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彭總說真的還是真的滿利害的
至少都還算穩定~
高盛:不降息降準任人民幣乾貶 中國把自己逼牆角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2-01 10:46
高盛私人財富管理部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接受《Money Monday》專訪時表示,中國於去年8月11日匯改後,未減息降準大規模放水便將人民幣貶值,跟着見人民幣貶值太快又出手干預,向市場拋美元買人民幣穩定匯價,等同抽緊銀根,結果中港股市勁跌2-3成。他認為,連串政策失誤後,中國決策當局把自己迫進牆角,目前已進退兩難。
香港《明報》報導,哈繼銘分析指出,日本央行於2012年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E),導致兩個結果:一是日元貶值;二是日本股市上升。歐洲央行之後也在2014年推出QE,也是導致歐元貶值,但是股市上升,去年歐洲股市以當地貨幣計算在全球成熟市場漲得最多。反觀中國,無論是8月或最近這次,都沒有減息降準放鬆貨幣政策,就簡單把匯率貶值,這是『乾貶』。結果大家都拋人民幣去買美元,央行卻又不希望人民幣貶值太快,只能把美元拋出去、把人民幣買回來,但令市面上可流通的人民幣減少,是一種緊縮的貨幣政策,結果導致股市下跌。
哈繼銘認為,正確的貶值方法,應該是像日本及歐洲央行通過寬鬆貨幣政策來導致的,不能夠本末倒置,(大陸決策者)希望人民幣貶值就去貶值,因為這麼一貶的話,實際上是推行緊縮貨幣政策,這不單對經濟沒有帶來支持,反而帶來衝擊。
此外,中國當局恐礙於經驗不足,所以在8月沒有減息降準便把匯率貶值,結果導致股市大跌。之後又未汲取教訓,在過去2個月再重蹈覆轍。哈繼銘說,當局一錯再錯,可能屬體制問題,「我個人的猜想是,目前中央強調供給側(supply side)改革,所以(政府機構)再不敢提出任何需求方(demand side)的刺激方案了,而減息降準正是刺激需求的手段。
哈繼銘呼籲中國應參考外國經驗,所謂供給側改革,關鍵是善用市場機制去分配資源。他舉例,上世紀80年代雷根當美國總統,柴契爾夫人出任英國首相時,均以『政府放手、由市場來引導』的理念治國,當中英國便把不少國有企業出售或私有化,結果帶領經濟捱過短期陣痛後迎來中、長期持續增長。
哈繼銘表示,由於中國連番政策出錯,故已「把自己迫進牆角,之後就會進退兩難」。目前市場已形成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惟國家領導人近日卻表明人民幣不會貶值,因此他預料人行短期內已不可能減息降準,並且會以外匯儲備拋美元買人民幣捍衛匯價;惟外匯儲備料因此以每個月千多億美元的速度減少,以去年底約3.33兆美元的外匯儲備計,幾個月內便會跌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按外匯充足性公式計算的2.8兆美元警戒線水平,料屆時人行將加強外匯管制或讓人民幣有序貶值。
哈繼銘預料人民幣今年底將貶值至「7算」水平,以在岸價上周收報6.5759水計,即年內人民幣將進一步貶值約6%。
----------------------------------------------------------------------------------------------
大陸中央調整經濟結構,祭出宏觀政策──供給面改革,企業為避免斷頭借不到資金、銀行業者創造業績,近期積極搶發貸款,讓半個月內信貸放款金額就飆高1.7兆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8.5兆新台幣。這種奇怪情況,疑吸引大陸人行開會檢討,除認為銀行端對流動性預期偏向樂觀,導致準備不足,要求好好反省,也重申不會輕易降準的立場。
近期有業界人市以「半個月內信貸投放達1.7兆元,央行很生氣」為題,投稿華爾街見聞發表看法。內文指出,金融界疑流傳一份大陸人行的開會紀錄,人行領導高層認為1月的銀行信貸放款太多,要求銀行好好反思,也說大陸補充流動性工具很多,不會輕易降準。
歸咎原因,企業或受到中央領導高層高唱供給面改革口號,擔心國家會指示銀行緊縮銀根,特別是對那些產能過剩的產業擔心借款更難,因此搶在政策落地前先動手搶錢。
此外,銀行行長們或背負業績壓力,只能盡早對企業放款賺取更多利息,不過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產生流動性緊張,不利穩定發展,所以人行才拋出風向球,示警意味十足。
(旺報即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