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基金或保險單,可以向銀行借錢來投資,就好比房子可以借錢來投資,繳少少的利息,有套利的空間。一檔境外基金,好的幾千百萬、上億美元,我在想基金公司有沒有用基金再去借錢來投資?這樣可以提高配息。
mozxcv wrote:公元2000年前,銀行利率由7~8%逐年降,才讓人有買月配基金的念頭,長期投資基金雖不會像理專說得那麼誇張,獲利還是會有的,工作30年,月配基金,公司配股,儲蓄險,到目前有進無出,結婚前買房,退休後在宜蘭也買了房和一小塊農地,若是清算動產約當現金真的比我工作30年的薪資總和還多了20%(我每月還得付兩邊的安親費),倒是內人工作25年,股票進進出出,月配基金也盡是甚麼平衡啦,甚麼策略啦,新興市場本地債啦,拉拉雜雜,年後稍微清算一下也不過和其薪資總和打平而已,如果不是有早期儲蓄險還真的倒賠.內人說我傻,08年經濟風暴,我忍住了,內人股票基金全數變現,09~10年又陸續買回月配基金.以長期來說比較傻的人反而獲利較多.
利息那麼少,夠吃飯...(恕刪)
sicin wrote:對!我的意思正是這樣。
樓主大大應該是說投資是種學習過程,目標是賺錢,但要達成目標的過程要學很多...(恕刪)
投資基金不再學習,符合我第一階段情況,那時開始買境外配息基金,幾乎都不懂,買了就沒有再注意它,配息大約一年才領出來一次,心想反正沒有多少錢,才200萬多,當作丟掉好了。買了約半年,就慢慢下跌,跌到2015年底,我的理專換了一位,他跟我說:基金可能會再下跌,建議我賣掉。我說賠錢呀,怎麼可以賣?他說:已經賺了16%了。我進去網銀看,還真得!雖然本金虧損,但含息報酬是+16%多。4年賺16%多,每年4%多比定存好多了,於是我就賣掉了。
賣掉後,我才在網路開始找資料了解、研究配息基金,覺得自己是賣在低點,於是又開始買基金,多花了手續費。結果買在2016年初,算是這波段的低點,有兩檔基金放到現在3年多,1檔含息+15%,一檔含息+18%多,放上4年一定比第一階段的報酬好。這是有在學習的效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