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證券交易所昨(23)日晚間公布證券商申報集中市場單一日整體違約交割數據,在「買進加計賣出合計總金額」約為近3.1億元左右,代表市場整體真正違約交割的「買進、賣出相抵後合計總金額」為2706萬元,整體違約交割金額連續二日衝上2千萬元以上,屬於近年來極其罕見的狀況,其中唯有長榮這一檔個股達違約資訊揭露標準,總金額高達近4616萬元。
在疫情威力發酵的作用之下,航運股得以碰巧撈到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好行情,貨櫃三雄的股價漲幅更是以倍數在飆,華麗秀翻全場,好一大票投資者們懷抱著想要成為航海王的雄心壯志進場,導致近來台灣股市股票違約交割事件屢見不鮮。台灣證券交易所揭露單一檔個股的標準是為「同一標的證券的當沖交易違約互抵淨額,加計非當沖交易違約買賣總額合計達2500萬元」。
航運股貨櫃三雄是近期許多當沖客的熱門標的,這已經是自今年5月航海王開船飆漲以來,長榮第三度出現證券商申報鉅額違約交割資訊的事件了,在短短三個月內驚傳三次,分散在富邦、國泰、元大、新光、統一等14家證券商據點,當中違約金額最高前二名為華南證券東勢分公司、其次是台新證券台南分公司;此外,陽明、萬海、中鴻、台耀也都曾遭證券商申報鉅額違約交割。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揭露資料,在今年7月15日證券商申報集中市場單一日整體違約交割買進加計賣出合計總金額達到1.9億元,至於買進與賣出相抵後合計總金額為3608萬元,寫下今年5月航運股熱潮以來的最高紀錄。而當日達違約資訊揭露標準的個股標的是陽明,當時陽明在創下歷史新天價後暴殺,違約交割的總金額達到5056萬元。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