分是爭辯了幾百年的老話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人類如今的技術從明面上看是分門別類的,機械,動力,電子,化工,航空等等,當然,每一類可以細分下去,比如電子技術按不同分類標準,還可以分為低頻與高頻,數字與模擬等。如果把不同技術門類之間綜合關聯起來,還可以產生大量的複合技術,如機電一體化。

  紛繁眾多的技術門類,讓絕大部分門外漢眼花繚亂,即使是在某一領域的專家,很多情況下對其它相關技術領域也是瞭解甚少,更不要說還存在「隔行如隔山」的現象。一個機械類的能人,通常不敢去評價基因工程類的技術。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各個科技利益子集團卯足了勁地誇大自己領域的進步,因為基本上是零風險。種種合力,給人的感覺就是新聞報導上天天有技術進步,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技術大爆炸」的年代。
  但實際上,部分領域的技術進步和整體上的技術進步是兩回事。

  首先要指出,某些細分領域的技術進步只是商業化應用推廣,不是真正的技術進步。最典型的就是車載GPS導航系統,在GPS引入汽車之前,每一個司機都必須準備一疊厚厚的交通地圖,除了長途司機,一般的私家車主被限制在很小的區域。引入GPS導航之後,汽車的活動領域被擴大了,對於私家車主而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技術進步。但GPS導航技術很早就成熟了,在汽車之前,飛機和大型輪船早就配備了GPS,其GPS子系統的實現難度甚至大於汽車,在遷移到汽車過程中,GPS導航技術本身並沒有取得大突破。

  其次,很多子類領域的技術突破實質上屬於「替代型」,不是屬於「開拓型」。比如說,飛機的技術突破,讓人類活動空間/旅行速度得到了極大地擴充。而mp3取代CD機,只是數字化媒體的一種替代,mp3並沒有賦予人類新的能力。替代型的技術創新,極容易導致零和遊戲,而開拓型的創新,往往能夠雙贏。現今很多所謂的技術創新,叫囂厲害,但最終反響平平,其原因就在於此。

  從人性而言,很容易陷入subjective validation,遇到一個命題會因為自己的某個信仰和立場而贊同它。比如一個費德勒粉絲會堅定支持「費德勒比納達爾強」,甚至費德勒輸給納達爾時他也會持有「費德勒在巔峰時期肯定比巔峰時期的納達爾強」這種觀點。一位手機軟件開發者向本人發了好幾封私信,質疑為什麼會有「技術大進步的停滯」。和大部分網友不同,他舉例說明了自己領域技術的進步,主頻和內核是如何在短短十年內翻番的。很顯然,他所在領域的變化的確很快,這賦予了他強大的自信。但問題是,就人類整體而言,手機領域這是諸多技術領域的一小分支,手機領域的革命性進展,反映到整體上,可能帶來的進步並不是很大。智能手機說穿了就是一個小型化計算機,並不能完成一些獨一無二的任務,可以設想一下,人類如果沒有手機,難道就不能開採石油,航天登月?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條形碼,集裝箱,CT等

  很多子領域的技術進步,在其本身領域內,可能是革命性的創新,但絕大部分子領域,對於人類整體而言,所提供的貢獻也比較小,一個領域內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能只是整體上的一朵小浪花。舉一個例子,相對於傳統長途電話,IP電話是革命性的突破。但對於人類社會整體而言,原有電話系統已經能夠滿足95%以上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交流,新的IP電話系統更多的是滿足邊緣信息交流需求。因此,即使IP電話的鼓吹者一再強調其重要性,人類社會從中獲取的真實效率改進是微乎其微。但在另一方面,此類鼓吹帶給大眾的印象就是:技術革命無處不在!
 2 科技利益集團鼓吹的範式春夢:所謂的技術大爆炸
  任何利益團體都喜歡用大話訛人,比如計生委喜歡討論人口爆炸,石油集團傾向於宣揚石油即將枯竭,那麼科技領域喜歡用什麼來宣揚自己的重要性?
  考慮到現今的科技研發日益依賴政府的財政經費,出於集體利益的訴求,科技利益集團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提出了「技術大爆炸/科技大爆炸」這個概念。利用印象時間差,輔之以媒體和大學的洗腦,以及科幻文學/電影的渲染,不知不覺之中,技術大爆炸彷彿成了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即使在一些知識分子云集的區域,比如「知乎」等網站,時常也冒出一些「技術大爆炸在進行」的帖子。雖然很多發帖者所在領域還處在「知其然」地步,遠遠談不上「利其然」,但並不妨礙發帖者下意識地維護集團利益。


  2.1 渲染和洗腦
  洗腦的技巧可圈可點,是大眾傳媒時代最成功的推廣案例。
  過去200多年的技術躍進,使得任何人都必須承認,18世紀以前的世界和20世紀末的世界截然不同。縱觀人類歷史,這只能用「技術大爆炸」來形容。所以,技術大爆炸是不容置疑的。與此同時,受利益集團控制的大學,幾乎所有的理工科教科書和部分文科教材,在序言裡都會出現「科學技術正在飛速發展」類的話語。看看教科書裡的內容,都是最近幾百年才出現的,有的甚至是最近40年才出現的,這難道不是一個證明嗎?當然,極少有人會想到,過去的成功並不意味著未來一定會同樣複製,歸納的結果無法用演繹來證明。但這不妨礙利益集團以史為例,讓大眾接受「如今是一個技術大爆炸年代」概念。



  另一方面,在過去40年,人類在IT技術方面的成就相當驚人。在短短的三十年內,無數過去只能為精英所享有的產品和服務迅速普及到大眾,如手機,電腦,互聯網等等。IT技術帶來的信息化宣告了前蘇聯基於20世紀20年代對大工業生產的認識而提出的「現代化=電氣化」政策的破產。不少大公司或者轉型,就像IBM公司從大型機轉向PC,再從PC轉向信息服務一樣,或者像柯達公司那樣破產。所以,技術大爆炸至少在IT領域是成立的。雖然部分的成就不能肆意推廣到整體,IT技術的大爆炸掩蓋了科技樹主幹進展的貧瘠無力。但利益集團卻喜歡拿IT為例子來反覆強調這是一個技術大爆炸年代。一個媒體上喜歡引用的典型例子:30年前的大哥大是那樣的笨拙,30年後的蘋果手機是如此靈巧。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去30年是消化吸收了西方300年的科技成果,30多年前的中國,大部分地區依舊是延續了幾千年的農耕社會,當中國融入世界,對世界技術成果的吸收是採用鯨吞方式,中國社會急劇變革,給普通民眾的感覺是技術太神奇,變化太快。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阿波羅登月後半個世紀,除了IT技術外,其它技術領域都沒有革命性改變,即使是IT方面,西方也是採用了近70年的時間來發展應用,遠沒有像中國那樣跨越式發展。過去30多年的印象讓普通中國人對「技術大爆炸」概念是頂禮膜拜,奉之為圭臬。



  除了明面上的渲染外,科幻電影/文學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大眾的潛意識裡植入「神奇未來並不遙遠」的信念。
  科幻小說是世界上接受程度很廣的一種通俗文學形式,科幻電影是好萊塢最重要並持之以碾壓全球的一種類型片。在科幻的世界裡,人類可以跨越宇宙,扭轉時空;癌症是小問題,復活恐龍輕而易舉;所謂的神奇納米材料上則可以作為太空電梯的材料,下則可以構成微型機器人用來潛入人體血管;至於什麼人工智能,那是大路貨!連「意識上傳」都出現了,人工智能這種小癟三早就過時了。但請注意,所有這類電影/小說都發生在未來,至於未來什麼時候,對不起,那是科學家的事,我們是文藝工作者,只負責創作 。


  那這些作品是怎樣創作未來技術的?此類創作的特點就是對技術關鍵點採用「模糊處理」,簡單幾句似乎有理的論述就把技術解決了。比如,看到一張紙能被外界用力扭曲,嗯,這個可以擴展開來嘛,空間一樣能扭曲,於是所謂的曲率航行就出籠了,具體怎樣扭曲空間?找科學家去。

  一定程度上,科幻作品激發了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對於科技的發展起了正面作用。但正如雙刃劍那樣,由於科幻創作者無需為技術進步負責,他們魔幻般的創作給了大眾一種「技術大爆炸」正在進行的感覺,導致很多人認為技術很容易實現。 13年遇到一個劉慈欣的粉絲,他提出了一種新的能源解決方案:
  如果正反物質相互湮滅,釋放出來的能量會多得驚人,比核聚變多上幾百倍。
  我當時反問道:哪裡弄來反物質?通過粒子加速器能造出反物質,但造時所花費的能量比獲得的能量多得多,這樣的能源解決方案有意義嗎?



  最近看到如下一則新聞:
  《回到未來2》30年:科幻預言半數成真
  2015年01月03日 08:28 信息時報 我有話說(5,121人參與) 收藏本文
  信息時報綜合報導在1989年的科幻影片《回到未來2》中,馬丁和小夥伴布朗博士乘坐時光汽車從1985年到2015年的未來世界,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場景:飛行汽車、懸浮滑板……
  2015年終於來了,對於世界各地的影迷們來說,可能還有一個問題迫不及待想揭開——《回到未來2》中關於2015年的預言究竟實現了多少呢?
  1.  可穿戴技術
  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這不就是戴著谷歌眼鏡的馬丁坐著吃早餐的樣子嗎?這個高科技的產品常常被人們誤認為是計算機眼罩,不過其實是可以接電話的眼鏡。
  2.3D電影 (轉載者說明,其實也沒有實現,電影裡是裸眼3D,電影院需要帶特製眼鏡)
  3.視頻通話
  影片中,身處2015年的馬丁和同事是通過視頻通話交流的,跟我們現在的視頻聊天、網絡電話一樣的,只是我們視頻通話時屏幕沒有那麼大而已。
  4. 微波餐
  吃的方面,影片中有一幕是濃縮披薩在一個「水合器盤子」上放置12秒後就會變成一個正常大小、可以吃的披薩,這可以說就是早期的微波餐。


  雖然有不少預言實現了,不過《回到未來2》中的場景和發明還是有一些現在未能成為現實。
  1.  磁懸浮滑板
  影片中的「懸浮滑板」還沒真正實現。
  2.  飛行汽車
  在新世紀,飛行汽車還是沒能成為主流交通工具。
  3.  自動繫鞋帶的鞋子
  可以自動繫鞋帶的鞋子和可以自行烘乾的衣服:看,不用手的!我們也希望2015年可以有。
  4.  時空之旅
  穿越過去未來進行時空之旅,目前也還沒有辦法實現。
  5.  傳真機遍佈
  影片對於傳真機的預言是給了它重大的使命,說傳真機會在2015年普及。幸好沒有……
  --------------------------------------
  大學時候看的盜版《回到未來》三部曲,現在想來,30年來,實現的都是和IT技術相關的產品,與能源動力相關的都沒有實現。即使是IT技術,和人工智能相關的也是進展不大。
  能源和動力技術的停滯已經很明顯了。

abc003 wrote:
不只是特斯拉而以,許...(恕刪)


內容非常多,只能概略的瀏覽.撇開立論依據是否100%正確,若文中的理論都是火雞科學家提出的,人類該何去何從呢?

人類與自然的博弈自古以來總是獲得的有限,失去的永遠比得到的多,一隻火雞得到的結論對於整個種族的延續沒有影響,只要有感恩節存在的一天,就有餵養與宰殺的循環.所以,人類信仰資本主義,便有康波理論為依據.並有馬克思主義為反證.

重點是一個活著的人如何能安心與平靜的活著,答案顯然很明確"沒有!",只要心中保有任何信仰的希望,便必然遭遇心理損失的恐懼.而科學便是不斷否定這種幻覺的過程與努力,沒有任何可以達成的終點與不變的目標!
太長了,能簡化成20個字的重點嗎?

簡單的說就是

人類快完蛋了!快點來享樂吧!
3 範式春夢外的陰影
  工業文明200多年的成就讓大眾信心滿滿,科技上的樂觀主義滲透到社會上的每一處。即使是科技工作者,大部分對於橫亙在眼前的下一級技術台階也持「視而不見」的態度。本人很多年前在一個學術論壇偶爾談到技術可能遇到大麻煩了,很多人批評到,19世紀末,不少人說物理學的理論大廈已經構建完畢,今後只需要在細節上修修補補就行了,可20世紀湧現了相對論和量子論,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大大推進了一步。現在說「技術革命的停滯」,不是和當年的情況一樣嗎?

  但經過近10年的思索和探討,個人認為這一次的情況不同於上一次。上一次是認為科學理論已經完美,今後不再需要完善,而這一次的情況卻是,即使人類在科學上有越來越多的理論,對世界的瞭解之處越來越多,但知其所以然不代表就能造其然,想發明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最終停留在紙面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人類越來越難以推進技術的跨越。
  當然,技術不會馬上就停止進步,技術改進目前仍然在進行,但增長的步伐會慢下來。由於新一輪技術革命遲遲難以到達,在以後的歲月裡,技術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不會像過去一個半世紀那樣顯著。技術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增長的停滯」時期,至於時間的跨度,如果不是永遠的話,也是一段非常長的時期。
  事實上,人類社會目前在很多技術領域已經面臨窘境,就像深陷泥潭的巨獸,咆哮,掙扎,但被泥沙死死困住。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正如夜路行者喜歡大聲吹口哨,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處於困境中的科技利益集團越來越傾向於編織各種技術噱頭來維持媒體的注意力。而有意無意中,普羅大眾對於科技的印象被集中轉移到IT上,於是,摩爾定律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網絡成了新世紀技術進步的代表。

  3.1 人類面臨的技術窘境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在媒體的IT喧囂之外,人類在很多技術領域進展甚微。
  3.1.1 能源轉換技術的停滯
  在至關重要的能源轉換為動力技術方面,1969年後,人類的技術進步大幅放緩。


  首先導致速度的停滯。在人類的大部分歷史中,依靠畜力,人類的最高速度保留在每小時25英里。蒸汽機和內燃機出現後,1900年增加到每小時100英里左右。飛機出現後,逐步接近音速,火箭是巔峰,人類迄今為止最高紀錄是2.5萬英里/小時,由1969年「阿波羅10號」創造。但一切到此為止,上個世紀70年代,從倫敦到紐約的飛行時間是8個小時,現在仍然是8個小時。唯一以3個小時飛完這段航程的協和式超音速客機已於2003年退役。今天如果有人談論太空火箭、月球度假或者太陽系載人探險,簡直像痴人說夢(以上參考《未來的終結》一文)。

  在火箭推進方面,沒有任何稍大一點的創新,導致太空運輸的單位質量成本依舊居高不下。納粹德國在40年代搞出V1和V2火箭,不到30年,土星五號火箭運載阿波羅登月飛船在1969造訪月球,把人類的空間跨度拉伸了百倍不止,在當時,很多科學家預測20世紀末,人類將會在火星登陸。但現在看來,隨著航天飛機的落寞,由於推進技術沒有革命性的變化,再過50年都不大可能。傳說中的核動力火箭現在徹底銷聲匿跡。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還是基於化學燃料的火箭推進,人類永遠被困死在太陽系內。

  在航空技術方面,從萊特兄弟木頭雙翼飛機上天,到噴氣式發動機出現,到波音747投入服役,總共也就60多年的時間,變化只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但從1970年開始,航空技術驟然減速,40多年前開始生產的波音飛機和B-52到現在依舊雄風不減。托IT技術革命的福,新型飛機更舒適,通訊更便捷,但在載重量和航程方面沒有大突破,從側面說明了航空技術以蝸牛爬的速度在前進。


  在個人交通工具方面,還是基於4個輪子和內燃機的家用汽車,主體架構沒有任何創新。上世紀80年代拍的《回到未來》三部曲中,幻想2015年應該出現的磁懸浮踏板毛都沒有一根。
3.1.2 新能源的窘境
  二戰前的兩次技術革命,本質上都是對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二戰後,人類曾經對核能抱有厚望,但核裂變技術由於其固有缺陷難以擔當重任,而核聚變技術遙遙無期(後面還會專門論述可控核聚變的60年辛酸歷程)。在現今的能源領域,依舊是石油和煤炭的天下。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每一次能源危機,總是會有人跳出來呼籲新能源。每一次吹噓新能源的時候,總是說「技術進步很快,發電成本幾年內就會與火力發電平齊」。但事實卻是:到目前為止,所有光伏技術和風電技術,其發電成本遠超火電,必須依靠政府的大量補貼才能生存。
  以美國為例,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後,1974年,尼克松號召要在1980年實現能源獨立,30年後,奧巴馬對未來的展望是到2020年實現1/3的石油獨立。結果最終使得美國能源獨立的是頁岩油,而不是新能源。清潔科技已經變成「太昂貴」能源的代名詞,在硅谷幾乎是穩賠不賺的生意。
  就像一位網友說過的,任何一項技術要想產業化,必須滿足產業化的要求,同時滿足多項指標。而現在國內常見的宣傳手法是大談某項指標,避開其它不利指標。以充電電池為例,說某某新電池容量很大,卻迴避生產成本,或者說,某某電池的充電速度很快,卻不談壽命和可生產性。事實上,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絕大部分行業,除非基礎理論有重大突破。一般技術的進步是很緩慢的。很多進步是通過工藝和其它類別技術的引入來實現的。
  諸如光伏發電,風電這樣的產業,都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其基礎理論很早就出現了,但一直沒有革命性突破,不能大幅降低發電成本,無法靠自身的力量來推動產業化,只能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來實現產業化。但政府的財政補貼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如果再沒有重大突破,石油的替代品將不可能是清潔昂貴的風能、水能、太陽能,而是髒而便宜的煤炭。



  3.1.3 農業,醫療和生物技術

  在農業領域,和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同,在世界很多地區,農業生產變成了一種能源密集型產業,播種,化肥,撒藥和收割都依賴於低成本能源。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糧食增產方面,水

  利,化肥和能源投入所做出的貢獻更大,而種子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沿用的是老方法,老技術。人類所期盼的基於基因的生物技術並沒有重大突破。因此,綠色革命從1950年到1980年期間糧食收成增加126%,從80年代到現在卻只增加了47%,勉強跟上世界人口增長的步伐。
  在醫療技術方面,可能大部分人感覺進步很大,因為人均壽命大幅延長,但網友q75所論述的那樣,這是是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帶來的進步,人的生理性壽命(無疾而終)時間並沒有延長的跡象,而兒童死亡率大幅下降的技術半個世紀以前就取得了。

  很多人對現今醫院的先進設施和豪奢大樓印象深刻,讓人感覺醫療技術很NB。但在CT,B超和分析儀等耀眼設施的背後,其實是IT技術的擴散。
  人類在疾病治療技術上進展不大。很多疾病的病因仍然是一頭霧水,比如最簡單的口腔潰瘍,至今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結論。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5年,癌症的死亡率只降低了5%。儘管數千億美元花在了研究上,但除去年齡、診斷是否及時等因素外,就癌症的治療方法而言,2014年和1974年並沒有大的區別。1962年,肯尼迪說,我們要把人類送上月球,6年後,人類真的實現了登月。1970年,尼克松向癌症發起「世紀之戰」,此後40多年間美國聯邦政府已經累計為這場戰爭投入1000億美元,但勝利仍然遙遙無期。

  不單是癌症,很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改進都是慢得令人髮指。事實上,醫學和生物學這些年來的進步,要謝謝IT技術的進步和擴散,諸如CAT這樣的設備,對於醫療技術的改進,要甚於醫療

  技術本身的進步。對於醫療技術本身,已經開始有學者提出,技術進步開始變慢
  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3/05/08/has-medical-innovation-slowed-down.html
  而醫療技術陷入困境的另一個例子是藥物開發,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批准投資10億美元研發的新藥數量每隔9年就會減半,生物技術領域的這一「倒摩爾定律」深刻揭示了藥物開發面臨的難題。(這裡附帶說下,中國的發改委造就了無數的「新藥」,每次一降價,藥品名就多了一個馬甲)
  在生物學領域,從發現雙螺旋結構開始,無數次的宣稱要進入「生物學」世紀,要像牛頓力學那樣指導工程實踐,結果到現在為止,對DNA的動力學原理依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為什麼一個基因的改變會導致高鼻樑和低鼻樑的區別,中間過程是怎樣的,牛頓力學中,可以用微分方程來描述相關質點運動問題,但生物學中,快60年了,還只能觀察表明現象,不能深入揭示內在機理,更不要說利用其中機理,無數次讓人失望,搞生物的都只能拚命的發paper來申請資金,導致相關雜誌SCI影響因子奇高。
  生物工程描繪了不少美好的前景,但比較滑稽的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最偉大的科學家沃森2013年自我宣佈:多少年來的研究,想通過基因序列來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可以說是沒價值的。
  http://cppcc.people.com.cn/n/2013/0502/c34948-21341680.html

  半個世紀前,人們曾樂觀的宣稱到2000年能瞭解大腦的思維特性,而現在人類對大腦的瞭解,比起50年前,沒有什麼大差別。如果硬說有什麼成果的話,就是認識到大腦的複雜性遠不能用現在人類的知識來描述。


  3.1.4 信息技術深度上的麻煩

  在目前火爆的IT領域,廣度上的拓展讓人印象深刻,PC和手機迅速普及,互聯網深深改變了很多事物。但在深度上,開始面臨一系列麻煩。
  自香農提出他的理論後,通信的基本框架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上個世紀70年代,爆發過有線到無線,銅線到光纖的革命性突破,在這之後,面對新世紀的通信需求,開始用「基站海」戰術來解決問題,現在更是出現了3G-4G-5G這樣的邊際效用遞減現象。當然,用量子通信這個概念忽悠一下外行還是有人樂意去做的。

  在信號處理領域,神經網絡熱鬧了一陣子,大家覺得前途渺茫都不搞了,然後出現了SVM等華而不實的概念,到了新世紀,把神經網絡包裝一下,披著深度學習的外衣再度出山。
  目前所有計算機的鼻祖都是圖靈機,事實上,現在最新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和50年前的計算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曾經宣稱要發展第5代「智能」計算機,現在也偃旗息鼓了(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動畫片《阿童木》嗎?)。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很多問題不能靠摩爾定律堆疊計算能力來解決。其實有一個大家天天都接觸的例子,互聯網上現在為了防止機器頂帖和註冊,竟然在使用類手寫的「認證碼」,靠大腦對不規則事物的識別能力來打敗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至於外行人推崇備至的量子計算機和生物計算機,業內人士如果申請此類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一關通過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3.1.5 其它方面的技術
  在第一版帖子的回覆中,很多專家給出了機械,建築,材料學和化學化工方面的觀點,普遍感覺前沿停滯,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周圍,很多工藝和技術都已經有幾十年,甚至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mit8818 wrote:
太長了,能簡化成20個字的重點嗎?


整篇讀下來就像一本好書一樣

與其整天接收網路上的垃圾訊息,毫無價值,多而無用

怎麼不靜下心來享受這種閱讀的樂趣呢?


這些都是許多幾十年沉思的獨立思考而獲得的想法 經過提煉、提純 ,值得一讀

mit8818 wrote:
太長了,能簡化成20個字的重點嗎?


潮起又潮落

陰晴復圓缺

分合有定數

無常乃為真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