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977 wrote:
股海大的舉例很有意...(恕刪)
實驗的起因,應該是想要確認觀察到的現象。所以一般是觀察先於實驗。
量跟價會不會產生動能,我的觀察是會。也許大家也可以依照自已的体驗去下個結論到底是會還是不會。
不過,就算是會,是可以從量價的成交情形体驗到股價有一個慣性的動能
但要實驗,應該是有難度,也很難得到一個固定的公式。
所以只能說有這個現象,很難從科學嚴謹的角度証明。
第一次看李佛摩的自傳,也覺得很有意思。李佛摩頭腦應該是非常好。他原本是在交易所當抄寫員,抄寫股票的所有成交記錄,當時沒有電腦,所以沒有東西可以分析,李佛摩卻能在一隻股票的成交記錄里,在一大堆數字中,看出成交記錄可以預測該股的下一步的走向。
我想,說李佛摩是技術分析的鼻祖,應該不會有人反對吧。
他後來用這個方式,在每一個 "空桶店"(bucket shop, 買空賣空私設交易所)幾乎戰無不勝,至少可以猜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純用量價的技術分析是可以獲利的。
至於現在能不能純用技術分析賺錢,個人是覺得有可能,但應該也僅止於少數,除非頭腦反應良好,運氣好(至少沒遇到鬼),一般是不太可能賺大錢(小錢有機會)。
nickmail1971 wrote:
那等於是說統計學沒有用,很多的公式都是經驗+統計學弄出來的...(恕刪)
統計學某些狀況是真的沒有用
以民調為例.選擇什麼性別,年齡,職業,黨籍,作息時間調查
樣本需要多少人 ? 抽樣方式是街訪,電訪還是郵寄問券 ?
這些樣本選擇的過程中出問題,最終的信心水準和抽樣誤差率就會差很多
比方隨機統計三千人,但是只取樣士林北投等綠營票倉區
綠營候選人自然會取得比較高的支持度均值
這樣的民調卻無法反映現實
觀點回到技術分析
有兩個小朋友在打架,你也許可以從傷口數量看出誰比較佔上風
但另外有好幾個很壯的學長正別著手,悠悠地站在旁邊看
不要說這些學長全部下來,只要下來一個人整個戰局就會改變
以鴻海為例,近年月交易均量大概是七十萬張
但全鴻海股數高達一千七百萬張
等於是只看0.04%的少數股票動向,當作其他99.96%的全體想法
兩個毛小孩打架,還當旁邊的大學長死了一樣
為什麼技術分析常常必須用停損的手段來對抗黑天鵝
莊子有句話叫"井蛙不可語海,拘於虛"
因為當你觀測的空間只侷限在一個井這麼大
自然就無法收集到海洋各處的大數據,做真正準確的判斷
技術分析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觀測到的樣本根本無法準確代表母體
股海神經 wrote:
其實我看股價的技術分析也是如此。
一般以為技術分析是怪力亂神,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大部分是真的怪力亂神。
但技術分析里有沒有比較科學的一部分,我是認為是有的。
拿 KD 指標來說,
K' = 2/3K + 1/3RSV
D' = 2/3D + 1/3K
RSV 的定義我就不多談了,原則上它是股價的拉力,收盤價往上,RSV 增加。
如果用力學 F = ma 來比例, RSV 約當是 加速度。F就像買盤力道,m 像是股價*量
這樣的話,K就比較像加速度,D 則像平均速度
當K往上穿過D時,加速度超過平圴速度,其來原是買盤力道超過賣盤,淨力把 RCV往上拉。
當K往下穿過D時,則相反,表示賣盤力道大於買盤。
KD 指標的定義不變,但每個技術分析者用法則不同,有的人可以用的精準一點,但我相信誇大使用的更是不少,讓人誤解以為KD 指標沒什麼用處。
不管每個人用的好不好,但這個指標的確指明了目前這隻股票的買賣盤力道差異。
其實要用得好KD 指標還蠻難的,就像練太極拳一樣,練了3-5年,一樣沒辦法 接地之力,把力道送給對手。要練到成功,你得要一步一腳印去感知力道如何在体力運轉,並經過不斷的練習去活用它。
KD 指標也差不多,每一隻股票,就有它的不同產業基本面,不同的市值,流通量,市場的認同度,股價的效率化速度。
所以在運用技術指標到不同的個股時,特性是不盡相同的,你得要經過不斷的觀察,操作,去熟知每隻股的股性,然後才有辦法把技術指標用的精準一些。
基本面是對股票是否有投資價值,
技術面是針對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進行觀察是否符合技術分析,進而切入買賣點與趨勢判斷,
技術分析有如一把神兵利器,會武功者可以輕易駕馭揮灑自如,
不會武功者有如破銅爛鐵,不傷敵反傷身,
究竟是自身的問題還是武器的問題.
股海大對於技術分析的指標十分透測了解,
確切說到指標的功用,股票不就是買與賣之間,
而技術分析不只有指標,還有量價,K棒,型態,均線,盤面..等,
眾多考量要素,且牛皮股,飆股,箱型股,大中小型...等亦有不同操盤方式,
如果那麼簡單,財富不會只有少數人擁有,
如同股海大所言"運用技術指標到不同的個股時,特性是不盡相同的,你得要經過不斷的觀察,操作,去熟知每隻股的股性,然後才有辦法把技術指標用的精準一些"
如何從股海中找尋出符合技術分析操作模式,那就知道主力的動態,
那就尋找到開啟寶藏的鑰匙,不過要花時間研究就是了.
lsd193anthon wrote:
技術分析盡可信?某天A...(恕刪)
你說的這項,是可以用技術分析研判的,而且用非常簡單的技術分析K線+成交量兩種就能判定
第一,前日涨停鎖死,
第二日,要觀察
1.是否繼續涨停,是否繼續鎖死=如涨停繼續鎖死可續抱
2.如涨停再打開,然後繼續鎖死,要注意鎖死的數量與前日是否有明顯的減少,有則可考慮減倉
以上兩項為K線為一字或是T型,可續抱,但隔日開盤都不能低於收盤點,且量索死故量能判斷還有上衝的動力,但盤中如打開,再鎖死量縮量則表示賣盤開始大於買盤,但多方主力又取得發球權,可繼續觀察直到多方動能衰退
3.第二日涨停,但打開無法鎖死,但盤中又放量轉折
此表示盤中有人大量出貨,一般上涨中會主動拋盤量如此大,那一般都是主力所為,散戶在上涨行情中,很少會主動拋出如此大量,因此需要配合觀察,此涨停鎖死是在剛啟動段還是末升段,啟動段主力也會涨停後然後反轉拋出,引起散戶恐慌,拋盤,然後吸籌,這樣的話後續的日子一定會有一根比這一天還大的量且價位遠超過這一天的K線價位出現,如果是末升段要考慮主力是否開始出貨,
簡單判定就是會放量連續跌,形成價跌量增型態,且跌破重要支撐,如起涨點等(如6月1號到6/4號的大盤走勢)就是明顯的價跌量增的逆市盤現象
而你說的第二天盤中,只要懂技術分析的人馬上就會立馬下車了,簡單就是涨停要縮量,但隔天放量卻不能涨停,這麼大的量除了主力外誰能為之,連這個都不能判定,技術能力等同幼稚園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