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一波指數急殺千點之後,又快速的反彈,等到銀行撥款入帳後,轉眼已錯失了加碼撿便宜的好機會,這筆質借款就暫時停泊在帳戶內,等待下一次的機會。直到近日(4/27)台股受美國升息利空影響造成指數重挫,趁勢讓這筆質借款有了加碼發揮的機會。
交易結束檢視整體的維持率後,有鑑於近年來戰爭、疫情、通膨、原物料供應鏈等等充斥著許多黑天鵝及灰犀牛,因此短期內會暫緩動用第三筆質借,保持更高的維持率以因應,除非是市場上很明顯無謂的恐慌所造成的股價重挫而有利可圖時才會動用,自己也編輯了表格來規範未來動用資金的時機點,像是下一次動用資金的時機點是當持股市值來到2300萬的時候,這是設定維持率在400%下的數據,希望自己能有紀律的遵守。
在討論區中有多篇針對「借錢買股票」的相關發文,總是會引起保守派及積極派雙方的唇槍舌劍熱烈討論,對於這部份我的看法,就如同詢問各位,若有一項工具,在去年造成2990人死亡及47萬4376人受傷,如此龐大的傷亡人數,是否應該全面禁止使用該工具,如果您的答覆為「是」,那麼未來台灣的道路上將看不到任何一輛「交通工具」,上述數據乃是交通部公布110年度道路交通事故傷亡統計數據。
金錢對我而言是一項工具,就如同汽、機車作為交通工具一般,可以是安全便利的,也可以是危機四伏的,該如何運用得宜,取決於使用的人是否具備健全的知識及心態,想要透過信貸、股票質借或是房屋增貸的投資人,必須考量到的是自身的風險承受度,風險承受度每個人都不同,甚至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也有不同的風險承受度,例如對於資產上億的人,借款一千萬所承擔的風險可能小於年薪資收入50萬,卻借款200萬的人,需扶養妻小的時期風險承受度比還是單身漢時期的風險承受度要來得小。
而我的想法是,以目前的年薪資收入約為100萬元,質借的金額就當做是向自己未來幾年「預支」的款項,這樣一來我便不會將其視為額外收穫的款項,在投入股市時依舊遵循著自己的投資策略,在股市崩盤股價大跌時,針對長期關注的持股標的進行加碼。
實務上這兩年以來,透過股票質借所呈現的結果,讓自己的持股市值從2020年底約541萬(設定質押時所計),成長到目前2022年的1752萬元(內含500萬質借金額),整體質借維持率約為337%,與斷頭賣出的維持率133%有相當遠的安全距離,預估今年將領取到的股利,包含約59萬的現金股利以及近8張的股票股利,折現價加總約為213萬元,與此同時每個月僅須付出10244元的質借利息。
在投資人評估可承受之風險範圍內,付出一點小小的利息代價,為自己創造出更積極的財務成長空間,這樣的做法,讓我在投資股票的第8年,便達成原先預定在第15年(45歲)的財務目標,因此我對於「借錢買股票」這件事採取審慎樂觀的態度,關鍵之處端視投資人如何應用得宜,希望藉由自己的實際經驗,能給對股票質借有興趣的投資人一些助益。
koei7150 wrote:
現金股利就拿一些去還本金或把股票贖回來,一年下來,股利收入遠遠大於利息支出。
關於還本金這點,我是希望能永遠不要還到本金,讓這筆質借的資金持續在每一年為我增加額外的股利收入及帳面價值...
koei7150 wrote:
但因為水能乘舟亦能覆舟,同事朋友聊聊股票,也不避諱我是借錢買股票,只是點到為止
這兩年動用到質借,讓持股市值達千萬以上之後,與同事聊起股票的次數就更少了,同事對於股市的那種玩票心態,跟自己將投資組合視為事業來管理的心態不在同一個檔次,更遑論是要提及借錢買股票這事了,肯定只會帶來更多負面評議而非理性討論。
從股票質借這件事可看出,有人只看到風險,有人只看到機會,而我們則是在評估風險之後把握機會,近日台股動盪重挫,但我仍然處之泰然,甚至還想投入資金加碼(可惜沒錢了),最後強調那句老話,水能乘舟,亦能覆舟,祝您投資順利。
最近也選擇國泰世華銀行辦理股票質借,
因為我的薪轉戶、證券戶都是國泰世華銀行,
所以在利率差不多的情況下,
我第一個選擇還是以方便為主,
國泰世華給我的利率是2.28%,
因我的股票只有6檔(2330、2886、0056、0050、00878、00900),
除了00900只能質押市價50%外,
其餘股票均能質押市價100%,
開辦費用原本是寫5000元,
但後來銀行承辦給了3000元的優惠,
也因為銀行端擁有我所有的個資,
所以辦理質押時只提供身分證和集保APP的截圖就可以辦了,
質押金額是市值的6成,
每月依照動用的金額以日計息,
每年須換約一次,
但不用清償原貸款,
可以無限一直質押下去,
目前質借金額是400萬,
貸出的金額也會再持續投入股市,
預計購入400萬的股票後會再辦理一次質押,
好讓自己的維持率能達到300%以上的安全水位,
目前計畫只有安排到這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