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適生活 wrote:
嗯!似乎是如此,看...(恕刪)
累積型(A2)等同配權,比如
聯博-全球債券基金 A2股美元
mozxcv wrote:
從一、二年以上來看...(恕刪)
第一筆買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AA南非幣,當時買在高點且南非幣在2.7的價位。
放到現在整體年化報酬率是6.27%(南非幣/含息),換成台幣的話由於南非幣貶值,年化是-0.75%
其餘兩檔因為購入時間不長,年化報酬率都還可以接受。
在想是否要將第一筆贖回,趁現在幣值低且淨值也低重新買入?
或是轉到美元計價的高受益債券基金?
不知各位有何看法?
Bluesata
買基金選配息還是累積?
財務投資其中一個方向是現金流,所以穩定月配成為台灣人趨之若騖的商品,聯博全球高收益債(新台幣TA)2015年4月在台灣上市,初始規模26.28億台幣,隨即吸引大量資金湧入,迄2019年3月已來到78.86億台幣,那麼真實績效如何?思考是否投入此商品考量的2個議題如何解讀?試著分析如下:
TA的績效表如下,假設一上市就買入,每單位成本10,其各年度淨值、淨值跌幅、月平均配息、該年度總配息、年度配息率整理如下表:

淨值逐年下跌,月平均配息也逐年下跌,年度配息率卻能維持在6%以上,2019年更衝高到9%,如果看到年化配息率在9%,相信台灣人會發瘋似的搶進吧。
細部分析來看,2018年4月淨值跌到8.12,跟剛上市比起來,跌了18%,但領了完整3年的配息共20.7%,不計手續費保管費經理費,總合起來賺2.7%的。就算配息下跌,淨值下跌,配息率也都能維持在6.9%以上。
如果只看配息率,而不看每月配息及淨值的話,相信帳面上的6.9%是會讓投資人滿意的。
實際績效如何呢?持有完整的3年總報酬率在2.7%,這報酬率高或低?
還要扣每年保管費+經理費1.87%,想請問的是,每年的保管費經理費,在扣繳的時候,是以扣繳當時的淨值計算1.87%,還是當初買進時的1.87%,雖然看似不多,但還是要精算實際總報酬。
這邊建立的總報酬算法 =(贖回時淨值-買進時淨值)+配息總所得–每年保管費經理費,不知是否正確?
考慮是否要投入此類商品的2個議題,試著分析如下:
- 本金重要?配息重要?還是配息率重要?
但是在2019年1月淨值大跌26%的時候,年化配息率竟然有9.4%,看到9.4%,大家都放心了吧,可是細部一看,配息比剛上市的時候少,為何配息率會提高?原因是因為淨值大跌,如果跟買在最高點10相比,配息率掉到6.9%。
也就是說,為了要讓配息率好看,配息減少時,淨值也要跟著跌,或者相反,淨值不幸下跌時,配息也要跟著跌?奇怪,淨值大跌,但配息不變的話,配息率不就飆高了?到底誰是狗?誰是主人?
猜想是,如果淨值一直跌,可能本金就不夠了,配不出來,因此2者要同步減低。
各位先進,有沒有看過那一檔月配息基金,淨值跌,配息還能逐年增多的?
各位先進,有沒有看過那一檔月配息基金,不管淨值漲跌,配息還能逐年增多的?
淨值重要?還是配息重要?還是配息率重要?
狀況一:淨值跌,配息不變→配息率提高,但可能撐不久。
狀況二:淨值跌,配息漲(有這種基金嗎?)→爆更快。
狀況三:淨值跌,配息跌→維持配息率在某個水準,比較常見,但總報酬率?
狀況四:淨值持平,配息不變→每月穩定收息,應該就是目標。
狀況五:淨值持平,配息漲(有可能嗎?)
狀況六:淨值持平,配息跌→好像也有,配息率降,投資人不愛。
狀況七:淨值漲,配息不變→配息率雖降,但總報酬肯定是正的,也就是本金利息雙頭賺。
狀況八:淨值漲,配息漲→有這種基金嗎?
狀況九:淨值漲,配息跌→配息率降,投資人不愛。
思考到這邊,查了幾支月配息基金,大部分是屬於狀況三,淨值跌,配息跌,讓配息率維持在某一個水準,本金也尚能支撐。較好的是狀況四,淨值持平,穩定收息,至於淨值漲,配息也漲,有這種月配息基金嗎?
這個議題,主要是探討淨值漲跌、配息漲跌,跟配息率漲跌三者,到底那一個比較重要。
猜想如下:
基金經理人一方面要買入全球高收益債券,收取債券的利息,或從債券本身的漲幅取得收益,一方面收取經理費、保管費,然後再研究要配多少息給投資人。從連結標的物的收益配幾%?從本金配幾%?就是經理人要煩惱的事。
如果淨值不幸下跌,可能是連結標的物狀況不好,此時配息由經理人決定,為了維持本金的持久,只好降低配息。
TA的狀況,淨值大跌,配息率反而衝到9%,似乎不是配息提高了,而是淨值大跌的緣故,投資人看到9%就開心,可否想過背後的真相?
我的疑問是,淨值大跌,為何配息要跟著跌?淨值跌,配息不變,配息率不是升高嗎?不是更能吸引投資人嗎?
這3者的關係來看,我覺得本金較為重要,本金如果大跌超過20%,每年配7%,要配3年才能回本,還要扣經理費保管費,因此衍伸出下一個議題,本金跟配息持續多久,這檔基金會瓦解?怎樣的計算,才能在最後出場時獲利為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