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國外基金會獲利是某些市場有新聞可炒作, 今日要炒作什麼?
基金買國外的我個人認為是最不聰明的.
1. 國外基金經理人年收入會比台灣的基金經理人低嗎? 菲律賓有可能, 巴西有可能, 印度有可能, 烏克蘭有可能, 奈及利亞有可能, 美國不可能吧? 英國不可能吧? 日本不可能吧?
2. 國外基金經理公司的營業毛利會比台灣基金經理公司的營業毛利低嗎? 那些人的年所得是你的三倍.
3. 國外基金手續費會比台灣的基金手續費低嗎? 那些人的年所得是你的三倍.
4. 匯差.
我覺得買國外基金的人有些是覺的買國內基金很遜, 跟不上潮流, 無國際觀.
買基金只是為了賺錢, 與國際觀無關.
回頭看看台灣基金成本低很多, 反正無論是國外或是國內的基金經理人都是沒本事用自己的錢賺錢, 都是透過拿穩賺的經理費用賺錢, 只要台灣國內基金規模夠大, 基金經理公司都不太願意讓此檔基金操作績效變差, 也就是會全力用自己基金經理公司的其它爛基金護盤自己的招牌基金. 基金經理公司只要有一二檔招牌基金就可再透過廣告募集其它新基金.
我要是開基金經理公司就會這麼做.
其實我自己操作基金,股票,和期貨下來,我認為基金是較容易賺到錢的,但就是穩穩賺,比不上股票或期貨的獲利想像空間,所以頂多就是資產配置的一環罷了
===============
另外定期(不)定額如果要10年才會賺錢, 那要不該區域經濟一灘死水(早年日本幾乎是一個慘字), 就是基金經理人太差, 正常來看, 一檔合理的基金, 定期(不)定額投資, 走一個經濟循環就應該有停利空間, 我認為三年是合理的極限, 拖過三年還不賺錢就有問題, 要不該停利沒停利, 就是基金經理人太爛, 以過去全球最慘的中國為例, 還是有不少的中國基金三年報酬是正的
其實我最常看見定期(不)定額沒賺錢的都是"沒停利", 隨著經濟循環抱上又抱下, 然後受不了了, 再一次的經濟循環底部時, 出來說買基金都賠錢, 然後開始有人談成本問題, 也讓當初進場沒思考投資成本的人突然有恍然大悟的體悟, 覺得錢通通被經理人賺走, 最後認賠收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