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2017年是台灣ETF(指數化投資)+再平衡(資產配置)的起始年。

十二夜月 wrote:
複委託成本略高些。
如果我操作的資金,在我不在之後,周圍都有能力從美國券商拿回,何樂而不為?


與Taiwan投信發行的ETF比較

複委託手續費 0.15%,低消 usd18。一年交易二次、二檔,最多應該在 usd80以下。
0050 手續費0.1425% 打三折,0.05%
VT 每年的 TER 0.1%
0050 每年TER 0.42%

0.42%-0.1%=0.32%
80/0.32%=25000
就算買0050不用手續費,只要你持股超過25000美元,每年持有成本就一定會高於VT。
複委託成本怎麼比投信發行的ETF略高?


使用複委託,交易對手就是國內的券商,假如真的有遺產的問題,依照國內券商的指示辦理,會有什麼問題嗎?你是不是對複委託有什麼誤解???
我們總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聰明,但其實我們就是大多數人。
謝謝,應該是我有所誤解。
我查到的複委託手續費都很高,現在銀行跟金管會都會關心金流。

ETF配置投資尚在實測階段,用國內投信來測試比較方便。



shliou wrote:
與Taiwan投信發...(恕刪)
P大及十二大,感謝回覆。

不買VT是因VT美國exposure 比例過重,所以買了vanguard其他etf來組美歐亞及新興各1/4exposure。
至於拿出來的資金接下來20年都用不到但未來也不會有新現金流加碼。不想all in是因資金不算小。
至於bond etf,我現在還是猶豫,因美國利率有機會往上且dividend需繳30%tax 剛查bndx, yield to maturity 才1.1% 過了今晚等fed的決定後可能會有別的想法。
Ps最近美股風險不低所以有點想將每月投美國的資金轉去歐亞及新興市場,不曉得兩位怎看。

另,我㐧一次定時定額其實是10年前,這十年來有買etf及基金但部位很小且不是持之以恆
對金融商品及市場有一定認識,大學有修也了解投資有風險
很幸運躲過2008/09海嘯, 2008年3月賣了70%的portfolio
但重點是以前部位都很小不痛不癢
這次不同資金較大所以較小心。
請兩位多多指教,謝謝!

我直接說明,不拐彎,希望你不要覺得刺目。

1.籠統的說VT如何構成?依照地球上所有證券交易規模構成、組成持股,why?這樣不好嗎?其實非常好!!
投資人買VT就是因為美股占55.2%(VT國家比重點我),怕嗎?有何可怕??EX.美國市場下跌,比重會自然縮小,假設未來中國市場健全了、成長了,中國在VT的比重中也會「自然提高權重」,這正是好的指數基金強大的地方。(自動汰弱留強,無須投資人自行調整)

#62有位tzjwinfcha留言,為什麼不VT+BNDW就好??
不是簡化很多嗎??
BUY AND HOLD AND REBALANCE,一次搞定


他這是完美的說明。

2.美國升息是好事情,也是會對股市形成強大賣壓,國際上有所謂的「SMART MONEY、HOT MONEY」冷血、殘酷、迅速,他們調節新興市場股市,買進美國短、中、長債,賣新興市場(它們理性、機械化的執行再平衡&依照利率、匯率走向決定數百億美元要流向那些國家)隨便跌幅都2%起跳,更陰險的是,它們少部分會放空期權後,直接往下市價賣股票,賺翻了。

它們買債券,我們當然也要跟著買啊!!不論多久的配置,都很適合美債1-3年期(3-20年以上波動太大)。

4.真正的指數投資人,不擇時,重紀律,心理素質極強,每年一次再平衡,我覺得這很適合你。

資金部位大小有分不同等級,
10~100萬
~300萬
~500萬
~1000萬
~2000萬
~3000萬
~5000萬
~7500萬
~1億
...
..
.
大家耳熟能詳的「資產配置」一般投資人完全不會,不懂,也做不到,這並不簡單。

你的話很簡單,用比重來控制風險,你說資金大無法承受波動,很簡單,VT30%+BNDW70%,每年再平衡一次,
還怕波動??VT90%+BNDW10%,每年再平衡一次,風險可以透過投資組合的配置,來自己控制標準差(波動度)的好嗎?!

註.政府定義專業投資人 金管證券字第1040012708號令
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並以書面向受託或銷售機構申請為專業投資人之
自然人:
(一)提供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上之財力證明;或單筆投資逾新臺幣三百萬元之等值外幣,且於該受託、銷售機構之存款及投資(含該筆投資)往來總資產逾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並提供總資產超過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上之財力聲明書。
(二)投資人具備充分之金融商品專業知識、交易經驗。


WBfan wrote:
P大及十二大,感謝回覆。
不買VT是因VT美國exposure 比例過重,所以買了vanguard其他etf來組美歐亞及新興各1/4exposure。
至於拿出來的資金接下來20年都用不到但未來也不會有新現金流加碼。不想all in是因資金不算小。
至於bond etf,我現在還是猶豫,因美國利率有機會往上且dividend需繳30%tax 剛查bndx, yield to maturity 才1.1% 過了今晚等fed的決定後可能會有別的想法。
Ps最近美股風險不低所以有點想將每月投美國的資金轉去歐亞及新興市場,不曉得兩位怎看。
另,我㐧一次定時定額其實是10年前,這十年來有買etf及基金但部位很小且不是持之以恆
對金融商品及市場有一定認識,大學有修也了解投資有風險
很幸運躲過2008/09海嘯, 2008年3月賣了70%的portfolio
但重點是以前部位都很小不痛不癢
這次不同資金較大所以較小心。
請兩位多多指教,謝謝!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非常感謝12大回覆, 不刺目,希望與板上大大討論學習而進步,畢竟書本上教的只是理論

我不確定我是否為專業投資人但SAA and TAA 的概念有
想請教12大覺得如果有一筆資金可以放20年到底要分2/3年還是要分五年七年? 特別是當後面你不會有現金流的時候?
至於VT, 剛上網查只找到2014 fact sheet,由2014年資料猜側其country allocation 並無rebalance. FYI - weight in us was 50.5% in 2014. 和現在不同,
至於bond etf 容我再花點時間做功課,現在美國fed預期2019有可能再升息兩次,所以我天真地想等到2019再買bond etf , 畢竟30%tax很痛尤其return不高時或希望到時usd的定存利率會更高,直接定存。

感謝您的時間,另好奇十二大現在是全職投資嗎? 感謝。



冒昧的說,第一點,
能將一大筆錢放在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每天不受影響的心情自然生活,是資深(專業)投資人的基本素養

第二點,對散戶勝率高達80%的投資方式唯有指數投資+再平衡,但它核心理念之一為不擇時、不預測,您幾次回文中皆提到「現在美國fed預期2019有可能再升息兩次,所以我天真地想等到2019再買bond etf.....云云」,試問難道美國升息會對美債1-3年造成多大的衝擊?答案是微乎其微。(升息會造成全球聰明錢跑向美國,其二,股市資金聰明錢會調降比重,衝擊全球含美國本地股市)

全職投資?理財是我的興趣及life,但這名詞近年已被汙名化,多少人因為職場不順,加上理財雜誌的投資達人報導(破產的比較少上報導,嚴重的生存者誤差),「夢想(妄想)」拿個幾十萬幾百萬,來市場殺進殺出,每年穩穩賺到生活費,達成財務自由。

套用現下流行的新名詞斜槓青年(有多重工作身份之義),我是太太女兒每天的司機(最優先的工作)/離開職場後,又被延攬進不背業績的保經掛牌/近十年的全權受託投資,管理一些退休資金(自然人的不要誤會,也不是國家的)。
--
一筆資金,對我這種在投資市場已經有極高的波動承受度的人而言,我會快速建立部位,只要你不融資槓桿,投資,其實風險很低,我不喜歡太多錢在銀行睡覺,我覺得很愚蠢,手邊流動資金50~100萬,其餘全數都會在資本市場參與波動。其實如果你沒有專業投資人的強心臟,又何必硬要自己投入資本市場,錢可以美元定存,或做自己擅長領域的投資。(有些人擅長不動產投資)

WBfan wrote:
2018-12-20 21:48 by WBfan
非常感謝12大回覆, 不刺目,希望與板上大大討論學習而進步,畢竟書本上教的只是理論
我不確定我是否為專業投資人但SAA and TAA 的概念有
想請教12大覺得如果有一筆資金可以放20年到底要分2/3年還是要分五年七年? 特別是當後面你不會有現金流的時候?
至於VT, 剛上網查只找到2014 fact sheet,由2014年資料猜側其country allocation 並無rebalance. FYI - weight in us was 50.5% in 2014. 和現在不同,
至於bond etf 容我再花點時間做功課,現在美國fed預期2019有可能再升息兩次,所以我天真地想等到2019再買bond etf , 畢竟30%tax很痛尤其return不高時或希望到時usd的定存利率會更高,直接定存。
感謝您的時間,另好奇十二大現在是全職投資嗎? 感謝。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WBfan wrote:
非常感謝12大回覆...(恕刪)

想請教12大覺得如果有一筆資金可以放20年到底要分2/3年還是要分五年七年? 特別是當後面你不會有現金流的時候?



如果真的有20年不會用到的"閒錢",當然就是all in啦

有部份文章都有提到,分批投入,一筆投入的差異,還請自已google

不過有前提:
1、不適用於個股
2、all in要看你的人生規劃,10歲all in,和60歲all in,會是不一樣的想法
tzjwinfcha wrote: 複委託買VT+BNDW手續費也要20美左右或以上(視不同銀行的手續費)...(恕刪)

哪裏有20美元的複委託VT+BNDW手續費?麻煩告知一下啊⋯⋯
我12/17透過美國券商交易VT+BNDW共約15萬4千美元,手續費原本是4.95*2美元,目前折讓後是0美元。另外從香港匯款至美國,匯費是14.72美元。
你的回覆都很精準,讚。

閒聊補充一下,
1.「10歲all in」當然是股90%,債10%。
2.「60歲all in」就可以債90%,股10%。此時通常已屆退休,基於創造現金流,個人會納入新興債etf、投資級公司債etf、銀行特別股。

補充一下,何謂有錢人的腦袋,今日跟友人有聊到,「1000萬的標的,窮腦袋會說:太誇張了,我存一輩子也買不起。有錢腦袋會說:沒問題,我只要準備200萬資金,就可以貸款買下。」

自古以來,多數人都須為五斗米折腰,沒錢的人,賺到工資收入,生活、房貸、養小孩花掉,所剩無幾。而有錢者,因為需要的東西早就都購足了,儲備金也極高,投資部位(被動收入ex股票,房產)也非常大,重視:小孩、家庭、健康、旅遊、生活品質、休閒、交友等,並不是說富者沒有很愛錢(相反的,很熱衷賺錢機會),只是已經過了那個追著錢跑的階段了

tzjwinfcha wrote:
如果真的有20年不會用到的"閒錢",當然就是all in啦
有部份文章都有提到,分批投入,一筆投入的差異,還請自已google
不過有前提:
1、不適用於個股
2、all in要看你的人生規劃,10歲all in,和60歲all in,會是不一樣的想法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十二夜月 wrote:
剛好滿一年又一天,...(恕刪)


謝謝十二夜月的分享,在這篇文章中受益良多。

這二年接觸投資(真的有花心力在看書,以前玩票性質就不算了),了解到ETF及資產配置的方法就覺得蠻適合自己的個性。但看書畢竟也只是紙上談兵,剛開始也只敢投入小部份資金嘗試,台股也位在歷史高點,所以不敢重壓。剛好這篇文章提到的就是自己想用的資產配置方法,所以追踪這篇文章約一年,就是想了解一年後的結果如何,沒想到竟然還是能夠穩定獲利,也似乎間接證明了資產配置的方法有效。

想請教十二夜月兄,目前我的資產配置為現金(美金定存) + 台股ETF(0050,0056),但缺少了債卷這一塊,所以是否我將美債 1-3年納入投資組合即可?另只投入台股ETF + 美債ETF是否有不夠分散的風險? 謝謝。

PS: 台股ETF目前是定期定額投入,因為多年儲蓄有一筆相對較大的資金,目前是計劃分2~3年定期投入建立部位。
此外,因為工作收入也有一定的比例會撥入投資帳戶,這部份已持續進行約1年了。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