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有人跟我一樣買房後不想賣股票的嗎?

綾小路 葉子 wrote:
尚未實現的獲利是300萬,你依然有資金周轉的缺口不是嗎?
這次撐過來了,下次呢?
繼續貸款嗎?
銀行不是慈善事業,下次還能借多少?只會越借越少而已

你以為的撐過來其實在很多人看來跟過去的以卡還卡債的方式沒兩樣

表面上你的貸款利率平均是1.x%
但是如果加上通膨來看其實是2.x%
你用的方法最後會變成不斷的開槓桿而且會收不了手
你覺得現在資產增加不少完全是自己的眼光獨到和紀律才撐過來,真的是這樣嗎?

你再仔細想想,資產的確增加了,想要學習有錢人的方法,那可能需要承擔很多的風險才能繼續前進。但是沒看到你對你的風險管理有任何著墨。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那你的資產可能就是紙上富貴而已。

風險管理是有錢人真的會有錢的地方
1.如果未來2年後升息了,你的利息繳交變成每個月2倍,你的緊急備用金可以承擔嗎?
2.如果未來股市突然崩盤持續2年,你的資產從2000萬變成1400萬,你的心裡素質可以承擔嗎?
3.如果你家裡突然需要一大筆錢,假設是500萬,但是銀行借貸已經沒辦法借出這麼多,你打算怎麼做?

不是不能借錢套利交易,而是有錢人真正重視的是風險管理比套利更重要。套利只是一種手段,但是沒有相對的策略做好風險防控,你要好好思考自己真正和有錢人的心裡和實際上的行動差異在哪裡,資產管理才能走的更遠更久。


感謝小葉子的提醒,風險永遠在獲利之前。
本人的確沒有在風險控制上著墨太多,開槓桿也是讓整體資產曝險比例更高。

但是我一直有個想法,就是股票成本護城河的概念。
理論上一家公司賺錢不倒閉,獲利也未下降,我可以從每年發放的5%股息中去下降我的投資成本,
也就是我在6年後假設遇到股災,我可以承受30%的折價,而不會蝕本,更何況去年我大開槓桿投資是在相對低點,也就是我去年買進的股票成本護城河更深。

我早年投入的根基營造,目前的成本已下降到4元多,股價折價90%我還未蝕本。

若用買入產生現金流資產的角度來看待投資,或許在股災低點時,更不會慌了手腳,畢竟我本來就不是要低買高賣的。

關於升息,這一點我真的沒有遇過,但是如同你說的,家裡需要用錢、升息等,這些都是「現金」不夠的情況
是吧?

但是股票本身就是一種易變現的資產,理論上只要不是「升息」、「股災」、「家裡急需用錢」一起來,我都
可以在T+2日拿到我所需要的現金,就算家裡需要500萬,賣股2天後也可以拿到不是嗎?

更不用說我的投資型房貸還有餘額200萬可隨時動用,保單貸款也有80萬可以在2天內上場救援,這些都是我的後援部隊,只有要籌資的來源,短期現金不足的風險我都無視他。

但如果遇到個股出問題,導致血本無歸的風險呢?我想每年調整持股,持續淘汰獲利不佳的股票能避免此風險,或是在資產大到某個部位用,投入ETF來做避免個股風險。

全壓入股真的是風險極大,但是把現金留在銀行,溫水煮青蛙的通澎也是一種實質的資產縮水。

這幾年的QE真的懲罰到的是沒有房、沒有股的一般人。

如果我16年前沒有買開始股票,我現在資產會少1000萬,如果我去年沒開槓桿,也不會賺到現在住的這間房子。

你說「你以為的撐過來其實在很多人看來跟過去的以卡還卡債的方式沒兩樣」,

你說的那些人手中沒有資產,只有負債,

我的負債100%以資產(房、股)的方式存在著,

是不是有所區別?

獲利小計485萬

補上這16年來每年已實現的獲利情況(賣出持股後才計算),
未實現獲利到上週則有602萬(每年配股配息都計入未實現獲利)
有了16年的實戰經驗,開槓桿我並不擔心會翻船。
pipienz wrote:
你說的那些人手中沒有資產,只有負債,

我的負債100%以資產(房、股)的方式存在著,

是不是有所區別?


你看到的資產未必是你想像中的資產
1. 房子對你算是資產嗎?
2. 股票表面上是資產,但真的持股的人都可以把股票當作資產嗎?答案是不一定
3. 你認為的只是賣股就可以持有現金是一種措施沒錯,但是你還沒回答你有面對你的持股假設從2000萬變成1400萬的心態和策略如何看待與處理?剛好遇到升息呢?股市做階段性修正(類似2020/3月),這時候你打算繼續增貸再加碼嗎?遇到股市大修正的時候,你想加碼,但銀行往往不會讓你增貸或是增貸金額降低很多,因為銀行是雨天收傘的行業,股市不好的時候,銀行往往不會隨便借你大筆金額.這時候又遇到升息要繳更多,你又不甘心股票下跌卻不能加碼,萬一又遇到剛好這時候需要一大筆錢逼得你不得不賤賣股票,你會很甘心地賣股票來籌措錢這麼簡單想法嗎? 所以我會問,你有考慮這些風險嗎?還是只是想,就賣股票沒甚麼?所以便宜賣股也沒問題?

第三題會問得比較多與比較細,其實相當於再問,當你資產越來越大的時候,已經不能用當時開槓桿的想法去做了
100萬有100萬投資的作法,但是當資產動輒3000萬~5000萬起跳的時候,你的投資策略絕對不是繼續開槓桿
而是朝向保本前提下讓資產繼續成長
當你資產來到3000萬~5000萬的時候
除非你能接受一個月的漲跌就是上下跳動100萬~500萬
不然大部分都是以保本為前提繼續讓資產成長

p.s.所謂負債或是開槓桿都是借錢的一種手段,只不過以卡養卡,最後弄到破產原因,是因為槓桿不斷往上開最後承受不了而破局
時尚所有 風格自我
pipienz wrote:
獲利小計485萬

補上這16年來每年已實現的獲利情況(賣出持股後才計算),
未實現獲利到上週則有602萬(每年配股配息都計入未實現獲利)
有了16年的實戰經驗,開槓桿我並不擔心會翻船。


你有評估過你這樣的投資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嗎?
光看每年獲利成長其實我看不太出來投報率(IRR)是多少當作參考
時尚所有 風格自我
綾小路 葉子 wrote:
你有評估過你這樣的投資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嗎?
光看每年獲利成長其實我看不太出來投報率(IRR)是多少當作參考






補上每一年累積的未實現獲利的情況。

我每年都在計算我和太太的總資產(股+現金)(2020年後計入房產→以市價6折計算)可以成長多少%?

資產增加來源為股市及薪資,近2年有含有被贈與的部份,並沒有去算IRR

2013年(增116.7萬) (資產增38.3%)
2014年(增124萬) (資產增29.4%)
2015年(增36.68萬-買第二輛車)(資產增6.7%)
2016年(增53.7萬) (資產增9.2%)
2017年(增42.5萬-老婆育嬰假) (資產增6.6%)
2018年(增89萬-老婆育嬰假) (資產增13.1%)
2019年(增209.5萬-育嬰假*9個月,含得到遺產100萬) (資產增27.3%)
2020年(增340.5萬-買房花費330萬其中179萬認列資產,家人過戶房產一棟市價6折計405萬認列資產)(資產增34.8%)(2棟房產市價在1000左右,認列6折約584萬為資產)
2021年(增223萬-----未完)(資產增17%-----未完)

這是每年淨資產的增加情形,我設定的資產年增8%,目前有記錄的期間,只有2年沒有達到(其中一年買車、一年育嬰假)。

我和太太的薪水在2013年合計約80萬,到2020年成長到約110萬

現在開槓桿的結果,就是股市市值大於淨資產

這一點目前看來是很危險,但是我持股中有30%是中壽,隨著中壽明年下市,我的股票市值會下降不少。

你的提醒很重要,若資產過大如何保護資產,這一點我會多向01的前輩學習…

另外如果股市修正我會如何做?我已回答過,會賣出防禦股(主要是特別股),購入跌深股。

不知道小葉子對開槓桿如此反對的原因是什麼?

銀行本來就不可能讓我無限制的開槓桿下去,

以我的情況來說,信貸最多開到200萬,理財型房貸也只能開500多萬。

你所謂的一直開高槓桿,是指又去股票質借嗎?我並無此打算。

也會留下約300萬(理財型房貸留220萬不去動用、保單貸款留80萬空間)的預備金儘量不去動用。

我實在不覺得有什麼情況需要這麼多錢去花費,讓我倒地不起。
pipienz wrote:
我和太太的薪水在2013年合計約80萬,到2020年成長到約110萬

現在開槓桿的結果,就是股市市值大於淨資產


當資產過少的時候,就是該投機的時候,ex:資產低於100萬
因為資產太少而使用過於保守的投資都不會加速資產成長的
這裡我看到的投機方式就是你說的開槓桿(理財型房貸+信貸)

不過最後一句話怪怪的, 淨資產=股市市值+房屋市值+現金-負債(開槓桿跟銀行的貸款)
股市市值大於淨資產只能代表你的投資部位大部分都在股市(因為你是透過房屋增貸這一塊來投入)
相對的房屋淨值=房屋市值-理財型房貸,你降低了房貸淨值轉去換取股市市值的提高
開槓桿是會加速財富累積不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也有人透過房屋增貸去買大陸的P2P
最後他的淨資產是負的,相當於他的P2P買的產品拿回來的本金(相當於你的股票)遠小於當初投入的結果
可是這時候他的P2P買的產品拿回來的本金一樣是大於淨資產,只不過淨資產卻是負的

依照我現在的淨資產來看(沒開任何槓桿),股市市值一樣是大於淨值

股市的市值和凈資產的關係看起來都是股市市值大於淨資產的
這應該是預期中的結果,應該和開槓桿或沒開槓桿沒有太多的關聯
時尚所有 風格自我
可惜你沒有在去年把股票拿去質押買入台積電
如果借款30%的話可以借出400萬 300元的時候買台積電 現在淨賺400萬
買新房的問題都解決了

適當的使用財務槓桿 然後投入長期增長的資產 可以加速財富累積

雖說已經錯過了一波 但是後面台積電還是看好

我平均成本340打算800才要賣一半
我現在自住的房子房貸1000萬就靠台積電幫我還了
pipienz wrote:
你說「你以為的撐過來其實在很多人看來跟過去的以卡還卡債的方式沒兩樣」,

你說的那些人手中沒有資產,只有負債,

我的負債100%以資產(房、股)的方式存在著,

是不是有所區別?


卡債是債務,房貸也是債務,對銀行來說是一樣要收利息的沒什麼兩樣
至於區別不過是卡債還不起是以債養債最後倒債
而你舉債投資股票市場,適逢這一年大反轉讓股票市場又創新高
你的投資標的剛好有趕上這一波
這也才讓你有信心上來發表這篇文章

但是,反過來想,難道每個人在這一波股市創新高人人都賺錢嗎?
活下來的人才願意上來發表成功者案例的文章
指出自己的眼光與策略是合理的
那些舉債投資尚未獲利或是獲利不如預期的人就不會上來回文章了吧
失敗者會認為沒人會關注失敗的例子
也沒人願意從失敗的例子得到什麼警惕(例如:適當開槓桿合理,槓桿開太高真的安全嗎?)

回溯一下之前P2P的風光年代
那些P2P尚未收起來的年代
某位R大不就每年貼出他的excel表格列出當年又賺了多少錢
這不也是另一種開槓桿在當年成功的案例嗎?

這是不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重點來了,我說的舉債這一類開槓桿真的有這麼不好?
我的關注在於,如果你認為這要做投資,就不該鼓勵隨意開槓桿舉債投資
如果做的是投機,怎麼開槓桿都隨意,因為你抱著就是投機心態而非投資心態
我的策略是開槓桿絕不會是成為我資產成長的關鍵策略

投資或投機沒有誰好誰壞,但不要把這兩者搞混最後很有可能會變成一種賭徒心態
覺得投資不夠刺激要槓桿一次開個夠,開好開滿,富足人生就靠一次性的大翻盤

最後也是我常告誡自己的,要用成長型心態來看待資產積累
資產成長絕對不是靠短期的一次性大翻盤也不是靠長期開槓桿就能走的久遠的

舉個例子,我買股票也買加密貨幣,加密貨幣我視為一種投機手段
但不會成為我投資的主力,一開始我只打算放入資產的10%,目前成長到20%
我依然會專注在真正需要長期投資的資產這一塊
這一塊才是我資產成長的核心

題外話, R大是某些少數即使失敗也願意面對的人,他也是願意上來回檢討文章
雖然他檢討只是有些逃避的心態,但能面對現實卻不會倒下的人還是值得讓人佩服
時尚所有 風格自我
pipienz wrote:
但如果遇到個股出問題,導致血本無歸的風險呢?我想每年調整持股,持續淘汰獲利不佳的股票能避免此風險,或是在資產大到某個部位用,投入ETF來做避免個股風險。

獲利不佳股票股價一定會起不來?很多獲利佳的股票都是見報後下跌阿
很多獲利不佳的股票反而是大戶再慢慢地買進囤貨用等未來一飛衝天
這就是個股的風險也是他讓人覺得可能獲取超過市場報酬的魅力所在
所以你這樣的投資策略再投入ETF之前,目前看來購買個股的風險依然沒有下降
而且已經購買個股的人很難會去特別接受穩穩的ETF的配置
時尚所有 風格自我
綾小路 葉子 wrote:
如果做的是投機,怎麼開槓桿都隨意,因為你抱著就是投機心態而非投資心態


樓主沒有開槓桿, 期權 選擇權 融資才是開槓桿,

樓主是借錢投資 , 只要借貸成本夠低 , 能夠維持足夠的現金流風險不高,

現在投資型房貸;甚至信貸利率很多都低於2% , 這種投資方式最糟糕的結果是投資標的大跌沒有止損,

把借貸的錢都賠了 , 就算發生了要面對的就是每個月的本息 , 只要現金流過得去都不是大問題

投資標的慎選勝率很高, 心態上也不要養大賺快錢的胃口就是可行的策略

平常人不冒點可控風險如何財務自由!?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