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上個世代被車迷們稱為三大神車的三款超級跑車嗎?分別是McLaren P1、Porsche 918 Spyder與Ferrari LaFerrari,由於量產車款發表時間幾乎相同,加上綜效馬力達到900匹左右級數的油電動力導入,以及相對稀有的限量身份,讓車迷們將其視為「神車」般的存在。歷經十多年的時間淬煉,反倒讓這三大神車更顯珍貴且特別,身價更是逐年水漲船高!
經過12年時間,除了Porsche 918 Spyder後繼車款尚未登場以外,包括McLaren P1及Ferrari LaFerrari皆已迎來新世代接班人,各自命名為McLaren W1與Ferrari F80,不僅持續將油電動力發揚光大,更進一步迎來更全面、更豐富的科技與電控系統加持。McLaran繼全球發布會之後,再次於亞太區域舉辦媒體發表會活動,這次我們便是受到McLaren Taiwan邀請,來到澳洲墨爾本來一窺W1的廬山真面目!

來到活動場地,看見門口寫著McLaren House的旗幟,不禁想起McLaren Taiwan在去年底舉辦的一場「McLaren Artura Spider Exclusive Experience」,同樣是選在宛如世外桃源般的靜謐場所,讓與會媒體可以徜徉在McLaren車款的美好氛圍裡,何況這次與會的還是全新世代旗艦W1!

走進長廊,率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兩輛McLaren,分別是Artura Spider及750S,因為這趟行程其實相當豐富,除W1亞太區發表會以及W1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的一對一訪談,結束後還能進行一段試駕體驗,試駕車款即為眼前這兩部車。

換個角度,750S背後這棟屋子即是新世代旗艦W1的發表場地,忍不住想快點進去一探究竟了!

進來活動場地,W1靜靜地被黑色布幕覆蓋著,只能從輪廓幻想它的實際姿態。從比例來看,車身似乎並未刻意放大,視覺尺碼感受與P1相近,但線條更銳利、重心更低。即使尚未揭幕,那股蓄勢待發的氣場,早已蒐集完每一位入場者的目光。

在主舞台旁,McLaren為媒體們準備一個極具品牌氛圍的Workshop區域。牆面上並列著F1、P1與W1的大型海報,象徵品牌三個時代的技術傳承與演進。搭上柔軟沙發座椅與溫潤燈光,營造出輕鬆的訪談氛圍,一旁則陳列著色卡與材質樣本,則讓人能近距離觸摸McLaren在工藝細節上的堅持。這裡我們將會與MSO部門進行簡短訪談,因為每一輛W1都是經過車主精心打造,都是MSO部門與車主協力合作的獨一無二作品。

隨著主持人前言介紹完畢,W1也正式完整揭露在我們眼前,實車樣貌真的是遠比照片或影片呈現來得更加震撼!不過關於W1的細節待會再來介紹,因為我們要先來聆聽這位W1 Product Manager產品經理Heather Fitch的簡報,包含W1的產品亮點內容,接著就先來看看重點簡報的內容敘述。

W1的性能哲學從空氣力學開始,全新開發的空力套件可創造高達1000公斤下壓力,搭配全新「McLaren Aerocell」碳纖維單體座艙,帶來絕佳的車身剛性與輕量化表現。更可怕的是它的馬力重量比,1275ps馬力僅需帶動1399公斤的車重而已!

W1動力源自一具全新開發的MHP-8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結合全新V8引擎與e-module電動馬達,綜效輸出達1275PS,成為史上最強公路版McLaren。這套系統不僅是純性能的象徵,更代表品牌在電氣化時代對駕馭激情的重新定義。

純粹的駕馭連結,是W1開發理念的核心。後驅設定結合液壓轉向與煞車系統,並搭載源自F1技術的懸吊結構,以及全新世代Race模式與駕駛控制介面,讓車主能在性能極限與日常之間自由切換,同時保有McLaren一貫的機械靈魂。

W1在設計上追求「戲劇張力」的極致,車門採用全新鷗翼設計,搭配線條大膽的空氣導流結構與品牌史上最極端的後方大型擾流尾翼,將視覺與功能性完美融合,每一處細節、每一個角度都展現著McLaren對「速度的美學」的詮釋。

透過線條展示的透明座艙比例,揭露W1以駕駛為中心的設計思維,包括極低坐姿與包覆式視座椅,確保操控每一瞬間都真實回饋,另外由於座椅採固定式設計,因此駕駛者坐姿就只能透過方向盤跟踏板來調整。

McLaren Special Operations(MSO)為W1帶來史上最廣的個人化選項,從碳纖維紋理、漸層塗裝、鍍金隔熱層到專屬選配套件,皆能依客戶需求量身打造。輔以首次導入的「McLaren InnoKnit」創新織物技術,讓內裝質感更具科技感與專屬性。


當黑幕揭開那一刻,一輛鐵灰色塗裝搭配橘色線條點綴的W1現身在我們眼前時,只能說這傢伙真是帥翻了!不同於P1相對優雅且柔美的曲線設計,W1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P1跟Senna的綜合體,部份輪廓看得出與P1有些相似,但在空氣力學上的擾流鈑件設計更加大膽,更趨近於我們見到Senna的那種暴力感!尤其是車側包覆於車門前後的大型擾流飾板設計,以及車尾可以延展三十公分的大型尾翼與線條誇張的Diffuser下擾流飾板。
光是還沒啟動,就能感受到W1滿滿的霸氣!可惜這台尚屬於Demo Car展示車身份,無法現場啟動聆聽全新MHP-8 V8引擎的咆哮聲浪。


有別於先前McLaren車款都是採用斜上開啟的車門角度,W1則是直接向上開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鷗翼車門開啟方式。內部Aerocell座艙亦是新世代設計,採用預浸碳纖維製程(Pre-preg Carbon),兼具強度與輕量化。升高式腿部區並整合座椅配置,減少車身長度70mm且無副車架設計,懸吊是直接安裝於底盤結構來提升剛性。


這具全新開發的4.0升V8引擎的排氣量是3988c.c.,採用90度夾角與平面曲軸設計,轉速並達到驚人的9200rpm。光引擎已可輸出928ps馬力與91.8kgm最大扭力,實現每公升233ps的高效能輸出,成為目前McLaren的最高紀錄。引擎本體則大量使用鋁合金材質打造,包括氣缸本體、缸頭與活塞,達到輕量化的同時又保有強度。渦輪系統為雙渦流設計,搭配經優化的壓縮機與渦輪機構,能從2500rpm就輸出驚人的扭力,並持續維持至高轉區。進氣部分採用低容量進氣歧管,並以長歧管設計提升中段動力與聲浪延展,排氣歧管則為等長設計,可以讓聲浪自6000rpm起逐漸堆疊,最後在紅線區爆發出充滿戲劇張力的機械高音。
引擎相關技術細節還包含350bar高壓GDI(直噴)與PFI(多點噴油)雙系統,能根據轉速與負載進行智慧切換,兼顧性能與節能排放平衡;水道核心是採用3D列印技術,可有效提升冷卻效率並抑制爆震;中空設計的進氣閥門為McLaren首次應用,使汽門在高轉速下仍能迅速精準作動;曲軸內部更設有油冷扭震阻尼器,有效控制極高轉速下的震動問題,讓這具引擎既激進,卻又穩定、可控。

同樣源自賽車技術的這套E-Module電動馬達系統,最大輸出達347ps馬力與44.8kgm扭力,該模組整合電動馬達本體與MCU控制單元,採用Radial Flux架構、最大轉速可達24000rpm,給予強悍的動能爆發力且反應毫無遲滯。整個模組重量不過20公斤,相較Speedtail使用的系統減輕近一半重量,但馬力更勝一籌!還有一點與過去不同,這套系統將馬達直接配置於變速箱前端,並將其輸出扭力導入變速箱偶數檔段,與V8引擎輸出互補,結合為十分線性飽滿的動力曲線。此外,這套系統不僅省去了倒檔齒輪,還具備乾式接點與模組化冷卻介面,使其維修保養更加便捷。

供應整個電動馬達動力的是一組位於底盤後部、容量1.384kWh的高壓鋰電池,採用來自賽車的12組圓柱型電芯模組,,並以「浸泡式冷卻」(Dielectric Immersion Cooling)方式來保持穩定溫度。這種冷卻方式會讓每顆電芯完全浸潤於冷卻液中,再經由獨立電動冷卻迴路進行散熱,即便在連續賽道使用也能維持最大放電效率。電池模組下方即為碳纖維結構底板與防火外蓋,設於單體底盤底部並偏向後方,除能進一步降低重心,亦有助於提升橫向穩定性與駕駛靈敏度。這套系統的能量密度與放電效率為目前McLaren最高,雖說純電續航只有2公里,但設計目的畢竟為了在極短時間內釋放最大能量,單純來增進衝刺性能而已。

W1底盤使用全新開發的Aerocell單體碳纖維結構,使用預浸碳纖維(Pre-preg Carbon)技術,不僅是品牌最輕的單體式底盤,同時具備高結構剛性與氣流導引的雙重功能。這具底盤甚至將駕駛座椅整合其中,省去安裝結構來進一步減輕重量並縮短車身長度。

懸吊系統方面,W1採用源自F1的Race Active Chassis Control III配置,前方懸吊為推桿連動式設計,搭配主動Heave彈簧與鈦合金Torsion Bar;後方懸吊為Z-bar橫向連桿,亦配置主動Droplinks來補償垂直動態。整套結構中,大量部件都採用3D列印技術的鈦合金材質打造,包括前懸吊上控制臂與支架,有效降低整體簧下重量來提升轉向反應。在Race模式中,車身高度會進行主動下降(前37mm/後17mm),此時懸吊將進入最硬派的設定,配合底部主動空力結構,W1在高速過彎與制動時提供最強支撐力與穩定性。煞車系統則為390mm碳陶碟盤,配備前6活塞與後4活塞鍛造卡鉗,足以匹配W1堪稱暴力的加速數據。



W1的尾翼也跟P1一樣有戲,會在Race Mode進行調節的主動式尾翼,也會經由車頂的分流器裝置進行控制輔助,這個裝置會控制流向車尾的氣流,當切至Race Mode賽道模式時,主動式大型尾翼會以平行移動方式再向後延伸30公分,進而達到最大下壓力狀態,車輛進行轉向、加速、煞車等動態時也都會隨時主動因應調整。包括主動式前翼與後方大型尾翼都使用電動馬達控制,共配備六個執行元件,進而實現更精確的作動方式與速度。
如此強大的空氣力學設計,最終結果就是讓W1可擁有高達1000公斤的最大下壓力表現,甚至比配備DRS尾翼Senna再減去20%空氣阻力。包括盡量向外側延展的車側後視鏡也是功臣之一,其後視鏡造型會將氣流導離車尾,避免影響到車尾主動式尾翼的執行效率。


內裝風格維持McLaren一貫的精簡作風,包括方向盤同樣不會見到任何關於藍牙或娛樂性配備的操控按鍵,行車模式及循跡系統設定按鈕一樣設置在數位儀錶兩側,然後中控台就只有一具數位螢幕而已,讓你有種上車就是專注在駕駛這件事而已的感覺,極其的駕駛導向。另外選配橘黑雙色搭配的展示車,橘色區域都是由Alcantara材質包覆,其餘飾板材質大多數皆為碳纖維,同樣是營造濃郁戰鬥感的重要配件來源。

因為是如同模型車般的展示車,所以我們無法實際坐進體驗,也無法操作內裝數位儀錶或數位螢幕等功能,不過W1的內裝風格真的是每一分都很精簡。

兩張座椅亦是直接固定在碳纖維單體式座艙,我想要依照駕駛者身形打造一定沒有問題,但要設定座姿的話,就只能從方向盤跟踏板滑移來進行調整。

中央數位螢幕甚至是直接用兩支碳纖維支架與車體連結,如此簡單粗暴但又不失質感的作風真是令人欣賞!

W1一樣也只能開個小窗,不過至少車頂還有一塊透明窗戶輔助採光。

這張照片可以見到由W1首度導入的「McLaren InnoKnit」創新織物技術,看起來是種很特別的點陣漸層效果,會更貼近車主選用的雙色外觀,也表示車主要煩惱的選色搭配更多元了。


MSO部門也在現場解說並展示關於W1的部份選配內容,包括外觀與內裝材質選用,像是車主也可挑選全碳纖維外觀,台灣就有765LT跟Speedtail的車主選用;另外也有「有顏色」的全碳纖維外觀可選,像是綠色、紅色等等,之前在台灣McLaren 60週年活動也有見到一輛綠色碳纖維的Elva,搭配鍍金拉線,真的是又奢華又瘋狂的選配方式。
另外上方輪圈是W1的標配式樣,但是如果選配下方的多輻式輪圈,每顆輪圈將可再省去3公斤的重量,表示一車份四顆輪圈將可再減少12公斤車重!對於W1這種Hypercar而言,12公斤會是非常有感的差異!


MSO部門可以選配的項目真的是琳瑯滿目,現場看到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車主甚至可完全依照自己想像來調配顏色,因此限量399輛的W1,每一輛肯定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

真想把這個縮小版W1輪圈當作紀念品帶回台灣啊!

W1發表會結束後,見到McLaren新世代旗艦的激動心情尚未平復,原廠隨即安排一段試駕之旅,車款是Artura Spider與750S,我們是分配到右側這輛顏色搶眼的750S,這不就跟我去年在台灣試駕的Artura Spider配色相同嗎!還真是有緣。

原廠很貼心的準備零食讓我們在路上享用,但我肯定捨不得在McLaren車上吃爆米花的!不過回頭想想,我好像錯過在McLaren車上肆無忌憚吃爆米花的機會了


這個特別且亮眼的車色名稱是Tokyo Cyan,連鑰匙都是車身同色塗裝。

試駕時間不長,總計約莫兩個半小時左右,但是又讓我重溫一次750S的剽悍性能!猶記上回交手是在大鵬灣賽道,對於它的狂妄加速性能與高深莫測的過彎能力實在印象深刻,包括煞車性能亦是明顯優於那時同場試駕的Artura Spider。
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在墨爾本市區道路試駕,接連在路上使用Sport及Track模式來感受差異,McLaren的路感回饋一向很特別,懸吊設定加上碳纖維單體式座艙及極低坐姿,其實路面一絲一毫都能清晰感受,差在Sport模式的回饋過程多了Q感,不會是硬碰硬的感覺。但切到Track模式就不一樣了,不僅排氣聲浪更囂張了些,連同避震回饋都硬派許多!


試駕路途是由教練開著Artura在前方領導,後方帶著我們的750S及韓國媒體的Artura Spider,真是美好的一個午後時光!

瞧瞧我們在路上遇見了誰,是一輛很原很美的Toyota Supra耶!雖說吸睛程度肯定比不上McLaren車隊,但澳洲的日本經典車倒是比想像中多,可能華人居住比例也很高的關係吧!

難得來澳洲墨爾本一趟,參加McLaren新世代旗艦W1的亞太區發表會,心想還是得把握機會來個三代同堂吧!於是就帶了F1與P1的1/64模型前來,作為一次美好的照片回憶了!是說W1本人確實很狂,不論造型還是性能都是,尤其在賽道與街道分別嚐過750S多麽厲害之後,真的很好奇W1的實際操駕還能再提升到什麼等級?!誠心希望能有機會解答了
