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蜉蝣 wrote:
目前A50大漲之後本益比才15
請教各位先進幾個問題
1.陸股、美股(或台股)的指標股是科技股偏多還是銀行傳產偏多?
2.傳產、銀行跟科技股的本益比怎麼給算高 怎麼給算低? 例如銀行本益比15 跟科技股18 誰高?
已開發國家的本益比跟開發中國家的本益比又怎麼給算合理?
思考之後或許會有不同觀點出現。
當然 現在全球的股價已經不能用一般傳統經濟學來研究了,主要看資金流動吧?
大陸的股票走向偏重政策與投機資金的流向。
平安是福沉默是金 wrote:
請教各位先進幾個問...(恕刪)
此一時彼一時
全在於當時的氛圍
但以多數時期來說美國中國台灣
科技股高於經融傳產股
但在香港新加坡金融中心
可能科技業本益比不高
這也是港股本益始終中便宜之故
但科技股又差距極大
有搭上熱門題材畫大餅時
有本夢比之股票
如人工智慧 機器人 電子商務 戶聯網 無人車 電動車 某些唬人生技
可炒到100
直到夢醒時分 海水退潮 裸泳
被打入傳統科技股行列
本益比只剩10出頭 或更低 如兩兆雙星 友達鴻海
此時本益比也就跟金融不相上下
台灣因是淺碟市場 無法以內需主導市場 無自主研發能力
多以代工 承接為二手外圍科技
本益比又比先進國家估值更低
大約低20%左右
一般老牌科技業介於15~30 如微軟 英特爾 台積電
蘋果雖被列為科技製造業 但高收益龍頭
本益比約為20 但算是正常
谷歌 FB 有人工智慧概念 本益比到35~70
亞馬遜雲端 騰訊 阿里巴巴 雲端互聯電商概念 本益比80~300
Broadcom nvidia 人工智慧概念 雲端 有夢最美 到50~250
特斯拉有詐騙集團概念 給予最高本益比上看1000
後面這些本益比太高的公司
都如旁氏騙局
只是它們用更精巧的高科技的騙術來包裝
最後都將崩盤
新興市場的高本益比必須挾其高成長性
否則無以為繼
錢潮是最現實有效
有成長動能 錢便往哪流
但要看長期 否則也只是過路財神
短期專家也看是不準的
於此發表不專業的看法
不正確之處請多包涵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