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做的是垂直價差的賣方, 表面上看, 雖然最大虧損被控制住了,
可是我很好奇, 當價格漲破或跌破兩道履約價, 表示發生最大虧損時, 高手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理論上來說, 如果履約價不夠深入價外, 勝率低, 深入價外, 權利金價差低, 勢必就得放大口數,
假設價差100點, 一個月到期, 那麼我自己感覺比較安全的履約價,
可能權利金差只有10點, 一口只能賺500, 但當價格漲/跌破時, 就要虧5000,
即使勝率90%長期下來也只能打平.
所以我雖然玩選擇權10年了, 但從來不曾做過垂直價差,
最近我想嘗試的策略, 是小口數, 同時做裸買+裸賣,
配合隨時可調用的現金+股票現貨(例如與大盤相當接近的0050)作cover.
如果價位漲破或跌破, 但距離不大, 轉倉往往可以用時間價值彌補, 或等待乖離收斂,
但如果距離太遠, 表示短期急漲/急跌, 就買入/買出股票對沖, 由股票賺取乖離過大帶來的價差機會
當然, 選擇權不可能找到一種無風險的保證獲利操作,
所以還是得計畫好各種狀況下該有的應對操作, 免得不知所措
如果策略原本就如此,那也沒話說
實務上應該都會依據策略決定停損或是外移倉位
例如週選履約價差100點賣了10點,結果大盤漲了250點來到履約價附近
價差可能漲到了四、五十點,這時候就會決定是要停損或外移
如果外移,表示自己對原本漲跌看法不變,也可能還會再增加口數來補虧損的點數
不過增加口數的做法其實是高風險的,資金控管很重要
賣價外的價差單我自己是覺得難賺,以我自己的策略來說,這種賺賠比划不來
所以我都做買方,價差單我會找賺賠比接近50%的,通常在價平附近
然後配合策略進場和移動倉位加口數來做,有點類似馬丁格爾策略,但口數不是倍數增加
也不會一直在場內,到該進場時才會做,也會看距離結算時間多久決定是否進場
另外,IV高的時候比較會去做價差單,波動率降的時候才不會太吃虧
IV低就會直接單買了,IV低時OP都很便宜,單買比較划算
MyH0ME wrote:
就是覺得用賭的沒意思啊。
我就是想追求賺取時間流逝的價值,
我就是覺得這不應該只是單純的賭多空而已
把每一筆交易單純獨立起來看的話,每一筆交易都是單純賭多空。就算是獲利來自時間價值流逝,賭的也是時間內,行情沒有漲或趺超過預設的值,其實說穿了也只是做法上有些扭曲的「賭多空」。把一堆單純賭多空的東西組合起來一起用,得到的效果一樣是「賭多空」,最多只是在賭多空的同時,整體看起來可以增加一些容錯空間,但這容錯空間不是憑空得來的,犧牲的是潛在最大獲利被受限。容錯空間也不一定只能用「空間」來創造。用「時間」一樣可以創造,但這一樣不是憑空得來,犧牲的是機會成本。
賣價外選擇權,就是一種靠「空間」來容錯的做法,只要結算時不要變成價內,途中暴漲暴趺時不要爆倉,就可能在明明看錯行情時,最後獲利出場。
凹單就是一種靠「時間」來容錯的做法,只要標地沒有毀滅,途中暴漲暴趺時不要爆倉,就會有機會最終等到獲利出場。這種做法,做多有固定配息的標地,會容易許多,因為就算只是死凹活凹,因為配息的關係,持有成本也會慢慢下降,再加上通常最差就是趺到「零」,最大風險比較好計算得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買房收租最終獲利的人,比例上非常的高,因為隨著時間,收租人的持有成本是慢慢下降的,時間拉久,能不能賺很多難說,但數字上要賠錢很難。(當然了,石油期貨變負值這類標地就不適合如此操作)。
反正,這類交易,都沒有白吃的午餐,背後都一定有一些代價。而且,不管怎麼做,本質依然都是賭多空,差別只在直接賭或是扭曲的賭。一開始的時後,通常會覺得單純賭多空好難,尤其是面對賭錯的時後通常不太舒服,會寧可架構一堆綁手綁腳的東西來容許判斷錯誤,要拆除的時後很麻煩,而且快不了。搞了一大圈之後,回過頭來會覺得,還是單純賭多空比較簡單,因為不管是要進場還是要離場,用最少的動作,可以最直接得到最大的效果,而且因為速度快,最容易做出且完成當下該做的反應。無論如何,最後決定會用什麼方法,主要還是要看一個人的個性。有些人就是天生習慣憑自己的判斷做事,有些人就是習慣不靠自己的主動判斷做事,有些人喜歡用最簡單的動作完成最大的效果,有些人喜歡構築很複雜的東西來達到一定的效果。反正誠實認清自己才有辨法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方式,每個人喜歡而且能接受的東西都是不同的。自己開心就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