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金控 總公司分點 大量買進三檔折價的ETF 自己的折價ETF買超金額最大
看來有一天 自己的投信願意大量打開給自己做買回申請(贖回)時
這些人會超級大賺
果然是肥水不落外人田阿
一堆各地券商分公司的500張倍數的受不了(因為不給確定日期,也不讓你贖回)
只好被迫賣出 然後剩下的就是確定未來會額度開放的
以及不甘心的願意苦苦等待的人
我沒有說這些母公司的點或者自營商去買不對喔..事實上 因為有這些人以及自營商大量的買進 才造成折價不會這麼的大
想賣的人 隨時可以在市場賣出..
但我要指出的是 每天投信只有特定幾個小小的額度放出來 不讓人贖回
間接導致 基金投資人 在市場賣出 這也是讓折價一直無法收斂的原因
所以一碼歸一碼
自營商大量買進等待贖回是對的
但投信的作法 導致基金投資人 權益受損 (不能以淨值左右贖回)
製造出這樣的情境
最後導致 同金控的自營商 大大的獲利 還得稱讚自營商
這樣子到底算哪招阿?
果然是皮到底的投信
真的拿他們沒辦法??
ps:我還在苦苦排隊阿
msds wrote:
所言甚是。雖然如此...(恕刪)
說真的,玩大陸的ETF真的比較有趣,他們分級基金套利的玩法比台灣公平多了。如果台灣沒留的話,我是認真考慮趁這波台幣相對強的時候換到大陸去買同樣的標的,單純的ETF因為折價陷入進退兩難,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http://xueqiu.com/S/SH510300
主要癥結點在於金管會有規定ETF發行單位在接受投資人買回申請後,於買回執行日起最晚須於三十個營業日內匯回價款。
這個規定的立意是要保障投資人於申請買回後可以確保收到價款的期限。
但是對於投資陸股的ETF而言,因為受到QFII每月匯出金額上限不得超出前一年底持股淨值的20%規定,所以投信會先計算每月可匯回價款的上限,然後依據及時淨值計算出每日可買回的額度,再依照各券商分配比例後,後續由"各券商自行分配額度給投資人"申請。所以細部額度分配是各券商,不是投信。(所以預約額度黑箱問題是在券商)
該副總的說法是,投信本身也非常願意不用額度限制接受買回,但是金管會的30日內須匯回價款規定讓他們不得不做額度控管,即使投資人願意等超過三十天他們也不敢接受申請,因為這樣就違反金管會規定了。
所以解決方法是需要找金管會反應,把原本"ETF申請買回需於30日內完成匯款"的規定修改成"ETF申請買回需於30日內完成匯款,但若該ETF投資地區受限於QFII等法規限制導致每月匯回款項有上限者,ETF發行方可於徵得申請買回之投資人同意下延長匯回價款時間"。這樣就解決問題了。
元大投信的副總說只要金管會修改規定,它們非常願意配合取消額度控管。
我已經在金管會臉書留言,也同步在金管會網站的民意信箱反映。希望金管會能看見同時盡速修正相關規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