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上一棟鄉下靠市區的40年透天 邊間屋主106年買600萬 今年想賣800萬旁邊就是大面積的農田 有很漂亮的風景地也不算小 院子很大 約個朋友烤肉 甚至弄個籃球半場應該都沒問題離市區也近 採買會很方便雖然屋況還需要整理但整體來說是很棒的房子基本上什麼都好 但是長輩就提醒 這似乎是畚斗屋住了輕則破財 重則家破人亡 不能買當天去看房 裡面格局還算方正是事後想才發現 確實是前面大後面小這算畚斗屋嗎?
我沒聽說過這個詞,查了一下,基本上,講的是"厝身",而不是地形。你可以參考林會承教授幾十年前出的台灣傳統建築手冊,裡面有講到這個東西,屬於"厭勝"類的禁忌。基本上,傳統建築,通常指三合院,左右廂房,俗稱"伸手"。當你站在正屋,由屋內望向屋外,左邊的廂房,叫做左伸手、右邊的叫做右伸手。一般傳統的三合院,左伸手會比右伸手長,因為右伸手比左伸手長,會像乞丐,把手伸長長的,在要錢。同樣的,整個三合院,就像從天上俯視一個人,正身是頭、肩;兩側是左右手。你可以試著自己站站看,如果你兩手平伸與肩高,最遠的兩手指尖,如果跟肩膀寬度是比肩寬,就是你說的畚箕屋,這會不很穩定;反之,如果兩手掌、手尖部位稍微內縮,比尖窄,俗稱布袋屋,是一種環抱、聚攏的格局。傳統建築的根本理念,來自於天人合一說,所以會有很多擬人的想法。畚箕屋是其中之一。本屋,是不是畚箕屋?其實我看不太出來,現代建築的邏輯,跟傳統建築的邏輯,是不一樣的。能不能直接把傳統建築的語彙,套用在現代建築裡面?恕我學得不深,不知道。目前理論界上,應該沒有這樣的說法。喔,如果你聽得懂上面最後那一句,你應該會知道,現在電視上跟你講的啥風水,都是唬爛的...傳統建築上的用詞,是無法直接適用在現代建築上啊!...都沒有伸手了,你在那邊講什麼畚箕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