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抱三兄弟 wrote:
如有5-6%是算不...(恕刪)
我的間隔是2塊的0050,非大盤漲跌百分比,
這樣開盤前單子都先掛好,再忙也可以自動執行。
當初考慮還要上班,要減少交易頻率,
參考2010以來的週K上下限,平均震盪227點,
才訂出偶數買賣的蛛網,快三年下來大概每年7%上下,
當然不錯,每跳一階小孩當月的保姆錢就有了,
請覆誦Ayz847大大名言:本大利小利不小,
目前66塊,賣64的存貨,還有16張存貨,
要怕賣光有一些方法可以避免,
例如跌到63.9補64的貨時,買上層66張數的一半,
跌到61.9補62的貨,再補66張數另一半,
怕漲不到68可以出貨? 那就跟著除息,股息再滾入,
一樣也有6%,反正你成本夠低了。
只要不想賺快錢賺大錢,這方法要輸錢不容易。
n8362995 wrote:
這個累計出售損益:...(恕刪)
您也是高手,的確加上股利再滾入就會有差距了,
最後勝負差不多,我個人看法跟蛛網密度有部分關係,
論文粗略看均價在51上下,級距設3塊??
相當於大盤跳動5.88%才能跳一階,
這振幅已是一個行情了,難有進出機會。
我一直都認為蛛網密度應該有個歷史回溯最佳值,
只是還沒想到方法去計算,嘗試錯誤法頗浪費時間。
而研究跨越2011歐債風暴,很多時間報酬率都還是負的
2013拉上來也不高,蛛網理當跟buy and hold會有明顯差距。
很簡單的計算對照,7999這波上來,
我出貨60,62,64,66各6張,一階都大於12K,
因為破60買,買59.X,破62賣,賣62.X
4階就超過50K,7%除回去等於我本金71萬,
當然我資金準備不只71萬,而這也只是一波行情,
怎麼看都覺得:論文模型完全沒嘗試最佳化過。…
單區間操作:
為簡化模式,以T50的價格,每2元做為一區間,假定T50每年配息2元。
全部資金6萬元,在60價位買入1張T50。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上圖中,T50升至62則賣出,跌破60則買回,來回一次賺2000元。
當T50未升至62,獲利與買進持有策略相同。
當T50升至62後,經過一年又回到60,來回穿越區間一次,獲利與買進持有策略相同(各賺2000元的價差或股利)。當T50升至62後,一年期間來回穿越區間超過一次則賺,不足一次則賠。蛛網理論(多區間操作)可視為多個單區間操作的組合。
雙區間操作:
全部資金12萬元,在60價位買入2張T50。
第1型.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其效果等同如下: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但此圖只要操作1張T50,則可達到上圖的效果。所以上圖的方式浪費資金,無意義。
此圖2年穿越區間1次,則獲利與買進持有策略相同。
第2型.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其效果等同如下: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第3型.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這是錯誤的區間設定方式,不應該去設定2個區間,卻空出中間的一段不操作。
探討:
只有第2型才是雙區間操作正確的設定方式。
多區間操作:
可能操作的方式如下: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買-----------賣
買---賣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買-------賣
買---賣
56--58--60--62--64--66--68--70
買-------------------賣
買-----------賣
買-------賣
買---賣
探討:
1.
以上區間可以自由組合運用。
2.
經過適當規劃的蛛網,只會產生一個核心區(上面多區間操作中的62-64),所有區間都會穿過這個核心區,核心區的位置與獲利的關係最為密切(另一個當然是區間的大小)。
3.
基本上將蛛網理論視為多個單一的區間操作,分別計算可能的獲利,這樣會比較方便吧!
4.
看過去的線圖當然知道核心區在哪裡,但未來的核心區在哪很難抓。況且震盪向上型的走勢是沒有核心區的,買進持有策略贏更多。所以蛛網理論不容易贏買進持有策略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