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欽欽 wrote:
無事不登三寶殿,無利不登理財書...(恕刪)
有對仗喔
理財刊物幾乎整本都在為廣告客戶服務
再加上長輩可能碎念:
「股票母湯買啦,我朋友(或他自己)OOO就是因此賠了XXX」
正好把社會新鮮人推向主動基金的坑
wtw28 wrote:
ETF本質就是基金...(恕刪)
嗯嗯
台灣金融業的ETF服務和國外相較
內扣費用、標的追蹤能力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國外連結標的尤其有限,且成交量多不成氣侯
進一步導致惡化標的追蹤差距
有10家卷商開辦,可參考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07/2941377
qiyunn wrote:
,..如果台股跌破2017年的起漲點先買一部份,
若又跌破2016年的起漲點那更要多買一些。.(恕刪)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規劃,特別是手上已經有一筆閒置資金的人。
問題在於如何有效的分配資金,有人分3波買,有人分10波買,不管那一種只能在事後才知道是買的太早、買的剛剛好、還是買的太少。社會新鮮人一沒有太多閒錢,二是股市學費交的還不夠多,可能存好幾個月才只能買一張0050,分批買的計劃不容易實行。
但定期定額完全不必考慮這些,每個月固定買個5千或1萬,就算2008金融海嘯再來一次跌回4000點,也有解套獲利的一天,重點是要長期持續的投入。
以證交所提供的0050歷年成交平均價計算,即使從2007開始買(最高價為72.3元,平均價為62.01年),每月固定投入1萬元,以年平均價試算,持續投入到現在,以10/26收盤價計算年化報酬率仍高達5.7% (已扣除買入手續費、賣出手續費及證交稅、配息扣除20%所得稅)
那如果聰明一點從金融海嘯崩盤後2009年開始投入,那年1月最低價為30.01,仍然保持每月投入1萬元,到現在為止的年化報酬率為6.3%,與2007開始投入的報酬率相差並不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