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現在在銀行開戶買賣ETF基金, 理專說有規定要達到三千萬資產才行, 是這樣嗎?

Howard77 wrote:
我想股票記名問題,可能還需要進一步查證...(恕刪)

此樓的討論非常好.談利弊優缺點.不帶人身攻擊
記名就是所有權登記人.需第三人開立證明.
說錯請更正.

透過台灣的卷商--買賣台股
A)我有(証卷簿)--台灣證卷交易所的中央集保公司
B)我有(銀行簿)--我是銀行存摺簿所有權人
C)如果此台灣卷商破產倒閉
我的存款有銀行簿-可隨時提出錢
我的証卷有証卷簿-到別家卷商開戶繼續買賣

透過台灣的複委託--買賣美股ETF/基金
A)我有(銀行簿)--我是銀行存摺簿所有權人
B)沒有(証卷簿)--有複委託的(買賣美股對帳單)
--我的証卷屬於複委託業者,証卷掛誰的名.不知道
C)如果它的客戶美國卷商破產倒閉
我的存款有銀行簿-可隨時提領
我的証卷-繼續買賣,複委託業者自己吸收倒閉費用

透過美國卷商--買賣美股ETF/基金
A)沒有(銀行簿)--有卷商的(存款進出對帳單)
--我的錢屬於美國卷商,要用錢我必須通知卷商.
等它領錢給我.說白了.我的錢存放在這個美國卷商
B)沒有(証卷簿)--有卷商的(買賣美股對帳單)
--我的証卷屬於美國卷商,這証卷掛誰的名.不知道
C)如果此美國卷商破產倒閉
我的存款與我的証卷,全部被美國法院凍結...
幾年後等法院清算.我飛美國去SIPC申請登記債權
幾年後等審核結束.我才拿回理賠證券與理賠存款
話說...不管是複委託跟五鬼搬運的話題,為何我總是想到雷曼兄弟呢?

除非複委託是委到跟美國政府有很密切關係的銀行去,不然就像08年那趟美銀跟雷曼完全不同結局可以看得出來,美國商場比較沒有大到不能倒這回事
雷曼本身也是一家蠻大的法人券商吧?
萬一真的倒了,複委託跟個人去美國券商還不是得慢慢走法院的流程追回証券?
複委託的還只能追在地的銀行,個人的反倒可以照三餐打去SIPC追


至於五鬼搬運嘛...香港的銀行還不是把雷曼的衍生工具包裝成迷你債券,權利金包裝成利息; 還有再早幾年的Accumulator 事件, 不過影響的都是富豪,聲音沒有迷你債券事件的大而已
小弟開的券商是IB,到目前為止可以說很滿意。不但手續費便宜(下單200股佣金才收1美元),且可以下的訂單類型多(如追踪止損單)。且光一個美國市場恐怕就有幾萬種股票期權產品等可以交易,更別說還可以同時交易世界各國的股票(如香港、A股等),可說是好處多多。我是沒有接觸過複委託,不過我想複委託應該做不到這些吧。

至於說券商倒閉風險,我只知道許多投界大咖和法人都是開戶在IB的,據說巴菲特就是以IB交易的。我想我的錢也沒他那麼多,他都不怕了我怕什麼
券商辦理複委託需依照金管會訂的「證券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管理規則」、證券商業同業公會制定之「證券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管理辦法」,以及「證券商辦理外國有價證券複委託買賣業務作業辦法」:

依照「證券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管理規則」第23條:

「證券商接受委託人委託買進之外國有價證券,除專業機構投資人外,應由證券商以其名義或複受託金融機構名義寄託於交易當地保管機構保管,並詳實登載於委託人帳戶及對帳單,以供委託人查對。」

「前項保管機構,證券商應報請公會備查。」

-> 所以透過複委託買進的股票,是用複委託券商的名義持有


依照「證券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管理辦法」第23條:

「證券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應如期與委託人履行交割,不得違背受託契約。」

「證券商受託買賣成交之交易相對人違約,或其委任之保管機構或複受託金融機構違約者,證券商仍應對委託人負責交割,並自行向違約之一方追訴違約責任。」

「證券商依前條規定寄託保管之有價證券,遭證券商、保管機構或複受託金融機構之債權人聲請法院查封、扣押或為其他限制、禁止命令者,證券商應負責予以排除解決並準用前項規定。」

「證券商違反前三項規定者,應依第三十二條規定賠償委託人因之所受損害。」

-> 所以台灣券商複委託的外國券商或保管銀行倒閉,台灣券商要負責賠錢給投資人。台灣投資人只要找台灣券商負責就好,不用找到美國的上手券商。

另外,目前的討論都還沒有討論到美國遺產稅的問題。

對於外國投資人,其在美國的遺產(包含股票債券等)的遺產稅,免稅額度是六萬美金,超過六萬美金的部分,需依照 30% 向美國 IRS 繳納遺產稅。直接在美國券商投資的投資人,其家屬也許會發現在投資人「意外」死亡以後,要付一大筆錢請美國律師處理遺產稅申報並繳納大筆遺產稅。

複委託投資的股票因為是用台灣券商的名義在美國持有,目前所知應該沒有這個遺產稅的問題。
http://phecda.blogspot.com

erskine wrote:
複委託投資的股票因為是用台灣券商的名義在美國持有,目前所知應該沒有這個遺產稅的問題。...(恕刪)


感謝分享資訊.

如果是以法人名義持有, 就沒有自然人過世的遺產問題.

bluejay27 wrote:
小弟開的券商是IB...(恕刪)


據小弟以前的 survey...

IB 的最低入金較高 (10,000usd) , 且有最低月佣金 10usd
https://www.ibkr.com.cn/cn/?f=minimumDeposits

等於一年至少就有 120usd (~4000twd) 的最低消費額, 如果不常交易, 或者集中某些月份交易, 感覺不划算

但 IB 買賣佣金較低 https://www.ibkr.com.cn/cn/index.php?f=2356

另一家 FirstTrade 沒有入金門檻, 佣金 https://www2.firstrade.com/content/zh-tw/pricing

bluejay 兄能否提供進一步的 IB 實際操作心得?
Howard77 wrote:
都到國外去開戶了, 當然要選大又可靠的券商, 手續費並不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為它們的交易量大, 每筆交易的手續費可以相對較低, 而且少了一層, 怎麼樣都會比台灣的手續費低很多。


綠角推薦的firstrade 還有諸如 sogotrade scottrade

在美國都屬於小型券商吧 ?

別說啥和臺灣券商比,就像中國的華夏銀行,比臺灣任何一間銀行大,但對中國而言,並非大到不能倒的銀行

手續費真不是考量嗎?
以IB而言,一年年費120美金,相當於臺灣銀行 72~144萬的交易額的傭金
假如每個月定期定額 10萬買ETF,在臺灣買還比IB手續費便宜,
三年算下來淨值300萬,還可換張VIP信用卡,享用各種權益
那又何必辛苦去搞外國戶頭?

坦白講
我手上也是有firstrade schwab的戶頭
但要說 外國券商 一定比較保險,或者一定費用比較低,我覺得實在不見得
還是和個人交易習慣 與 資產規模有關

外國券商 我個人覺得比較適合 百萬~千萬臺幣 在國外投資的人

太少,匯款手續費都不划算

太多,資產安全性 還是臺灣安全
有一位大大就提到,萬一死亡,遺產稅,財產轉移等等,到時候都不知道會不會有問題

當然,假如要玩些臺灣沒有的產品,還是要去找IB了




IB開戶是有10000USD的門檻沒錯,但如果你不想放那麼多錢可以轉回來,margin帳戶最低要維持2000USD
至於每月最低消費10USD老實說我不太在意那個,折合台幣才300元

小弟我覺得投資的「通路」是很重要的,就像買日常生活用品會去7-11,家樂福、大潤發這些販售通路
我寧願每月花300元去維持這個通路
IB有以下的優點:
1、佣金極低
2、開margin帳戶簡單
3、融資利率低(你可以查他美金和歐元的借款利率,比TD低很多)
4、IB老板以前是搞程式的,所以IT方面很強,可以下的訂單類型有四五十種
5、用同一帳戶就可作外匯期貨等

舉例來說,假如你帳戶只有10000美金,你可以在IB帳戶做到以下的事:
買入港幣賣出日元(即買HKD.JPY),然後可以去買港股,但是要支付日幣利息給IB
你的10000美金完全不必動用


以上,有說錯麻煩版上高手指正~~
退休老人 wrote:
此樓的討論非常好....(恕刪)

bluejay27 wrote:
IB開戶是有10000USD...(恕刪)


"舉例來說,假如你帳戶只有10000美金,你可以在IB帳戶做到以下的事:
買入港幣賣出日元(即買HKD.JPY),然後可以去買港股,但是要支付日幣利息給IB
你的10000美金完全不必動用"

原來還可如此操作呀!

我只是簡單的"賣出美股個股",當融資使用,


但"買入港幣賣出日元(即買HKD.JPY),然後可以去買港股"

這利息算起來,應也遠比台股融資低得多吧!!

還請教這交易"買入港幣賣出日元"該如何做呢?!

HKD.JPY是一個「貨幣對」,你在訂單那邊直接輸入HKD.JPY,然後輸入金額,選買進就可以了
當然你也可以賣出,賣出HKD.JPY就是賣港幣買日元

買進之後你會看到你帳戶的資產多了一筆正的港幣和負的日元,這時你就可以拿去買港股了
負的部位代表是你跟他借的,要付利息

不過小弟我的資產不到那個規模,我也只是單純買賣ETF和股票而已,只是知道IB有這樣的功能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