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市場簡介-中國期貨市場簡介


大陸期貨市場的成長,從近年的表現看來,與全球相比表現更為突出

2006~2008連續三年分別以39.22%、62.06%、87.24%的比率成長。
如果把時間拉長為十年來計算,從1998的年度成交量1.04億口成長到2008的13.63億口。
大陸期貨市場之所以在2008年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績,一方面是隨著商品期貨市場各合約不斷成熟和完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現貨企業進入期貨市場,投資者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另一方面,就是在美國次貸危機向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蔓延的過程中,市場對商品期貨的避險需求大幅增加,而2008 Q4商品市場多空急速轉變的巨大行情也吸引了投機資金的進入。

目前大陸有三大期貨交易所,分別是大連商品交易所(2008國內市佔率46.80%)、鄭州商品交易所(2008國內市佔率32.63%)、上海期貨交易所(2008國內市佔率20.57%)。若以全球各衍生品交易所排名來看,大連、鄭州、上海則分別取得了2008年度第10、13、16的交易排名,台灣期貨交易所則是排名第17

大陸目前尚未推出金融期貨,產品線皆為商品期貨,
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有玉米、黃豆、豆粕、豆油、棕櫚油、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
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銅、鋁、鋅、黃金、鋼、燃料油、天然橡膠。
在鄭州交易所上市的小麥、棉花、糖、化纖、菜籽油。

以上許多商品期貨對我們來說感覺是十分陌生,但在大陸廣大的供需面以及現貨市場作為支撐之下,為期貨市場交易提供了良好流動性的基礎,以上所列的上市合約,都具備非常大的成交量以及絕佳的流動性
根據美國FIA的統計資料,2008全球農產品期貨年度成交量排名前十名,其中的1、2、3、5分別被鄭州白糖、大連黃豆、大連豆粉、大連玉米所獲得,而老字號的芝加哥交易所玉米期貨排名則是第四。

在傲人的成績背後,大陸期貨市場也是經歷一段非常漫長的摸索與改革,1990年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引進期貨交易,為大陸期貨發展跨出了第一步,到了1993年,由於對於期貨市場的認知偏差,加上管理不當,到了1993下半年,大陸各地期貨交易所超過50家,期貨經紀公司超過千家,市場盲目發展,期貨合約重複上市,交易規格設計不合理,市場被操作、過度投機,以上諸多亂象的產生,都是由於監管制度的不健全,風險意識的不足所引起,,在此背景之下,有關部門決心進行整頓,分別於1993以及1998進行兩次大規模的行動。

1993年末,國務院開始了第一次市場清理整頓工作,最後期貨交易所縮減為15家,一些期貨合約也被停止交易,隔年接著大量取締違法期貨經營機構,1998夏季開始了第二次的市場清理整頓工作,期貨交易所進一步的縮減為3家,可被交易的合約再次被縮減,僅剩於12種合約,經過多年的的整頓工作,才讓大陸期貨市場在法令與制度上完成了較大的建設,自此開始進入合規的發展階段。

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於上海成立。本交易所乃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准,由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設立的第一家金融期貨交易所。第一檔產品則是預計推出以大陸上海深圳兩地股票市場為標的滬深三百股價指數期貨合約,大陸股市21世紀初的多頭行情,寫下了眾多記錄,而本合約的問世會對正在蓬勃發展的大陸期貨市場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滬深三百指數期貨的推出對現貨市場有何影響?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2009-07-09 9:39 發佈
謝謝您的資訊

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對岸
中國指數期貨,我已經期待很久了
雖說可能有人為干預,但也正因如此....
用微笑來面對所有逆境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