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金融業「定期小額買主動式基金」商品設計的目的,是不是為了榨乾社會新鮮人最後僅存的血肉?

懂得太多小心被關注呀 這世界就是需要包裝
理財刊物?!根本是廣告刊物
無事不登三寶殿,無利不登理財書。
ETF本質就是基金,也是有管理費的會從淨值扣除,只是大家把他當股票買賣,所以沒感覺。
至於定期定額這件事,主要在於固定的投入,不因市場波動而買高賣低。這點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好,所以投資股市賠錢的多。
另在台灣ETF如果想買國外標的,數量不多且大部分成交量低,價格誤差大。
欽欽欽 wrote:
無事不登三寶殿,無利不登理財書...(恕刪)

有對仗喔
理財刊物幾乎整本都在為廣告客戶服務
再加上長輩可能碎念:
「股票母湯買啦,我朋友(或他自己)OOO就是因此賠了XXX」
正好把社會新鮮人推向主動基金的坑


wtw28 wrote:
ETF本質就是基金...(恕刪)

嗯嗯
台灣金融業的ETF服務和國外相較
內扣費用、標的追蹤能力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國外連結標的尤其有限,且成交量多不成氣侯
進一步導致惡化標的追蹤差距

wtw28 wrote:
如果不想買主動式基...(恕刪)

不管價格高低,
定期定額扣款買,
並不是好方法,
觀察大盤走勢,
低點多買,
高點少買或不買,
績效會比傻瓜式的定期定額好。
qiyunn wrote:觀察大盤走勢,
低點多買,
高點少買或不買,
績效會比傻瓜式的定期定額好。


理論上是對的,但大部分的人做不好,連專業人士對多空看法都會分歧,更不用說一般人了。
對照台股大盤點數與成交量,會發現在大盤點位較低時成交量也低,大盤漲到萬點以上成交量卻增加了。
可見一般散戶的行為模式與理論相違背啊。
wtw28 wrote:
理論上是對的,但大部分的人做不好,連專業人士對多空看法都會分歧,更不用說一般人了。
可見一般散戶的行為模式與理論相違背啊。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人擠人會死人的,
不用去猜大盤短期的多空走勢,
只要知道目前進場成本高低即可,
大家都知道要趁百貨公司週年慶才去買,
又何苦在台股上萬點甚至到一萬一千點時還進場呢?
如果台股跌破2017年的起漲點先買一部份,
若又跌破2016年的起漲點那更要多買一些。

qiyunn wrote:
,..如果台股跌破2017年的起漲點先買一部份,
若又跌破2016年的起漲點那更要多買一些。.(恕刪)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規劃,特別是手上已經有一筆閒置資金的人。
問題在於如何有效的分配資金,有人分3波買,有人分10波買,不管那一種只能在事後才知道是買的太早、買的剛剛好、還是買的太少。社會新鮮人一沒有太多閒錢,二是股市學費交的還不夠多,可能存好幾個月才只能買一張0050,分批買的計劃不容易實行。
但定期定額完全不必考慮這些,每個月固定買個5千或1萬,就算2008金融海嘯再來一次跌回4000點,也有解套獲利的一天,重點是要長期持續的投入。

以證交所提供的0050歷年成交平均價計算,即使從2007開始買(最高價為72.3元,平均價為62.01年),每月固定投入1萬元,以年平均價試算,持續投入到現在,以10/26收盤價計算年化報酬率仍高達5.7% (已扣除買入手續費、賣出手續費及證交稅、配息扣除20%所得稅)

那如果聰明一點從金融海嘯崩盤後2009年開始投入,那年1月最低價為30.01,仍然保持每月投入1萬元,到現在為止的年化報酬率為6.3%,與2007開始投入的報酬率相差並不大。

wtw28 wrote: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規...(恕刪)

超有耐心的投資人。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