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筆的錢,買進「適當的」股票型ETF,
例如追蹤某種未來發展前景很好的【大類型產業】,
例如【美國】的科技類產業,包括「半導體設計、半導體製造、電動車、新能源、
金融科技、電子商務、雲端、手機、電腦、伺服器、線上串流影音」等產業,
科技類產業不是只有單一產業,包括多個產業,風險已經很分散,可以放心。
買進適當的股票型ETF之後,就一直抱住,不要賣,長期持有至少10年以上,不用盯盤。
平常除非是有急用,才賣一點點零股,能夠支應開銷就好。
如果平時還有閒錢,那就可以【不定期、不定額】繼續投入,
不要去猜測與等待適合的買進時機,一有閒錢就買進。 ◆◆◆◆阿彌陀佛
因為「第一、我們沒有擇時的能力」;
第二、就算某一筆錢買進的價位比較低,長期的平均年複合投資報酬率也提高不到1%,
但你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神在研究買進價位,划不來。
只有足夠懶的方法,才是真正適合小散戶裡面,99%以上的人的方法。 ◆◆◆◆阿彌陀佛
就是這檔股票【什麼時候】或【什麼情況】應該賣出。
如果當初買的是價值被低估的「價值股」,以一個便宜價買進的,
打算等到這檔價值股的價格「回歸到價值」,
也就是漲到「合理價」的時候賣出,
問題是,一檔股票的價值是每股多少錢?這個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例如,P/E,也就是「本益比」,多少才算合理價,
是10,還是15,還是20,還是40,還是80, ◆◆◆◆阿彌陀佛
有些公司最近四季的淨利是負值,本益比是N/A的,那合理價是多少?
這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搞到最後,常常也是亂賣一通,沒什麼事先規劃好的策略。
如果是很認真的小散戶,為了研究一檔股票
【什麼時候】或【什麼情況】應該賣出,
他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神,划不來。不管他是小賺一些還是虧損。
總之,以現在這種環境和小散戶裡98%以上的人自身的條件,不適宜自己選股。
買進適當的股票型ETF,然後【長期持有】當作在定存,
是真正可靠、能讓你賺到錢的方法。◆◆◆◆阿彌陀佛
因為要分散「個股風險」,所以會持有4檔以上的股票,
可是這些持股大部分每年都會配發1次或2次的「現金股利」,
領到現金股利,還得再把錢拿去買進股票,
因為這樣才會有「複利」效果, ●●●●阿彌陀佛
如果是把那筆現金股利拿來花掉,就沒複利效果。
所以領到現金股利之後,又得【花時間、精神】買進股票。
但如果是買入2檔ETF並長期持有,就會比較輕鬆,
因為每一檔ETF本來就是持有一籃子的股票,已經分散個股風險,
所以只需持有2、3檔ETF就很夠了。
這樣如果ETF配發現金股利,
就不用花那麼多次的時間和精神,用現金股利再去買進ETF。
而且有些ETF是不配發現金股利的,
它的持股的公司盈餘成長是反映在ETF的價格上漲,
那就更省時、省心了。 ◆◆◆◆阿彌陀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