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設計幾年來賺不到1塊
股價大於40塊比比皆是
3056是賺了1.33 股價卻不到30
3035 股價42 Q1 0.4
3588 99 1.1
6243 36 0.2
等等
5531鄉林 39 0.8
5530龍巖 99 0.4
2524京城 29 0.8
駿億 3056 25 1.33
以本益比來看
是值得好好持有的好股票!
台中建商總太入主的駿億(3056),首季交出每股獲利1.33元的成績,股價從25.9元跌至21.5元後,反彈幅度有限,但法人指出,駿億今年每股獲利可望挑戰4.5元,相較其他營建股的本益比相對為低,加上今年股東會將通過改掛營建股,公司心態偏多,近期已有買盤小量進場,因此建議短線可以留意。
國風 wrote:
轉型為營建股 當然收...(恕刪)
他如果本身就是家體質優良的好
公司就不需要借殼上市 就跟正統
營建股一樣靠自己就可以上市了!!
並非說其他營建股就體質良好
也沒有說買這種股票不會賺錢是
壞股票只要能讓自己賺到錢當
然就是好股票 但這檔股票絕不
是能讓人安心睡覺的股票 要天
天盯盤很累的 這跟當初借殼上
市炒股的國揚手法 有什麼不
同嗎 借殼上市不就是大股東覺
得炒股票比蓋房子好賺說主力股
應該除了你會反對外 應該沒有
其他人會反對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2/today-e4.htm
營建業借殼上市方興未艾,由於過去幾年台灣房市熱鬧滾滾,建商口袋麥克麥克,許多營建大亨為了一圓上市公司之夢,紛紛借殼上市或入主一些經營不善的公司,在房市熱潮不退下,可預見未來,還會有更多營建業前仆後繼爭相上市,營建股規模將日益壯大。
為什麼這些營建大亨不循一般管道IPO(首次公開募股)上市,而走借殼上市的模式,原因就在上市審查準則中,特別為營建股立下一個條文,明定各種獲利條件,而主管機關也會嚴格審查,但對這些營建大亨來說,這樣的門檻太高,選擇借殼上市,花費金額不高又方便,買個上市夢容易多了。
證交所指出,營建業容易因為一個建案成立一家公司,獲利就容易符合原本的上市條件,況且利用人頭買房子、與關係人交易又頻繁、股價波動也大,種種因素,都是營建股申請上市不容易過關的原因。
至於什麼公司容易被入主,證交所認為,除了資金不足、股價低、經營不善的公司外,股權較分散、大股東持股低,以及內鬥嚴重的公司,都有可能成為被覬覦的對象。
最近幾年被入主而成為營建股的公司,不下十餘家, 今年以來許多被借殼上市或入主的公司都漲翻天,證交所提醒投資人,還是有借殼上市失敗而下市的案例,投資這些被借殼的公司,最重要的是注意「背後是誰」?還有「入主的人想做什麼」?
通常借殼上市的公司,不外乎幾個因素,最直接的就是想炒股,在市場賺取資本利得,這比經營本業的獲利來得驚人,成本更為低廉;另外可能發現有特別的資產,入主後再經過包裝,可以賣到好價錢,當初入主的成本就可以回收,屬於這兩種型態的借殼上市,證交所認為投資人介入風險極高。
另外一種入主的情況,就是多了上市櫃公司的頭銜,滿足不一樣的虛榮感,對原公司來說,信用也會加分,向銀行借貸,也比較容易方便。
這些被入主的公司能不能投資,可能需要觀察一段時間,證交所認為,如果入主的新東家有心,入主後一、兩年應該會有動作,最好是先減資打掉虧損,如果能再增資,自己另外再拿出錢來投資會更好,這顯示新東家有長期經營的打算,要把公司體質調整健全,投資人也可以比較安心介入。
如果入主一、兩年,只有炒高股價,基本面沒變,或是引進的新業務,都是當前市場上最紅最熱門的產業,就像前一波一窩蜂要投資太陽能等,就要小心新東家只是想炒作股價,賺取資本利得,相對的投資人也要提高警覺。
整體來說,投資這些被借殼上市或入主的公司,就是高風險,但是如果新東家是真有心經營公司,也有可能伴隨高獲利,投資人最好先觀察一段時間,而證交所也會在剛更換新的經營者時,用放大鏡評估這些公司,有了這些門檻,確定沒有太大疑慮,投資人評估自身的風險後再決定是否投資為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