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權是單位數增加,累積是淨值增加。看似不一樣,但效果是相同的:投入的錢慢慢滾大。
月配和累積的績效比較圖,基金公司是用月配息再投入來計算的,所以兩者的績效差不多。否則以過去十幾年一路往上的趨勢,配息未再投入會輸很多(少了複利效果)。
累積型:經理人拿到債息→經理人再買債券。
月配型再投入:經理人拿到債息→分配給投資人→投資人再把配息投入基金→經理人再買債券。
多繞了一圈,結果還是一樣。
經理人因種種因素,是會保留一點現金。如果說累積型的是把配息呆呆放著而未再投資,那麼月配再投入的錢也有可能被呆呆放著。錢進了基金,都混在一塊了,難不成還會分類寫名字:a先生的要保留,b先生的要投資?
配息再投入雖要多花手續費,若是台幣投資又多了換匯的匯差。但若等到稍回檔再投,也不輸累積型,不過這是比較理想化的情況。
wangxyz wrote:貝萊德美元高收益債券基金A2-USD(累積)
就個人投資經驗加上
累積型:經理人拿到債息→經理人再買債券。...(恕刪)
基金核准日2006/7/28
基金規模3955百萬美元(2017/03/31)
淨值:31.30
績效5年:33.76
貝萊德美元高收益債券基金A6美元(月配)
成立日期 2012/02/01
基金規模3955百萬美元(2017/03/31)
淨值:5.34
5年績效:33.86
請看看這檔累積和月配,5年的績效,累積的基金2006年就成立,早於月配的2012年成立,結果累積的績效,竟然不如月配的。如果累積的配息有再投入買基金,績效不會不如月配,或差不多。
再看一次我買的累積基金,買了兩個月,配了兩次息,但只是配息增加,本金沒有增加,單位數也沒有增加。如果它有把配息再投入買基金,本金就會增加,單位數也會增加。

wangxyz wrote:這樣說是說不通的,自己把月配的錢再投入買基金,就會看到本金增加了,單位數增加了,不會被呆呆的放在那裡。
如果說累積型的是把配息呆呆放著而未再投資,那麼月配再投入的錢也有可能被呆呆放著。...(恕刪)
希望有人反駁、駁倒我的看法,我就不用把累積的轉換到月配了,哈。
mozxcv wrote:
貝萊德美元高收益債券基金A2-USD(累積)
基金核准日2006/7/28
基金規模3955百萬美元(2017/03/31)
淨值:31.30
績效5年:33.76
貝萊德美元高收益債券基金A6美元(月配)
成立日期 2012/02/01
基金規模3955百萬美元(2017/03/31)
淨值:5.34
5年績效:33.86...(恕刪)
如同我上述所言,基金公司計算月配的績效,是用月配再投入來算。
月配再投入因為有配出再投的動作,會有時間差,也許差了一天,就剛好買在稍低或稍高的淨值,長久下來,當然和累積型的有些差距(可能稍高或稍低)。
五年的時間,才小數點以下的差距,這很正常。
如果照你所想,累積型的只把配息放著不動,只有月配再投入的錢,經理人才會拿去投資。那麼以五年三十幾%的總報酬來說,少了複利效果,差距絕對不可能這麼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