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54頁後,我比較贊同ejan大在第四頁的看法;
無薪大的選股法有很大的缺陷,以長期持有的角度,會有不良的影響,影響整體報酬率。
簡單的來講,很可能會滿手爛牌/普牌。
或許有人會說,幹麻要漲,我是長期投資,只要『穩定』配息,不以賺價差為目的....
問題是,殖利率雖高,有的只是是假象,撐不久
還有無薪大的部分持股很多都不是龍頭股,而且沒有護城河,看起來像是不會漲的樣子(不會成長,長不大)
業績看起來好像沒甚麼未來性,萬一空頭來,還能配得出息來嗎?很懷疑...
基本上有點早期巴菲特撿煙屁股的感覺(但撿到的可能又大輸巴菲特的煙屁股績效)
後來巴菲特不是轉型學『費雪』跟『孟格』,以合理的價格,選好的公司,參與長期成長,才成為一代股神。
殖利率選股法,可以參考溫國信-雪球股的方法,選到的可能跟無薪大的也有很大的差距。
跟無薪大(曾經)有共同持股的有:
漢唐(26塊多買,剩10張)、中信金(16多小買)、緯創(體質弱,賣掉了)、
聚碩(老媽買的,股息很補,賣掉了)、合庫金(抽到的)、玉山金(抽到的)
我的持股超過150檔(主要是港、中、美、新),有的買完也忘了,就放在那邊。
我在新加坡的reits也曾用殖利率來選股,結果漲最多的往往不是殖利率最高的那幾檔(反而績效嚴重落後)
好的公司往往不需要用媚俗的高殖利率來取悅投資人。
(如brk.b、amazon、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台積電)
會漲的就是會漲,有的時候要適時加碼或者讓他一直飛,要汰弱留強而非停利
(不過這也是幹話,誰知到哪一檔是會漲的,哪一檔漲不上去)
無薪大的持股,真能贏過大盤嗎?
誠心建議及早調整選股方式,以增加績效才是......
分享facebook竹軒大的文章:(有需下架的話麻煩通知我)
---------
竹軒:
https://www.facebook.com/yen0320?fref=ts
股利?假的!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到我的。
當你有以上的認知,恭喜你!
你的投資理財觀念又進一步了。
怎麼會是這樣呢?
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認為在完全資本市場之下,呈現的是「股利無用論」。
結論:你可以自製股利,不需要依賴股息發放。
簡單說:
公司股票價值由其產生盈餘之能力決定,而非由如何分割盈餘(股利或保留盈餘)的方式決定;在既定盈餘水準下,股利發放率與企業價值無關。
如同我常舉的例子:
假設你買入A股票價格是10元,一年後A公司的盈餘(EPS)=5元。那麼在完全市場下,你的手上A股票股價應該是10+5=15元。
發放股息,基本上就是從盈餘(EPS)5元發放~
那麼我們假設A公司對於股息有三種方式:
一、完全不發放,如:波克夏。
那麼你手上的股票價格是:15+0(股息)=15元
二、發放1元,如美股殖利率低。
你應該會得到14元+1元(股息)=15元。
如果算上稅的話
美國:14+(1X0.7)=14.7元。(30%股息稅)
臺灣:14+(1X0.75)=14.75元。(假設25%稅率)
三、發放5元,賺多少發多少,中華電是這代表。
理論上你會得到10元+5元(股息)=15元。
稅務上:
美國:10+(5X0.7)=13.5元。<-但美國目前不存在高股息
臺灣:10+(5X0.75)=13.75元。<-這是臺灣目前情況
我們可以知道:
1.本質上,有沒有發股息是一樣的。
2.你需要用錢時,可以自己賣股自製股息(賣一些股)。
3.反而稅賦關係,股息發放會影響你的報酬。
4.說穿了投資人還是建立在公司(市場)能成長的前提下。
5.僅注重配息不注重資本利得,你可能領了息賠了本。
但為什麼很多專家會主張發放股息呢?
因為對公司企業不信任!
公司財報可以作假,但發錢那可是要真有錢才能發放出來。因此發放現金股息變成企業對外部股東的信任表達方式。(當然公司還能玩一手要錢一手發錢花招就是了)
----------------------------
這個酸民我就不在標榜穩穩領股息社團分享了。
免得到時後還要搬出MM理論和一堆人激戰.....
然後莫迪利安尼先生已經到天國了,又不能來幫我助拳。
灰狼01 wrote:這個在會計上是說不通的,你可以舉個實際的案例嗎?
台股中有許多公司,明明有賺錢,即使不配股不配息,過了一年又一年淨值就是不會增加,為什麼?
公司有賺錢卻配不出現金,這有可能,因為"現金"部位不足,賺來的錢可能以應收帳款存在、或是拿去還負債了、或是拿去購置固定資產了,不管怎樣花去,都會在淨值上顯現出來,也就是淨值會增加。即便像博達一案,資產在會計帳上表現的出來仍是存在的,只不過那筆資產遠在海外,會計師無法實地查帳確認真假而已。
一般負責人要掏空公司,仍是要用交易的方式來進行(以少報多,用100塊買進價值10塊的東西),不能就直接從公司金庫搬錢,這樣帳上怎麼對的起來?會計師一查帳馬上就爆。
灰狼01 wrote:這種情形我們當然無法得知,不過花掉的錢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帳上一定要有紀錄,記錄在費用上當然可以,假如前一年賺了1億,不配息,今年當成交際費花掉了,那今年的營利就是"零"了,因為營利=毛利-費用,而費用增加了1億,在毛利不變的情形下,營利就歸零了,我們從財報看到這種數字,應該就不會想持有了吧?
去年賺的錢,不配息,而在下一年裡以各種"費用支出"方式,如經常出差帶全家坐頭等艙、住總統套房.....
我是覺得灰狼大似乎把公司的經營者都看的太惡劣了,未上市的家族式小公司,這種公款吃喝的情形十分常見,為的是盡量減少營利,可以少繳一些稅,但是對上市公司來說,吃喝掉的錢都是會讓EPS減少的,而EPS直接影響的就是股價,股價跌價,大股東損失的價值遠比公款吃喝的錢還要多很多。
公司的經營原本就不可能完美,品格完美的領導人也不見得就能帶出完美的公司,馬英九就是最好的例子,要追求完美的公司的話,那就不用投資股票了。
證交所對上市櫃公司所規範的會計制度跟公司治理,不可能沒有漏洞,但是通常法律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公司有沒有亂花錢,投資人不可能知道,我想連公司老闆都沒辦法知道,我以前出差的時候,租車都是最便宜的compact car,有一次沒租車,因為我發現旅館到辦公地點有電車可搭,我想就不要浪費錢了,後來又來一個出差的同事,他聽到我沒租車就要我搭他的車,結果他租了一輛BMW 5系列,他問我怎麼沒租車,我把前面的理由跟他說,他就說,幹嘛幫公司省錢,像我每次出國租車都是雙B。
撇開財報造假的可能,公司花的錢,投資人都可以從財報上的費用欄上看到,費用有增加,然後看不到營利有相對的增加,這種公司就要留校察看了,這種公司確實不少,不過這個我認為並沒有涉及欺騙(就像我那個租雙B的同事,每個人都學他的話,那費用當然直線上升),畢竟財報就有揭露了,選擇權在自己身上。
""如果被動投資倡導者要用到這種手段來否定股利,那真的是斯文掃地!."""
這人寫的以下這段紅字完全抄自台大陳明賢教授的財務管理 第十二單元 股利政策與庫藏股 下載
一字不差;但將內文股利""無關""改成股利""無用"",並胡亂擷取對被動投資有利的資訊而將股利因稅賦導向無用論,言下之意是長期投資存股領股利根本沒用,這就心態可議!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要有些前提,在學界,現實生活中也引發爭議,這裡先不討論.光談此人如何引用計算資料
digo1971 wrote:
分享facebook竹軒大的文章:(有需下架的話麻煩通知我)
---------
竹軒:
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認為在完全資本市場之下,呈現的是「股利無用論」。
結論:你可以自製股利,不需要依賴股息發放。
簡單說:
公司股票價值由其產生盈餘之能力決定,而非由如何分割盈餘(股利或保留盈餘)的方式決定;在既定盈餘水準下,股利發放率與企業價值無關。

digo1971 wrote:
二、發放1元,如美股殖利率低。
你應該會得到14元+1元(股息)=15元。
如果算上稅的話
美國:14+(1X0.7)=14.7元。(30%股息稅)
臺灣:14+(1X0.75)=14.75元。(假設25%稅率)
美國30%股息稅?直接用外國人算?美國民眾持有一檔股票121天(除息前60天買進),稅率15%(最高20%),如果所得稅率低的,股息免稅!既然要抹黑存股這裡就不提ordinary dividend,只談 qualified dividend

台灣有25%的稅率?就以所得稅率20%來說好了,那是個人淨所得超過120萬!105年臺灣人均所得為634,055,如是單身要加上股利88萬才扣得到20%的所得稅,而且是累進稅率(這人還直接乘上25%),,如再加上可抵扣稅額,股利哪來25%的稅???(此以人均為前提,台灣政府有這個膽子敢直接課中產階級25%的股利稅??)
還有!美國真的不存在高股息嗎? US dividend yield

wrote:
稅務上:
美國:10+(5X0.7)=13.5元。<-但美國目前不存在高股息
臺灣:10+(5X0.75)=13.75元。<-這是臺灣目前情況
我們可以知道:
1.本質上,有沒有發股息是一樣的。
2.你需要用錢時,可以自己賣股自製股息(賣一些股)。
3.反而稅賦關係,股息發放會影響你的報酬。
4.說穿了投資人還是建立在公司(市場)能成長的前提下。
5.僅注重配息不注重資本利得,你可能領了息賠了本。
但為什麼很多專家會主張發放股息呢?
因為對公司企業不信任!
公司財報可以作假,但發錢那可是要真有錢才能發放出來。因此發放現金股息變成企業對外部股東的信任表達方式。(當然公司還能玩一手要錢一手發錢花招就是了)
1:可以看到取用他想要的數字說有沒有發股息是一樣
2:賣股自製股息,空頭賠錢時賣股喔??不發股利的公司股票一定能有資本利得嗎??不發股利公司拿去投資一定賺錢???波克夏買IBM,結果呢?
3:稅賦本來就會影響報酬,ETF的股息也是一樣.舉世皆然!
4:意思還是讓你去買ETF
5:實在不想寫下去了,可口可樂市場飽和了,不發股利難道叫猩猩來喝可樂拓展市場嗎?
對於ETF投資某種程度是贊同的,但看到有些倡導者詆毀主動投資者,或者用此謀財令人不齒,(醫生部落客1人1次課程8700,還貼出學員感謝內容打廣告,幾乎每月每星期都開課,一年海削多少錢?跟一般坊間的老師不同在哪裡實在看不太出來,如此拼命的兼職不會影響到醫生本業跟病人權益?)
我一向對酸民動向沒有興趣更別說是亂引用資料沒有禮貌的胖黑酸民,用寫酸文來獲得打賞金錢並意圖變成第二個上述部落客的賺錢手段更是不屑;被動投資者有需要淪落至此??
以上引用資料如有錯置,歡迎指正
無薪大,打擾借了你的板
0,15%,20%股利所得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