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2017年是台灣ETF(指數化投資)+再平衡(資產配置)的起始年。

3.我只願意持有投資級以上債券ETF。
4.這檔被我剔除了,波動大,內扣費用高。
美國公債目前殖利率極低,因此我有疑慮,暫時用台幣活、定存替代。

不管怎樣,投資組合我會納入40%股票配置,但看你對「波動」的心理承受度。(ex:兩週內投資組合蒸發數百萬,仍無動於衷。)
因為你配置的怪怪的,似乎都為了配息,而非長期資本成長。

你額外問的屬於中等難度,建議自己試著找答案。(想法正確,每檔債券ETF更動、替換標的時間,可能不同,但淨值早已反應。淨值是否持續降低需看基金的配息政策,如果來自於本金,自然不妙。目前指數基金多數設計,只配發孽息。)


tonymist wrote:
請教十二夜月大,最近...(恕刪)
Jigger wrote:
SPY 25%QQQ(恕刪)


請教JIGGER大
您的這個網站是否會將自己建立的投資組合做一些風險跟報酬的回溯分析呢
我看內容似乎是如此
若是的話
可否分享一下
謝謝
十二夜月 wrote:
3.我只願意持有投資(恕刪)


謝謝大大
您的建議沒錯
而會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我本身自己的一些因素
1.我自己有自己的主動式股票配置,當然和版上訴求的指數化配置有所衝突,但基於個人原因,股債配置的"股",我目前仍會用主動式管理,所以上述的配置是股債中的"債"

2.多以配息為主的原因是因為打算讓這筆錢在之後退休時可以做為每月的日常開銷,又考量到如果買進的是非配息型的,就需要靠賣出持股換成現金領回,但目前的複委託成本太高(以每月賣出個2-3萬台幣來算,因券商多有低收,手續費成本佔比過高),所以才用配息型,可以省去這部分的成本,不過事後想想,其實可以先建立非配息型的,等到真的退休後再轉換成配息型的即可,不過部位目前已建立了,也就先以此為主,再透過配息再投入去彌補複利的部分

3.也因如此,所以其中3跟4的非投資等級債券就是貪圖其較高的配息,可以在我還算年紀不大的時候,可以利用每年較高的配息再去投入投資等級債或是其他標的,我有試算過,若以目前的配息狀況,5年後,目前的投資級債VS非投資級債的比重會從現在的4:6拉高成5:5,10年後會變成6:4,隨著年紀越大,比重會越靠近保守的水準

謝謝十二夜月大的回饋,希望可以透過您跟其他前輩的提點跟分享,讓我可以更加進步

PS.那個您說的中度難度的問題會是我目前的癥結
因為若真如此,我以為的複利再投入,其實只不過是從自己的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而已
這才是最大的自我欺騙 哈哈
1.如果已有主動式股票部位是ok的,兩邊加起來就很完整。

我也是喜歡手上同時有股票、銀行特別股、債券ETF長期持有來創造現金流。

(這兩個富邦組合H、A都是在試策略跟標的,看未來能否應用在大額資金。)

2.雖然不是很想指名,但類似聯博高收益債券(配息型)等多家基金公司都有配到本金的跡象,來維持「表面上」的高配息,吸引散戶。

3.富邦特別股我發現配息並未高多少,也無債券的防禦性,內扣費用又相對高,因此剔除。(附上跟富邦投資級債的圖)




tonymist wrote:
PS.那個您說的中度難度的問題會是我目前的癥結
因為若真如此,我以為的複利再投入,其實只不過是從自己的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而已
這才是最大的自我欺騙 哈哈(恕刪)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台股前陣子創新高,紀錄一下,投資組合報酬率本月果然飆升。
109.3月悲慘世界、109.7月美股台股歷史新高,百年以上的投資歷史無數次驗證了「市場無法預測」這件事情,包含輕原油負37.63元結算,完全超出99.99%的投資人想像力之外。

只有新手跟六分實力的投資人會去預測市場(用壓力、支撐、K線能推測股市走向?),
「人貴自知」願意承認自己無法預測市場的資深投資人(及指數投資人)大有人在,但檯面上的「股市名師、達人」有誰敢承認呢?承認後有怎麼有學生、訂閱可以大賺呢?


【投資組合H】股4債6



【投資組合A】股4債6,規模初破百萬,目前恒生國企ETF一直表現不佳,可得知分散國家投資,有助於建立較佳的投資組合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