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今週刊 產業熱焦點 2025-08-18 07:00
兩年前,一個臺灣AI新創團隊想開發以GPU為核心的資訊運算服務,當時,他們沒有辦公室、沒有資產、沒有獲利,僅有兄弟檔在家創業,和一紙與輝達簽署的保密協議。他們跑遍銀行洽詢融資借貸卻四處碰壁,直到遇上中租。
中租同仁主動研究這家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分析是否真能取得輝達晶片,並了解其市場定位與發展潛力,最後拍板採取分階段提供資金,先借出五千萬元啟動營運,之後再根據進度追加第二筆五千萬元貸款,協助新創公司完成從想法到產品落地的關鍵成長期。
【傳統銀行難評估的軟資產,中租看懂還沒發生的價值,讓資金成為創造乘數效益的起點】
過程中,中租不僅展現對新創產業的理解能力,更體現對高風險創業的早期階段承擔力,成為補位銀行無法承做融資缺口的關鍵角色。值得一提的是,中租對於新創與數位產業的重要存在價值不單只是借錢,更重要的是幫助企業打開資金活水的乘數效應,像是許多連鎖餐飲與雲端廚房業態資金周轉率高,一筆資金可以創造十倍以上的營收。
對中租而言,新創產業的借貸審查模式重點不在於抵押品,而是技術落地與產業剛性需求。在臺灣新創圈中,不論是SaaS、FinTech、數位醫療、ESG軟體等領域創業者,普遍都面臨輕資產、高研發、長獲利期,一旦邁入商轉階段即需要快速擴張資金的困境,然而多數時候傳統銀行礙於規範多半缺席。
無獨有偶,一家提供碳排放數據追蹤平台的新創公司,創辦人來自管理顧問業,擁有聯合國碳盤查認證,成立初期靠接政府標案維持營運,但兩年前大量企業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需導入相關軟體系統,客戶需求快速暴增,使該公司急需一筆資金招募更多工程師,並進行資料中心擴充。
由於傳統銀行以資產保障與風險控管為優先,偏偏這套融資邏輯對數位與新創公司而言過於侷限,舉凡演算法、模型訓練資料、平台用戶數等「軟資產」看似無法作為抵押,卻是整間公司的價值核心。中租提供靈活資金工具,協助企業用最少資源換取最大經營彈性,為數位產業創造高槓桿的成長動能,也讓創業者能專注於產品、用戶與服務本身,而非陷於資金鏈的焦慮。
【導入AI輔助分析推動數位化風控,從信用審查到陪跑思維 中租更在乎長期客戶關係】
除了資金支持,中租還靠不斷進化的產業情報與數據能力,強化對新創企業的支持力道。
透過AI工具幫助,加速中租收集完整即時的產業情報,即使業務已對客戶非常了解,AI仍可蒐集一些企業未提供、或業務問不到的資料,包括與上下游的關係與產業趨勢,提升對客戶還款能力的掌握。
過去靠資深業務口耳相傳的產業知識,如今也進入數位時代,中租預計導入AI強化企業徵信與產業風險分析系統,不僅即時抓取關鍵變化資訊,也能交叉比對不同客戶間的產業位置與上下游關係,讓資金評估不再只是依靠經驗,而有更數據化、結構化的判讀依據。
此外,中租也跟著企業一起「走出去」,當新創或中型科技公司計畫到越南、印尼設廠,當地銀行礙於尚未認識該企業,導致拒絕提供資金借貸,中租透過在地子公司提供當地貨幣或美元融資,幫助企業海外子公司解決設備與原物料投資等資金需求。這類型在地化服務,成為幫助新創從「臺灣之光」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後盾。
長久以來,中租的企業文化看重與客戶間的長期合作關係,而非一次性融資交易,新創圈口碑擴散中租不只「借錢」,更像是創業路上的陪跑者,過程中還能主動協助新創規劃資金週轉期、產品上架節點與回收期分段,使資金使用如氧氣般穩定輸送,減少一下子把資金燒光的風險。
創業從來不是短跑,資金更不是最後一刻才來補救的工具,當傳統銀行還在等待報表數字,中租已憑藉敏銳眼光與對產業的理解,率先出手,不只是提供資金,更以「陪跑教練」姿態,陪伴企業度過從零到一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微型電商、AI公司,還是SaaS平台,愈來愈多臺灣新創正走向國際,而下一個AI獨角獸,或許此刻正因中租的適時灌溉悄然成長茁壯,在這條通往未來的路上,中租始終與新創企業並肩同行。
原文連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6/post/20250808001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