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農產品市場,因為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天災造成產量的難以控制,直接影響到價格的暴漲暴跌,間接影響到很多農民的生計。所以為了播種前就能有一個保證的價格,所以雙方開始有了期約的產生。這是兩利的,商人也樂見價格的穩定。
直到1848年美國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期貨才有了開放性的交易。
所以期貨的概念是甚麼?就是『價格保險』。
早期,有生產的站賣方,有銷售的站買方。各司其職,對農民來說,價錢賤就改種其他的;對盤商來說,價錢貴就改賣其他的。期貨確實發揮了穩定的功能。
但是任何制度久了就會產生弊端,期貨變成了一種籌碼,不是農民、不是盤商也加入其中,於是開始了炒作之風。只要能制式化的都加了進來,牛仔褲、匯率、利率、金融指數、排碳指數…等等。
原本農產品為主的商品期貨反倒是占比越來越低,只剩20%左右。
台灣在還沒有台指期之前,股市確實是比較容易暴起暴落。
有了台指期之後,發揮了部分避險的功能。
如果有突發的惡訊,例如921大地震,當時只跌了1天的停板,隔天盤中就止住了,如果沒有台指期,可能會拉出最少3根以上的停板。
因為股票賣不出去,可以賣期指。期指不像股票,它不受數量限制,所以好似有一個避洪的大水池。
至於期指,第一天也是跌停,第二天在跌停之後沒多久就打開,領先回穩了。
那誰在買期指? 就是我們這些專業期貨人。
大家都知道股市是零和遊戲,尤其是期指。但是以前很多時候是,我賺得很爽,被我賺的對手更爽。我賺的就是避險的錢。讓我賺了小錢他才能避開更大的損失,因為市場止跌了。
在法人進來之前,期指和現貨常常瞬間有很大的價差,都是百點以上(不是7.8月的除息價差)。像921那天,期貨就領先現貨跌超過約180點,這時候就好像有人花3.6萬元要進來買保險,如果認為未來不會再跌超過180點那就接下,沒跌超過的就是賺的,跌超過就是賠的。這時候心裏頭不是預估漲跌而是自認為是個小型保險公司,估算風險要不要接這個單?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了解,當時我在期貨交易上的心態。當然保險(公司)是很好賺,因為大多數人都容易遇到事情時過度恐慌。
後來阿扁上台,台灣股市經歷一波很重的跌勢,為了救市,政府就想從本小值大的期貨市場下手。所以政府為了要利用期貨市場,因此開放了法人可以投資。
自從法人進來之後,我的好日子就漸漸沒有了,法人搶食那塊保險的價差,現在的台指期幾乎不太有大價差。不得已只好硬碰硬的做漲跌。加上要和掌有現貨權的法人交手,能活下來就更難了。
所以才慢慢淡出台指期的市場。現在最大的持股部位只有當年的1/6。進出次數也小了很多 (曾有一陣子,每日成交量都在百口,快有總體量的1/200)。
當年能在台指期賺錢是因為我把它當保險的事業在經營,現在雖然還有小盈餘,但已經逐漸敵不過法人了。
想進來這個市場的同好,聽我一句話:只靠猜漲猜跌是沒辦法在這領域生存的。
必須要有很雄厚的資金,可以把期貨當現貨玩的資金。
必須很有國際觀,否則資訊慢人一步。
必須有很強的心臟,再大的漲跌都不影響到作息和判斷。
再來要改變一些下單的觀念和習慣。可以參考避開被大戶操控的方法(一~四)
另外說些期貨和股票不同的地方:
股票是用聽的(消息),期貨是用看的(線圖)。
股票要做長(投資),期貨才能做短(投機)。
股票以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輔,期貨則相反。
股票重質,要買在相對低點,太貴不買;期貨重勢,要買在漲勢中,翻頭就跑。
雖然勸人不要進來期貨市場當炮灰,不過說不定你很行,不試怎知道?
所以有勇氣就進來,但是如果輸了,要及早認命,因為法人在裡面呼風喚雨的能力太強了。
還有,如果期貨都玩不贏了,更不該去選擇權,那裏比期貨還更艱難。






[921大地震]台股實施跌幅減半措施台股連跌了3個交易日才止跌。
88/09/29盤中見到7415.58點,
88/09/29當天收7615.45點,漲37.6點。
7972.14-7415.58=556.56點
因為股票賣不出去,可以賣期指。期指不像股票,它不受數量限制?所以好似有一個避洪的大水池?
319槍擊案 台指期連兩天跌停,台指期跌停(10%),也就是台指下跌將近900點,若以台指期每一點折算為二○○元計算,投資人一夜之間可能一口就賺或賠十八萬元,保證金不足要被追繳。
對外資來講說實在,我感覺有一點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外資很多時候操作方向都一致很少對作。
會賺錢股票就會賺,人很喜歡用自己的想法看未來,可是未來是不可預期,也沒有辦法掌握,記住你我皆是凡人
期貨天王「張松允」
他當初最大的一場戰役,就是阿扁中槍兩根跌停,
不停損甚至還加碼,
第一根跌停的時候帳上虧損超過2億,
第二天又跌停虧損擴大超過5億,
第三天開低後,不停損還大量sell put,賭反彈,
他硬賭對了,全身而退。
記者事後問他,他當時如果真的【看錯】怎麼辦?
他只說了短短一句:
「我很早就幫家人跟自己買好保險,可以安養餘生,如果真的錯了,那我會GG」
可以搜尋一下【杜總輝】這人夠份量,兩個人很像但杜總輝運氣沒張松允好。
happywork wrote:
另外說些期貨和股票不同的地方:
股票是用聽的(消息),期貨是用看的(線圖)。
股票要做長(投資),期貨才能做短(投機)。
股票以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輔,期貨則相反。
股票重質,要買在相對低點,太貴不買;期貨重勢,要買在漲勢中,翻頭就跑。
前輩分享好文
讚
對於期貨的認知
大概跟你一樣
不過 口數大的玩法應該如你說的
口數小 資本多
還是可以有不同的玩法
捨我期誰 wrote:
簡單講就是~賭博~只是包裝比較好看,叫人下來玩期貨商跟政府抽傭穩賺不賠大笑大笑,講的跟甚麼一樣大笑,記住有人賺就有人賠!大笑大笑大笑
我的文筆有這麼差嗎? 還是閣下只看了頭尾一部分?
一篇勸人不要輕易進來期貨市場的文章變成要鼓勵人家進來讓期貨商和政府抽傭?
當然只能客氣用勸的,不能叫人不要進來,因為這是自由市場。
以前台指每日成交量3000口時我賺的是現在10萬口的好幾倍。所以我不用去鼓勵其他人進來對賭。何況現在台指期放很小了。
還有請教 捨我期誰大大 你知道買賣股票,劵商和政府抽得比期貨大好幾倍嗎?
辛辛苦苦打一篇來和大家分享,第二篇就遇到無端的回應,以後還有誰要上01來說正經話。
之前看人玩股期~有去看一下市況~但成交量很低,請問這樣的市場會好做嗎??
我2009年才入市期指,我無法想像成交量只有三千口的時候是多久以前的事情,金融海嘯後的谷底整理區外資淨多單動不動就數萬口~甚至最高還接近五萬口那種景況我也沒親身經歷過~
期權市場真的凶險無比,觀念不正確真的一下子就畢業了...常聽很多人說一開始玩大台賠到完小台最後就只能買價外選擇權了= =
選擇權我只玩過一次就不想玩了...我的營業員說他的客戶幾乎都賠,長期下來有賺的只有幾隻小貓~但也賺不多,會賺的都是玩很小的或者選擇權賣方鎖區間那種...
以前,上市櫃加起來沒超過600家,股市成交量每日有2~3千億。大戶操作股市容易賺錢,不需動到期貨的念頭。
而期貨市場每日成交量才3000口。相對於股市的權值,期貨基本上真的就是”避險”的工具。
加上法人禁止買賣台指期,所以期貨市場內沒有吃人的法人,只有 ”不想贏的大戶” 和散戶。可以想像,只要有些許技術概念的人,都很容易在期貨市場上賺到錢。
(為何是 ”不想贏的大戶”?因為他們是避險,大戶股票勝率高,避險期貨就是相反的輸率高) 。
現在,上市櫃加起來超過1500家,股市成交量每日只有9百億。想靠股市贏錢,難度高了不少,
但是期貨市場每日成交量13萬口以上。如果投資在期貨然後用股票來操縱期貨漲跌,利潤就相當可觀。操作得好甚至兩頭都賺錢,萬一脫槌,期貨賺的也不比股票少。
所以雖然現在期貨市場量很大,但是增加的並非是兔子,而是吃人的獅子。所以難度越來越高。
更奇怪的是政府還改變了一些制度和放鬆了某些限制,讓法人能更方便炒作。譬如最後交易日的最後那30分鐘,不細說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是大開法人的方便之門。以後如果有機會細談期貨的陷阱的話再聊,現在說太細了。
jeremych04 wrote: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個...(恕刪)
用5%的資金玩期貨,感覺起來是避險的成分居多。
至於同商品做遠近月的不同向操作,其實一點效果都沒有。
尤其是現在高頻的時代,法人的電腦操作根本就盯在毫秒變動,不太會出現有利可圖的價差。
以前也有人做『現貨組合』和『期貨』的價差,不過這個現在也玩不過法人了。
現在想期、現貨併用,大約是避險,或是很篤定手上的績優股,但是又怕突然的黑天鵝。所以用期貨反向避險。這樣的操作,基本上還OK,只是要能抓住兩邊的脈動就更好。
還有一種是對做不同商品的期貨,譬如美國的玉米和大豆,常常今年玉米好,所以隔年就生產太多,換大豆好。能抓住兩邊的脈動,就能一多一空,賺得價差又不怕系統上的大風險。
另一種是期貨和選擇權的合併操作,講的人說出來一大堆理論,不過真執行起來,常常賺一年不夠賠一個禮拜。這個深奧到我都不敢去碰。
以前我上課時會告訴學生,你可以不玩期貨,但是懂期貨後會有全新的視野,絕對有利於股票的操作。期貨可以讓人看得更遠、更深、更國際、更靈活、更沉穩也更懂得分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