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
市值佔整個台股的一半以上。
現在製程工藝已到1.4奈米了,
應該很接近物理極限了吧?
GEMINI的答案:
是的,晶片的最小奈米數確實存在物理極限。
傳統上我們所說的「幾奈米」製程,指的是晶片上電晶體中「閘極長度」(Gate Length)的尺寸。這個尺寸越小,就可以在同樣面積的晶片上塞入越多的電晶體,效能越強、功耗也越低。然而,當這個尺寸縮小到接近原子尺度時,我們就會撞上幾堵由物理定律砌成的高牆。
以下是幾個最主要的物理極限:
1. 量子穿隧效應 (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這是最根本、也最常被提及的極限。
是什麼: 在傳統物理學中,電子如果沒有足夠的能量,就無法越過一個位能障壁(可以想像成一道牆)。但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當這道「牆」(在電晶體中就是作為開關的閘極氧化層)變得非常非常薄(例如小於1-2奈米)時,電子就有一定的機率會像「穿牆的鬼魂」一樣,直接「穿隧」過去,即使它的能量並不足夠。
造成的問題: 電晶體的原理是利用電壓控制閘極,來決定電流是否通過,形成0和1的數位訊號。如果電子可以不經控制地「穿隧」過去,就會產生漏電流 (Leakage Current)。這會導致:
耗電增加: 即使在「關閉」狀態,電晶體仍在漏電。
訊號錯亂: 「0」和「1」的界線變得模糊,晶片運算會出錯。
廢熱大增: 漏電流會產生大量的熱,導致晶片過熱降頻甚至燒毀。
2. 原子尺度的限制 (Atomic Scale Limitation)
是什麼: 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矽(Silicon)是目前晶片最主要的材料,一個矽原子的直徑大約是 0.2 奈米。當我們試圖製造一個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結構時,原子的不規則排列和熱振動會變得非常顯著。
造成的問題: 你不可能做出比單一原子更小的元件。例如,當閘極氧化層薄到只剩兩三個原子時,只要有一個原子缺陷或錯位,其電性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導致整個電晶體失效。產品的良率會變得極低。
3. 散熱問題 (Heat Dissipation)
是什麼: 根據物理學家 Rolf Landauer 的原理,任何不可逆的邏輯運算(例如清除一個位元的資訊)都必然會產生熱。隨著電晶體密度以指數級增加,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集成了數百億個電晶體,其運算產生的熱量也急遽增加。
造成的問題: 這個問題被稱為「功率牆」(Power Wall)。即使我們能做出更小的電晶體,但如果產生的熱量無法有效散去,晶片的溫度會急遽升高,導致電子遷移率下降(效能降低),甚至直接燒毀。
業界的應對與未來方向
雖然我們正逼近這些極限,但「摩爾定律」還沒有完全終結。業界正透過各種方式「繞過」或延緩這些極限的到來:
電晶體結構的革新 (Transistor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FinFET (鰭式場效電晶體): 將原本平面的2D結構改為立體的3D結構,像魚鰭一樣,讓閘極可以從三面控制通道,大幅減少漏電流。這是過去十年台積電、Intel、三星等大廠的主力技術。
GAA (Gate-All-Around / 環繞式閘極): 這是 FinFET 的下一步,閘極從「三面」包圍進化到「四面」完全包圍通道,提供更精準的電流控制。三星的3奈米製程已率先採用,台積電預計在2奈米導入。
CFET (Complementary FET / 互補式場效電晶體): 更遙遠的未來技術,考慮將 N 型和 P 型電晶體垂直堆疊起來,進一步提高密度。
新材料的探索 (New Materials Exploration):
矽的潛力已快被榨乾,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二硫化鉬 (MoS₂) 等二維材料,它們擁有僅單原子層的厚度,有望將電晶體微縮至1奈米以下。
碳奈米管 (Carbon Nanotube) 也是取代矽通道的潛力材料之一。
先進封裝與小晶片 (Advanced Packaging & Chiplet):
既然單一晶片的微縮遇到瓶頸,那就改變「系統」的組合方式。與其把所有功能都做在一塊巨大的晶片上(Monolithic Chip),不如將不同功能的晶片(CPU, GPU, I/O...)分開製造,再透過先進的封裝技術(如台積電的 CoWoS)像樂高一樣精密地組合起來。這可以大幅提升系統效能和成本效益。
結論
傳統的「奈米數字越小越好」的競賽,確實因為量子穿隧和原子尺度的物理極限而即將走到盡頭。業界普遍認為,矽基半導體的物理極限大約在 1 奈米 左右。
然而,晶片產業的進步並未停止。未來的重點將從**「微縮競賽」(Shrinking)轉向「功能整合與系統創新」**,透過新結構(GAA/CFET)、新材料(2D材料)和新方法(Chiplet)來延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故事還遠沒有結束,只是換了一個新的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