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塊則用來拉擡、操縱股價的控盤資金。
這兩塊資金需要相互配合,由於其性質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原則上的使用方法就更加不同。
(1)控盤資金主要是以持幣爲主,建倉資金主要是以持股爲主。
(2)控盤資金主要是以短線操作爲主,建倉資金主要是以中長線操作爲主。
爲了穩妥起見,莊家的運作資金只要按照目標市價,一般只要能夠達到控制了目標上市公司流通量30%~40%的份額作爲“底倉”的基礎上,然後還能夠用另外的資金控制、操作其餘未控盤部分30%~40%份額的話,以短炒的方式進進出出,通過反覆買賣來保持股價的平衡運行,把握買進賣出控制股價的節奏和影響,則基本上就可以成功運作該項目了。
一旦出現意外無法應付,則可能使莊家的整個運作計劃失敗,爲其帶來極其大的損失。
這個數額一般只需爲總資金的5%~10%即可。
在一般意義上而言,運作準備長期投資的目標上市公司股票,莊家都會傾向於自己建倉鎖定的“底倉”越多越好。
而僅僅只是運作短期的投資項目,則莊家建倉的比例也比較少,股價在上漲過程中短線震盪成分也會增加。
如此,莊家控盤使用的資金自然也就可以相對少一些,日後股票的價格即使是翻上了幾倍,也只需稍微套現一部分獲利的股票就足以維持控盤的能力,股價的短線波動不會太大,上漲趨勢也會比較平穩,上漲空間也就自然較大。
莊家在操作過程中的實際控盤難度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場外未鎖定流通籌碼的絕對規模,外面遺留下來的未鎖定流通籌碼越多,則參與的投資人數自然就越多,莊家控盤也自然會相對困難得多。
有的時候,莊家也常常會通過讓其他人幫助“鎖倉”來減少場外遺留的未鎖定流通籌碼的規模,從而使股票的盤面變得相對容易控制一些。
一旦我們在市場上開始大量地收集、鎖定一些流通股票時,股價自然就會因爲流通量減少了而逐步開始上漲。
故此,莊家在市場建倉吸籌的時候,一般都是悄悄地進行的,以免節外生枝,影響自己的操作計劃。
如果事先準備了5個億資金準備坐莊上面所說的那隻目標上市公司股票,首先,我們就必須要暗中以3.6億元左右資金在3元附近價位上收集到1.2億股,這樣就控制了佔股票總流通盤60%份額的“底倉”,這也就是我們用來做長線的莊家成本,也是我們未來獲取暴利的根基所在。
其次,我們只需要用餘下的1.4億元控制、操縱那剩下8 000萬股未鎖定流通籌碼即可。
按照此時3元的市價,只佔其額度的46%左右,一般只要達到能夠控制、操縱未鎖定流通籌碼的30%左右,項目就基本上已經大功告成,這就是我們用來做中線莊家的成本。
剩餘下來,我們在運作上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拉拾股價上漲的過程中用少量資金通過不停地買進賣出,維持股價向上運行一路上不賠不賺即可,這個資金的成本就是我們用來做短線莊家的成本。
那麼,若是未來的股價上漲到了6元,則全部的股票流通市值就已經由6億元變成了12億元。
而我們前期所掌握控制的3.6億元“底倉”就已經升值達到了7.2億元。
此時,只要我們維持股價不出現大幅度下挫就能夠全身而退,暴利就完全可以迅速地得以兌現。
在整個拉擡股價的過程中,我們的控盤能力是會隨着股價的逐步上漲而開始逐漸下降的,除非我們擁有足夠的資金量能夠維持高企的股價所需。
在這個股價上升的過程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中線莊家不停地高拋低吸賺到利潤,使自己做中線資金量的盈利部分能夠維持與股價的上漲同步的態勢,這纔是中線莊家的真實意義所在
在透析莊家的持倉量時,必須對股票流通盤的持倉分佈做一個大致的分析。
通常,流通盤中20%左右的籌碼是鎖定不動的。
這部分股民,是正兒八經的長線投資者,無論莊家如何震倉、洗盤,也不容易收集到。
當然,他們對莊家的拉高和派發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干擾。
剩下80%左右的籌碼在中短線投資者手中,其中大約有30%的籌碼,於高位深幅套牢。
這部分籌碼在莊家拉昇時構成強大的阻力,所以在吸籌階段,莊家往往通過長期低位橫盤或小幅震盪,散佈利空消息。
在大盤上漲時故意壓價,讓套牢者割肉出局,喪失解套希望,才能達到籌碼收集的目標。
另有30%左右屬於我們通常所說的浮動籌碼,這部分籌碼最容易拿到手。
還有20%左右的籌碼落於民間大戶(或老莊)之手,莊家必須消滅掉這一部分籌碼,在拉昇時纔不會遇到太大的困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